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学术研讨会举行
坚守传统文化血脉创造时代艺术辉煌
——专家学者谈十二届全国美展
9月26日上午十时,备受瞩目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在天津美术馆精彩亮相。当天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会议——“坚守与创造——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学术研讨会”在天津美术馆会议厅举行。
会议由《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天津市美协主席王书平主持。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常务副主席吴长江、副主席何家英、秘书长徐里,著名美术评论家薛永年、张晓凌、黄河清、王镛、郑工、张敢、孙克、徐虹、张桐瑀、陈传席、林木、邓福星、袁宝林、陈孟昕、牛克诚,各省美协负责人,以及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振德、何延喆等出席了会议。
围绕“坚守与创造”这一主题,中国美协主要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纷纷发言,从不同角度对这次展览做了中肯的评述和分析。会议现场氛围严肃而宽松。与会者秉持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热诚与期待,畅所欲言,表达喜悦与欣慰,也不回避焦虑与担忧。记者根据录音整理了与会者的发言,以期给各位画家、美术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我们首先看一看中国美协负责人对这次展览的整体印象,以及他们对待展览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的立场和思考。
参与“坚守与创造——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学术研讨会”的各位美术界专家学者
刘大为:中国画艺术始终在继承与创造中前行
我们今天研讨的主题是“坚守与创造”。这个主题非常好。它非常恰当地点出了当前中国美术发展的整体态势,同时它也是当前中国画面临的一个大的课题。
最近,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有几段也非常值得我们文化界、艺术界关注。比如他讲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史,我们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艺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指出,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我觉得习主席讲话的最后一段尤其重要。他说,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文化与精神,就不能立足。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自己国家的文化精神,我们的文化精神靠什么表达?其中一个载体就是艺术。艺术,尤其是中国画,是传达民族文化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中国画这门艺术是独特的,它反映了我们独特的文化、独特的人文精神。可以说,它是我们这个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财富。
中国画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绵延不断的传承,同时还吸收了汉代的佛教文化、魏晋南北朝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唐代“丝绸之路”繁荣所带来的西域文化以及因民族融合而带来的多民族文化、五代十国再一次民族融合的各民族文化、明代由西方传入的基督教文化、民国时期的“五四”新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引进的苏俄文化和全面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世界文化。实际上,中国画在绵延不断的发展中是不断融会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但是我们的根没有断,我们的本永远都在,这里面始终有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这个吸收融汇很不容易。
这次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从评选到开幕我都参加了,感到非常高兴。这些年看展览,有人老说千人一面,方法都一样。甚至在上世纪80年代,展览上多是写意画,大家都差不多,当然也在不断地进步,也开始有些探索。现在的展览是什么样子呢?天津市一位负责文化教育工作的副市长(以前是搞自然科学的,不是搞文化的)对我说:“我想象的国画是水墨山水,还有梅花、竹子什么的。但这次仔细一看,五颜六色。”作为一名政府官员,当然也作为一个过去处在文化边缘的人,看到中国画有的贴着金银,有的非常有装饰味道,还有不同的色彩,他很吃惊。我说:“你看得对。现在的中国画是融会贯通的,在时代感和创新方面已经走了很远的路。”
现在的国画展,两个人的画法几乎完全相同的很少见,在观念上、技法上、材料上都有创新,连风格雷同的都很少。这是难得的。在前二十年,可能会有雷同的。这说明我们中国画有正本清源的坚守,也有开放融汇、承古开新的创造。特别是年轻人的新的国画,充满了信息时代的色彩。在这样一个时期,我们思考坚守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东西方文化叫“激荡”也好,叫“碰撞”也好,叫“对抗”也好,叫“相互共存”也好,确实面临着一个很严峻、很关键的时刻。我们的美术往前怎么走、中国画往前怎么走,值得我们的理论家发表各自的高见。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有一种危险的趋势也存在着,就是用西画来淘汰中国画。甚至很多赴国外举办的中国画展览中,传统的中国画少了。他们说,人家希望看到我们前卫的东西。其实,这些作品都是与我们中国画毫不相干的东西。我们现在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多方面的选择,已经不能叫“十字路口”了,这路口起码有十条二十条岔路。所以这就需要理论家们在当前情况下发表高见:中国画如何既能够吸收我们的优秀传统,又能够反映新的高科技的信息化时代,同时体现广大年轻人的价值观、世界观、艺术观。如何把中国画发展下去,确实是值得思考的。包括我本人,作为一名画家,在画画的时候,我也在考虑如何发挥我原来的优势,结合一些什么新的东西,使我的画不被时代所淘汰,让它有一种新的感觉。
所以今天这个会议非常重要。这应该说是我们中国画发展到目前阶段的一次冷静的思考。希望理论家们就怎样使中国画艺术能够继续保留我们的传统精神,而且具有随时代前行的动力,继续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发表高见。
吴长江:要把全国美展这个平台做大、做扎实
中国美协提出来的“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的思想实际上贯穿了近两届的全国美展。这次全国美展比上一届多了两个展区。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筹展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调研的面比较广,充分吸取了美术界和社会对于举办全国美展的意见。在这个基础上,在组织层面上,我们尽可能地做到把展览的面扩大。
应该说,全国美展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个持续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大的展览。我们的好作品和美术人才也基本上都是出自这个大平台。从组织工作者的角度来讲,我抱有这样一种期待——希望全国的美术家能够热情地支持全国美展,希望能够把培养青年人才和出好作品的这个平台做大、做扎实,使它能够在新的时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所以,对各种形式的冷嘲热讽的态度我是不赞成的。发表观点应该是出于批评、研究的目的,而且态度应该是严肃认真的,不能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有的美术家说全国美展是“给政府涂脂抹粉”啊什么的。你一听这种言语就感觉他好像不是我们中国人,而是另外一个国家的人。但是这些人大都是我们国家拿着什么博士学位的。我觉得这种态度不可取。中国人的事情中国人自己做。也许问题很多,但是我们要朝着好的方向去做,把它做好。
我们提出来的“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中央的要求。我们的各个画种,具体到中国画的山水、人物、花鸟,都应该体现一种充满活力的、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现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各展区包括油画展区的展览都开幕了,大家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评论。我对这次中国画展览的感觉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但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好作品不够多。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难题。中国在当今这个社会转型期,发展非常快,面临的问题也特别多。我们这个社会的变化,应该说是前所未有的。希望我们的美术家,通过手中的画笔,通过我们的作品,对这个社会的变化有所反映。我们都是这个变化很大的社会中的一员。所以在这些方面,我特别珍惜那些表达、表现今天中国普通大众在社会生活变化中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的作品。比如这次全国美展中国画展中,陈治、武歆画的表现一家四口的《儿女情长》,女儿给母亲试新毛衣这个场景,给我的印象就特别深。
其实这个社会今天的变化对每个人都有所触及。我们的美术创作应该更多地关注人,关注普通的人——我说的不只是人物画,也包括其他画科、其他画种。所以这些方面,也请各位理论家多给美术家们特别是青年作者提提意见,分析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希望对我们全国美展的组织工作,以及展览其他方面的工作提出你们的意见和要求。
总之,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这届全国美展各个展区的作品在整体水平上有提高,但是好作品不太多。在这种现状下,希望各位理论家给我们开开药方,如何在深入推进美术创作研究方面能够继续往前走。
全国美展坚持到今天,已经65年了。除了“文革”时期中断了一届以外,一直五年一届地坚持到现在。当然,现在各种各样的美术展览也非常多。但是全国美展,这是中国特色的最重要的展览。希望大家能够不断地深化对全国美展的研究,不断地批评,以便我们把全国美展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充分,把这个平台做得更大。没有外国人能够给我们出主意,让我们做一个让所有人都认可的展览。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要想清楚,自己要好好研究。我们自己把它完善、把它做好,这就是我们的全国美展长久不衰的最根本的动力。我们特别感谢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能够来参加中国美协组织的这个研讨活动,也希望听到各位理论家的批评和建议。(姜江丽红 孙晓静)
点击进入天津美术网迎接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在天津召开专题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学术研讨会举行
·坚守文化立场 塑造国家形象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随想
·全国美展观后感:国画缺乏笔墨 工笔当道写意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