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西子湖畔,笔墨竞风流
春是生长,夏是绚烂,秋是收获,冬是蕴藏——如此走过30个轮回,便是风华正茂、岁月静美的而立之年。
今天上午,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中国美术馆、浙江画院等主办的“湖山掩映——浙江画院三十年”特展在中国美术馆揭幕,“浙江画院首任院长陆俨少专题展”、“尽数风流——浙江画院30年·人物画”、“山高水长——浙江画院30年·山水画”、“风物宜长——浙江画院30年·花鸟画”及浙江画院30年相关10部出版物首发等艺术盛宴集中呈现。展览将持续至9月19日。
季节是有风格的,绘画是有风采的。对于一所专门从事中国画创作、研究的学术机构而言,30年斗转星移,或许只是向美而行中浅浅的刻度;但30年风雨兼程、筚路蓝缕,也足以行成一座思想如风、高手如林,绵延文脉的画坛秀峰。
更何况是在美术学术创作重镇浙江——自1984年诞生那一刻起,浙江画院就注定了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的幸运儿:30年来,西湖山水间的画坛事、画艺心、情与静,几代画师对于师造化的注重,以及承接传统发展创新的宗旨,都浓缩在“湖山掩映”这四个字里,成为中国画坛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为时代留下艺术的历史,也为时代氤氲了不朽的笔墨。
“之所以称‘特展’,是本着‘精益求精’的理念和思路,既展示浙江画院老一辈画师的经典之作,也呈现中青年画师的妙笔新辉。”站在中国美术馆中央大厅欢迎旧朋新友的浙江画院院长孙永言笑晏晏:“美不自美,因人而彰。30年的传承、砥砺和积淀,让我们产生了再铸南宋画院的梦想。”
正式开展仅几分钟,孙永正前方的1号展厅里,人气已经迅速聚集。近现代山水画大师、浙江画院首任院长陆俨少所作《杜甫诗意图》百开册页的体量、分量,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放低音量。走到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杨晓阳身边,你会听到“精彩绝伦”“一部中国山水画教科书”的感慨;队伍的另一头,著名艺术评论家郎绍君难掩激动:“这个人怎么这么会画”“简直空前绝后”;还有更多慕名而来的艺术爱好者,频频按动相机快门,因为“圈内”早有“传说”——这些作品在2004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以6930万元天价成交后即被私藏,即便是当年的“百年俨少”全国巡展,也没能请动它们“出山”。
当年陆俨少的几个研究生中,孙永年纪最小。有一个学期,每天上课的内容就是“看”陆老画画:从提笔蘸墨到落款盖章,彼此静静不语,但求知的眼睛已如摄像头般记录了气韵的流淌、力道的转换甚至每一个瞬间的沉吟。孙永说,《杜甫诗意图》百开册页可以说是陆俨少倾注半生心血浇铸的一部巨著,既是对杜甫诗意的形象解释,又是对巴蜀山水记忆的再创造,集中展现了恩师深厚的诗歌修养和艺术想象力。而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主题,或许是因为陆老始终觉得,自己的命运与杜甫几分相似——鉴于“晚晴”的宿命特质,他的大半生是在一种“不学无术”与“嫉贤妒能”的煎熬中度过的。
“可是,你看,眼下正在发生一件值得欣慰的事,越来越多的人,正朝着他的方向走去。”孙永说,也正因此,选在今天这样“重大”的场合,《陆俨少传记》和《画人陆俨少》两部传记专著同期首发,既是为陆俨少105周年华诞献礼,也是在新时代重新强调“庄重作画”的标杆。
笔墨幸得湖山助,入浙方知画意浓。在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看来,浙江画院的几代画师,就是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水墨文风熏陶之下,渐入“画境”、 力争上游的。更令他感到欣喜的是,“浙江画院近年来引进了一些优秀的70后、80后青年画家,对现实生活有着敏锐且丰富多彩的视角,创新欲望非常强烈,从学术梯队建设的角度考虑,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弄潮儿’。”
又或者,“未来”已在“眼前”:在今年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两年前成为浙江画院学员、自称“浙漂”的80后陈福彬以《群乡蔬谱图》一举摘得金奖,开辟了浙江花鸟画在全国美展中获金奖的先河;而比他还小一岁的福建老乡罗小珊,在2013年浙江画院首次全国公开招聘中,经过层层选拔,被画院艺委会“慧眼”识中,成为了22位专职画师中的一员,这意味着,徐启雄、曾宓、姜宝林、何水法等“爷爷”辈的大家,都成了她的“同事”,每当有人以此调侃,罗小珊总是笑得有些腼腆,但她说,我有足够的时间,去进步,去追赶,去接近“最美”。
今天,她的3幅人物画作品静静绽放在中国美术馆3号厅入口处,与风骨铮铮的陆俨少,仅一墙之隔。 记者 吴孟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