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侯军与王学仲先生在黾园
王学仲研讨会纪念牌
王学仲在自己一本 日文版的书中给侯军题记
王学仲书影
侯军
老式卡带录音机沙沙地响着,里面贮存着王学仲先生20多年前的一段郑重托付—
“侯军同志,我总结我这一生,其实是个悲剧人物。外界并不了解我心里的孤寂。我从来不惧怕孤寂,因为我坚持认为,艺术就是在孤寂中酿成的……我今天之所以跟你说说我的心里话,是因为你还年轻,我年纪比你长,今天说了也不一定现在就写出来,我是希望你在我百年之后,能说句公道话,告诉世人王学仲是个什么样的艺术家!……”
当时王学仲先生66岁。眨眼之间,22年如电光石火一闪而过,2013年王老以88岁高龄驾鹤西游,我远在南粤未能亲至送别,只能在这个孤寂的日子里,重聆先生之雅教,追念黾园之芳馨,同时,将王学仲先生当年之所思所言,录之于文,公诸于世,以酬黾翁老人对我这个晚辈后生的百年重托!
王学仲
一
我与王学仲先生相识于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我在津报司政教之职,自然与高等院校往来密切。王学仲先生任教于天津大学,且在八十年代早期就应日本筑波大学之邀东渡讲学,这在刚刚开放的中国还是一件新鲜事,由此,也就与他有了一些新闻报道方面的接触,但交往并不深。我与他的深度交往,缘于我在天津日报上刊发的一组《漫议书法的现代意识》系列文章。他对这组谈论书法艺术的12篇短论给予了超乎我意料的赞赏,亲自出席为研讨这组文章而召开的书法理论研讨会,在发言中语多警策,勖勉有加,令我十分感动。会后,他邀请我到天大的黾园做客深谈。而我的住家恰好就在天大的后门,距离很近,于是,我此后便成了黾园的常客。
1992年秋天,一次高规格的“王学仲艺术国际研讨会”即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前一个多月,王学仲先生就给我打来电话,希望我写篇文章参加这次学术盛会。这是无法推辞的盛邀,我立即答应下来。可是,写什么怎么写,我心里没底。我必须与王学仲先生进行一次深入透彻的长谈,否则无法下笔—我把这个想法电告于他,他说:“我早就想跟你好好聊一聊了,还怕你没时间来呢!欢迎你来,今晚就来吧!”那一天是1992年10月16日。
这是一次双方期待已久的对谈,我特意带着采访录音机,而王学仲先生则准备得更加充分,把自己的多种著作都备齐了,且一一题上我的名字,计有《中国画学谱》、《黾勉集》、《王学仲研究》(首辑)、《夜泊画集》、《书法举要》、《王学仲书法集》、《王学仲书画诗文集》(日文版)、《王学仲书画旧体诗文选》等,厚厚的一大摞。黾园的秋夜静谧而清冷,窗外竹影婆娑,园内一灯独明。王学仲先生与我没有一句寒暄,落座之后就开始侃侃而谈—
我当时拼命地记笔记,几乎顾不上提问,事实上也无须提问……我绝对没有料到他会如此坦荡地向我陈述这一切,他忽然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口吻,向我这个晚辈说出了前面引述的那段肺腑之言—请允许我依照当时的录音,将王学仲先生当时所言之要点笔录出来,以告慰西行不远的黾翁老人。
王学仲作品
二
这就是王学仲先生彼时彼刻的一番“夫子自道”—
我总结我这一生,其实是个悲剧人物。回顾一下,至少有四个悲剧已经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个是早年因为艺术观念的不同,徐悲鸿先生与我由近而疏。我赞成徐先生要改良中国画的主张,反对那种保守观念。当时徐悲鸿先生很欣赏我,给我题词,夸我是天才,是“三怪”……我当时已经进入青年了,开始有了自己的追求,我就大步跨向了文人画。当时郭柏川先生组织了一个新京画会,传播一些西方的新派思潮,加上我接触了梁楷、八大的艺术,这对我震撼都比较厉害,使我得到很重要的艺术启示,这就跟徐先生的艺术主张产生了矛盾。
解放以后,我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可是以我的叛逆性格和艺术观念,跟当时美院的风气还是格格不入。因为我重心性重意象,不重造型,同代人都不能接受,我就成了另类,决定了我一生的悲剧命运。
我的第三个悲剧就是毕业分配—我怎么也没想到,美院会把我分配到天津大学建筑系,这是个工科院校,把我分到这里本身就带有惩罚的意味。被边缘化了。
当然,我并不抱怨命运。既然这条艺术道路是我自己选择的,我就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么些年,我已习惯了孤独和寂寞,我不卖画,也不炒作,也不希图让别人认可。我有两句诗:“懒从痒处搔,故而知音稀”。别人都是千方百计去“搔到痒处”,我却“懒从痒处搔”,那就甭怪没人理解了。幸好,我赶上了改革开放,日本人把我请去讲学,他们倒是能欣赏文人画。我在日本那几年画了不少好画,社会上也有了一批知音,可是我的悲剧命运并没有改变,这就说到我的第四个人生悲剧了—我从日本讲学归来,谁知在天津美术界却遇到了一些实力派人物的百般阻挠,硬是把我从美术界挤到了书法界……
侯军同志啊,外界可能看着我现在也有自己的研究所了,社会上也有点知名度了,成天来来往往都是求画要字的人,挺热闹的。其实并不了解我内心的孤寂和悲凉……
王学仲作品
三
从王学仲先生的谈话中,我领悟到老人家对我的充分信任和郑重嘱托,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激情,开启了我的思维空间。经过几个昼夜殚精竭虑的精研细审,我把王学仲先生讲明当时还不可披露的内容小心“匿藏”起来,把他特别强调的内容重新归纳完善,终于列出了一份详尽的论文提纲,题目确定为《王学仲艺术思维特征论》,重点分析王学仲先生艺术思维的发散性、多维性、逆向性和求异性,还专门辟出一个章节分析他这种艺术思维所带来的得失利弊,这在当时的学术空气中称得上是“胆大妄为”之举了。
10月21日上午,我带着这份提纲再次造访黾园。这一次,主要是我向王学仲先生阐释自己的论文要点,而他大部分时间是在静听,只是偶尔插几句话。我的阐释结束了,王学仲先生对我的构想非常满意,说以往还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来解读他的艺术,而且我的解读还非常准确,有些论点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尤其令我钦敬的是,王学仲先生作为已经誉满中外的艺术大师,对我拟在文中批评他的艺术缺陷,表现出虚怀若谷的宽容大度,他说,你不必顾忌我的年纪我的辈分我的面子,该怎么写就怎么写,你的批评越中肯越尖锐,对我的帮助就越大,对别人理解我的艺术也越有好处。他甚至不让我在文中加称“先生”,他说,学术本来就是平等的,你就直呼王学仲其名,这不是我客气,这是对学术的尊重。
大概是我方才的阐发激起了王学仲先生的兴致,他忽然起身出屋,不一会儿,不知从哪里搬来一个梯子,架在大厅一侧的一个二层阁楼上,我见他要登着梯子爬上阁楼,连忙劝阻,他朗声大笑道:“我的腿脚还顶戗(天津方言,意为顶得住),登梯爬高没问题!”说着,老人已经麻利地上去了—原来他是到阁楼上取画去了。
这是几幅八尺乃至丈二的大画,有山水也有人物。王先生在大厅里一边展开画作,一边说:“这是我最近画的几张东西,是给自己留着的,不想给外人看,所以藏在楼上。今天要拿出来给你看看,因为你是能懂我的,知音难得啊!”他俯身在地,一张张指点着这些大画,这幅《墨子观染》是依照墨子的故事来画的,带着一丝苦涩。墨子是我的老乡,他的思想对我影响非常大,比如他的非攻、苦行、尚俭、摩顶放踵等等观念,都直接影响了我的人生观;那张是表现庄子思想的,与我那幅《抱瓮灌园》是同样的主题,就是反对人类以机心来破坏环境,倡导一种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朴素精神;这张山水用了许多特殊的工具和技法,比较有探索性,瞧,这些线条就是用帚笔画的……我问什么是“帚笔”,王学仲先生立即把我带回他的画室,从笔筒中取出一支疑似笔的东西,实际上那些笔锋都是用扫帚苗捆扎而成的。王学仲先生见我一脸迷惑不解的样子,就铺开一张小宣纸,用这支特殊的帚笔濡墨挥洒,示范给我看。很快,一抹山影映现于纸端,接着又用毛笔略作点染,一幅小品就完成了。他顺势就在这幅小品右上方题了两行小字:“帚笔写出破败山,付与白军横目看。”我登时就笑喷了:“您这是送给哪家‘白军’啊?”王先生一拍脑门:“哦,写错了,本来想写白春的(我的笔名),一不留神,把你的真名给写上了。”我说,这倒也好,笔名的姓,再配上真名,堪称珠联璧合,独一无二!王先生闻言哈哈大笑,说:“我还从没送过帚笔画给人呢,这个纪念品够特殊的!”于是,这件带有演示性的帚笔小品,就成为我珍藏的王学仲先生的唯一画作。
王学仲书法作品
王学仲绘画作品
四
十月底,我把写好的论文交给了王学仲先生。他显然十分满意,却没说感谢之类的客套话,只是郑重其事地建议我以后如有时间,再把这篇万字长文做一些充实和完善,写成一本十来万字的专著,纳入王学仲研究所的研究项目,他将承担此书出版发行的全部事宜。他说,你这本书不单是对我个人的艺术思维的专题研究,也是对整个艺术创作思维规律的独特探索,对那些希望从事艺术创作的青年人都有启迪作用。我深知,这是王学仲先生对这篇论文学术性的一种肯定,还有什么比这种肯定更值得珍视呢?
人生聚散,原本无常。此刻近在咫尺,不知何时就会远隔天涯。我和王学仲先生都没有料到,就在几个月后,命运的幻合就驱使我踏上了南下深圳的远行之路。
定下行期之后,我去黾园向王学仲先生道别。冬天的黾园木叶尽脱,有些荒寒之象。听我讲明来意,王先生神情有些黯然,对我说,出去闯荡一下是好事,年轻人不能死守一地。古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有道理的。只是,你这一走,我又少了一个可以聊天谈艺的朋友,有点舍不得……你要走了,我要给你写一件东西,你说吧,你想写什么?
这实在令我大为惊喜—要知道,王学仲先生的墨宝是千金难求的。我深知这当中饱含着王先生对我的一份深厚情谊。我想了想说,请您给我题一个斋名吧!
王学仲先生当即挥毫,为我题好了“寄荃斋”三字。写罢,似乎意犹未尽,又说:“这一张算是命题作文,我再写一张,是我的一首诗,算是我对你的赠别寄语吧—心羡九霄兔,目驰八极鹰,清风为益友,明月是良朋。”接过王学仲先生这份沉甸甸的临别寄语,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了。
我是1993年2月南下深圳的。两个月后,需要回津办理调动手续,同时也正好把妻女带到岭南。这一次真是举家南迁了。我特意与王学仲先生约了时间,要带着家人一起去拜访黾园。
当时小女乐乐只有七岁,正是伶俐乖巧的年龄。王学仲先生一见小女就很开心,似乎返老还童了。这次会面给我妻子李瑾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尤其是王学仲先生对她讲的一番话,使她对这位老人充满感激—王先生问她,你是不是准备辞掉天津的工作,跟先生一起去南方啊?她回答,是啊,先去看看,再找工作。王先生说:“这就对了!要是两个人一块奋斗就好一些。再说啦,一家人,和和美美恩恩爱爱在一起过日子,就算开头艰苦点,那也好对付……”
王学仲在他的书房里
王学仲
五
一转眼,我南下鹏城已经21年了。1996年,我应邀参与深圳龙岗区“百龙墨宝”一书的编辑工作。在列入名单的一百位当代书法大家中,王学仲先生是当然之选。我一看立即请缨,把约请王先生墨宝的任务揽在自己名下。就在那年的深秋时节,我专程回津办理此事。
一个中午,我接到黾园的回复电话,说王先生已经写好了“龙”字,约我下午四点钟再见面。我按时来到那个熟悉的庭院,只见他手里拄着一根拐杖,缓缓地走过来。我吃惊地发现,王先生好像骤然间苍老了许多。他询问了我到南方后的情况,听我简单介绍之后,老人家只是说了一句:“唉,生命很脆弱,别依仗着年轻就拼命,悠着点儿!”此时天已昏暗,室内没有开灯,我望着暗影里的王学仲先生,有些朦胧有些黯然。他从办公桌上取过一个牛皮纸信封,说,这是你要的东西,上午就写好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王学仲先生。不过,此后十多年间我与黾翁老人鱼雁往还从未间断,他还三次把自己的新书寄赠给我,尤其一本《三只眼睛看世界》,令我非常惊奇,里面收录的是王学仲先生在新世纪旅行欧洲所写的新诗和所画的速写。
近年来,津门老友刘宗武先生担纲编纂了一系列王学仲先生的研究专著。每出版一部,他都依照王先生的嘱托给我寄来,如十卷本《王学仲文集》等等。我看到王学仲先生的书画艺术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所推重所喜爱,其艺术成就和学术地位得到了越来越高的评价。先后还建起了“王学仲艺术馆”、“王学仲画馆”、“王学仲艺术展览馆”等永久性展馆……凡此这种,都是对这位在曲折坎坷的艺术之路上踽踽独行的老艺术家最好的心灵慰藉……
作者简介
侯军,资深报人,文化学者,作家,书法家及茶文化专家,现居深圳。新闻从业三十余年,先后在天津、北京、深圳等城市的多家报社、杂志社供职,历任记者、编辑、部主任及多家报纸杂志社的总编、社长。现已出版各类专著20部,总字数超过300万字。如:散文集《收藏记忆》、艺术评论集《读画随笔》、艺术家传记散文集《孤独的大师》、文化对话录《问道集》、茶文化随笔集《品茶论道》等。现任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新闻学会副会长、深圳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任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深圳大学兼职教授。
·王学仲散记:时人要识凌云木 一代大家在眼前
·组图:书画艺术大师王学仲病逝 冯骥才吊唁追忆
·他是书画界的“孤种”—徐悲鸿夫人廖静文谈王学仲
·当代国学泰斗、艺术大师王学仲今晨病逝
·中国书画泰斗王学仲
• 碑学巨匠孙伯翔在天津荣宝斋展示“正大气象”
• 孙伯翔:若得糊涂亦天赐,唯有伏案泾渭明
• 孙伯翔:卓越的书学贡献 丰富的艺术启示
• 孙伯翔率30余名弟子到忻州办“咏五台山书画展”
• 书法大师孙伯翔在津收中国美院讲师蒋曼萝为徒
• 组图:魏碑风骨孙伯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