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旺与邮票《黄梅戏》设计稿。
天津美术网讯 由黄梅戏最具代表性剧目《天仙配》、《女驸马》及《打猪草》组成的《黄梅戏》特种邮票将于7月6日发行,这是我国首套使用数字中国画技术创作的邮票作品。为此,本报记者特地走访了这套邮票设计者、南开大学文学院数字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青年教师张旺副教授。
张旺曾就读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师从国画大师范曾、杜滋龄,研究方向为数字美术、公共雕塑、商业绘画等。南开大学数字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首家数字中国画研究中心,该中心旨在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他主持“数字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的教学、研究工作。个人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德国ANIMAGO 数字艺术节、日中动漫艺术大展等国内外展赛并获重要奖项;为近百种图书、报刊、杂志绘制封面、插图;与多个知名游戏项目合作设计形象;出版有个人专集《古典与玄幻——张旺CG作品集》、《志怪与志人——张旺CG作品集2》、《骨力•风神——张旺白描作品集》;设计制作《十二生肖》等大型公共雕塑。
当记者问到这套邮票的创作时,张老师介绍说:“我是2013年4月接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印制局稿约,要求以黄梅戏为主题创作一套邮票作品,风格不限。经过一轮全国范围的选拔,我的数字中国画作品脱颖而出,顺利通过了“技术关”。为了让作品更好地呈现黄梅戏艺术精髓,创作之前我可谓做足了“功课”,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咨询众多戏曲研究专家,更是将严凤英、马兰等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影像资料反复观看,揣摩一板一眼、一笑一颦间流露出的独特韵味,对于每一个表情、身段、眼神、手势自然不会放过。”在创作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数字中国画高度自由性:根据画面需要随时加入新的想法,以高完成度的画面效果为依据,多方面征求建设性意见,从而提高画面的视觉性,使这款视觉产品的生产过程更为充分,得到的视觉产品效果也就能更为理想。说道数字中国画,估计很多读者朋友还会很陌生。它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即是用数位板、压感笔为主要绘画工具,在电脑上进行的中国画创作。绘画时也是一笔一划地勾皴点染,与传统中国画创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工具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也带来了画面语言、笔墨趣味的一定改变。
图为邮票《黄梅戏》
张老师告诉记者在这套邮票的创作过程之中,花时间最多的,是人物的妆容。我在创作中花了比较长的时间不断修改、不断审视,为了将人物的妆容定位到一个理想的点。这个点,既能准确地体现出黄梅戏应有的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又能适合新世纪人们的较为普遍的审美习惯。参考了众多名家的表演又经过几番思量推敲,我最终将画面人物定位为“按照传统黄梅戏章法扮戏的当代青年演员”,以发型、面妆以及肢体语言等方面充分体现其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特征,以人物的五官比例、位置、肤色和手型等传达出当今的审美意趣。使之看上去,同时兼备历史、文化性的亲和力和时尚性的吸引力。
张老师又介绍了数字中国画在设计制作邮票时的相关情况。数字中国画在电脑中完成,使其可以呈现出精确到每一个像素的高完成度画面。这种高完成度,在这次邮票创作设计中的意义非常重要。首先,它与草稿有本质性的区别,能明确体现出画面所要表达的各个方面信息,而不像草稿那样模糊、含混,让人难以准确把握;这种高完成度,是画面的每个细节都交代清楚了,线条勾勒完整,分染、罩染以及复勾等工笔画所有步骤都按部就班充分完成;在这样的画面使专家、学者们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到已经完成的画面上个各个细节,也就可以使他们针对这些已经非常明朗的画面细节提出需要修改、调整的种种意见,这些意见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也肯定会因此更为明确,对作品的质量提高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另外,数字中国画的高完成度作品,在分层文件状态下,有着非常强的可修改性,可以针对局部进行修改,而不影响画面其他部分,可以使那些被认可的成功之处得到妥善的保护,不必因局部的修改而从头进行创作,让修改效率、创作的自由都得以大幅度提升。
图为张旺与邮票《黄梅戏》设计稿。
在记者即将结束此次采访时,张老师告诉记者非常希望通过这套邮票的发行让更多的人们关注和喜爱黄梅戏艺术,让我们的中国国粹艺术发扬光大。 (文章作者:《集邮报》特约记者 张俊伟)
图为邮票《黄梅戏》
图为邮票《黄梅戏》
图为邮票《黄梅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