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画家尹沧海做客天津美术网
嘉宾:尹沧海,学者、书画家,又名老沧、月明,1966年生于安徽省萧县,艺术史博士。现任南开大学书画艺术与美学研究中心主任、东方艺术系教授、艺术与艺术品投资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创作国画名家工作室导师,天津大学、天津商业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天津书画院副院长。出版艺术论著作《复归于朴——写意花鸟要旨》、《沧海一粟》、《写生课》、《沧海论画》等。出版书画作品集《尹沧海画集》、《尹沧海书法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尹沧海》、《中国美术家作品集——尹沧海》等十余种。
简介:尹沧海的画笔,可以看出渊源于青藤、八大、虚谷的传统修养,但青藤的落拓、八大的冷傲、虚谷的寒峭,却被他以“了然物外”的“欢喜心、清净心、平等心”化而为清峻朗润,如“春风奏和鸣”。他的水墨写意画是从之而乐之的真性情流露,是其内在诗情的表述,契于经典,源于自然,兴于内心而合于当代人文精神复归的潮流,是一首首隽永而纯粹的中国诗,真实而自然。他的画是感性地来涌动、流露其间的关系,为情感而笔墨,真正延续了传统写意画的文脉。
著名书画家尹沧海做客天津美术网
著名书画家尹沧海做客天津美术网
尹沧海登上玉龙雪山
尹沧海在玉龙雪山下写生
尹沧海在青海看云
[天津美术网]:学习中国画需要临摹大量的前人作品,这种笔墨的研习与画家的生活积淀是种什么关系?
[尹沧海]:中国写意画的学习,一般由临摹入门,以便于掌握最基本的笔墨技法、造型及构图程式。入手较高,多看多临,目识心记,久之能使法为己用。对于已经掌握一定笔墨技巧的学画者来说,有目的地选择临摹经典作品,有利于提高笔墨纯度和对于前人,就是我们说的古人,当然还有今人的佳作艺术风格的借鉴。但对于已经具备创作能力的写意画家来说,临摹仅是对前人作品气骨风神的追思、借鉴,或取其构图,或取其笔墨趣味,或在前人作品中提取与自己之艺术风格的同构因素,深入诣趣、阐发幽微。这种临摹与初学者相比较有着本质之不同,借鉴的目的是为了意创,可以说这种临摹已经包含了相当多的自我创意。
生活感受包括“感受——感知——感悟”,它不是面对生活素材不加思索,不去用心领悟,就能凭空生发的。不然,纵使“众里寻他千百度”,也难以获取。这其中包含“亲见”与体验,包含着回忆与思索,更包含着长期的思想的、生活的、知识的积累。
尹沧海写生墨稿
尹沧海指墨画作品《清溪草堂图》
尹沧海写生墨稿
尹沧海作品:《火烧云》
尹沧海作品:《空山新雨后》
尹沧海作品:《一路荣华》
中国画艺术从来也都是重生活感受的。从谢赫的“应物象形”到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到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无不建立在生活实感的基础上。同样是画竹,当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时就产生了一种特殊情感,发而为“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慨叹。从而产生了郑板桥的“手中之竹”。又如黄宾虹为了体验生活。1933年的早春,70岁的黄宾虹在青城途中遇雨,全身湿透,索性坐于雨中细赏山色变幻。第二天他画了《青城烟雨册》十余幅,有的用焦墨,有的用泼墨,有的用干皴加宿墨。……层层深厚,却又水墨淋漓,云烟幻灭,雨意滂沱。在精研深思中,他找到了他可以言情抒怀的“屋漏痕”,据记载黄宾虹曾过奉节,途中欲观杜甫当年在此所见到的“石上藤萝月”,月光照射下的夜山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于是便在月光下摸索着画了许多速写。次日晨,黄宾虹对着速写稿大声叫道:月移壁,月移壁!实中虚,虚中实。妙,妙,妙极了!他通过这虚实相生的物象在月光下的特殊变化画出“月移壁”的既清晰又朦胧的效果,而他这种反映在笔墨上的实感无疑来自生活之启迪。强调生活的感受,仅仅停留在“熟悉”的阶段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善于感知,体现在笔墨中,又是对自然物象的艺术提炼——“损之又损”的过程,从笔墨所特有的审美规范中,表现出能够体现自然精神的高贵之单纯。
尹沧海作品《春雏养渐成》
尹沧海作品《得自在》(左手)
尹沧海作品《浮生若梦》
尹沧海作品《梅鹤同春》
尹沧海作品《踏雪寻梅图》
尹沧海作品《王维鸟鸣涧》
尹沧海作品《夜静无人识此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