-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 • [公告]第二届天津国际青年美术周征稿启事
- • [公告]全国第二届现代工笔画展初评结果
- • [公告]中国西部大地情作品展初评结果
- • [公告]首届全国花鸟画作品展征稿
- • [公告]中国美协关于发展会员的严正声明
- • [展览]第一届黄胄艺术收藏大展将在炎黄艺...
- • [展览]首届艺苑名家书画作品邀请展在京举...
- • [展览]百余件意大利绘画珍品长沙展出
- • [展览]巅峰之作——毕加索的沃拉尔版画
- • [展览]尘影无华—赵东中国画个展
陈师曾的《兰石图》
傅抱石的《山水图》
天津美术网讯 苏州博物馆与天津博物馆联袂举办的“世纪回眸——二十世纪中国画发展历程”特展,4月25日在苏博现代艺术厅拉开帷幕。此展展出天津博物馆所藏上个世纪最具影响力的90余位画家的120件绘画精品,以1950年为界分上、下两期展出。上期从4月25日到6月8日,下期从6月12日到7月20日。这样时空跨度大、内涵丰富的展览为苏州市以往美术展事所鲜见。
开幕式上,当记者询问天津博物馆书画藏品的数量及此次遴选的原则时,天津文博院院长、天津博物馆副馆长李凯介绍说:“津博所藏古今书画逾万件。为了办好本次展览,我们从数千件近现代藏品中精心挑选,基本涵盖了上世纪各种思想观念、审美取向和风格流派的重要画家,通过对作品的梳理,达到帮助观者了解百年中国画发展历程的目的。”他说,本次展览既有上世纪推动绘画演变的巨擘,也囊括了助推某种风格完善的名家,形成了清晰、系统的脉络。
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发生了剧烈、深刻的变动,中国画也经历了千年未有的变局。从展览看出,上世纪上半叶中国画的演进有两条主线:首先是从传承中出新。展出的第一幅画是吴昌硕作于1914年的《牡丹水仙图》,画家以不羁的金石笔法用原色将传统花卉题材演绎得生机勃勃。从所展齐白石的《鱼虾图》、陈师曾的《兰石图》、赵云壑的《藤萝图》、姚华的《莲荷图》等看出,他们均不同程度受到吴氏艺术的滋养。从上世纪20年代起,山水画逐步摆脱清初“四王”摹古之风的影响,转学师法自然、表现个性的石涛画风。除了上述画家外,所展黄宾虹的《山水图》,画面墨色苍润,浑厚华滋,透出浓郁的自然真趣。张大千作于1946年的《仿董源华阳仙馆图》,呈现了北宋山水的崇高与浩然。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传统山水几乎全面认同了宋元作为国画基础的理念。
同时,20世纪初,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受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兴起了主张“中西融合”改良国画的“新国画”运动,它成为中国画演进的第二条线索。海派吴石仙,岭南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天津的刘奎龄等是“中西融合”的积极实践者。1921年徐悲鸿发表了《中国画改良刍议》一文,明确提出以西方的写实造型法取代传统的摹古法,数年后他创作了著名的中国画《九方皋》通景图,成为其以西画造型技法表现国画的范例。
新中国成立后,国画创作走上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之路。“画山水必须画真山水”,李可染、刘子久等人在山水画领地开这一风气之先河。叶浅予、黄胄、程十发、方增先、周思聪等人物画家,在水墨线描中吸取西画的造型方法,以表现新时代的人物风采。“文革”期间,中国画创作的政治性被推到极致,描绘工农兵形象必须“高大全”,题材单调,千篇一律。改革开放后,中国画创作逐渐回归艺术本原,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陈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