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储云作品 紫砂瓶
储云作品 彝族秋行
天津美术网讯 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鲁迅美术学院主办的“云水文心——储云书画陶刻艺术展”10月14日下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浓情启幕。邵大箴、李刚田、吴伟山、张子康、尚辉等重量级美术界人士出席,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专门从外地赶回北京主持开幕式。显而易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和沃兴华、孙晓云等最早一批获全国书展大奖的储云在书画专业圈内的口碑与影响丝毫未减,尽管储云获奖后依然守得寂寞之道、清净之门、淡泊之心,与世无争、无求、无取,一般常人看起来难以理解的情况都发生在了储云身上。储云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因为他的艺事日进、沉默是金赢得了书画同仁的击节叹赏。
“云水文心”,云是似轻实重,变化无端;水是以柔克刚,周圆驰骋;文是涤荡尘埃,除尽浮躁;心是师古师今,造法自然。“云水文心”代表了储云的审美追求,亦代表了储云的处世哲学。他1948年出生于宜兴,至今还生活于宜兴,宜兴暖湿的、温润的、安逸的、秀媚的、和悦的、清旷的、散漫的物态人情,给了储云无尽的灵感源泉。以不动制万动,以不变应万变,坐爱家山,相忘江湖。在他漫不经心、稚拙入古的书画作品中,可以读出时间推移的痕迹,可以读出老僧入定的超脱,可以读出林泉高致的优雅。他的作品就是书画给自己看的、书画给天地看的、书画给知音看的。他不炫技,技在其中;他不吭声,声在其中;他不传道,道在其中。“云水得昭,关门善舞金刚杵;文心可鉴,出色长临玉树风。”徜徉于“云水文心”展厅,观众完全放松心情,面对储云淳古的书法、幽朴的国画、庄拙的陶刻,好像遇见了隐士高贤,总有一种气韵吸收着心眼。他的书法,尤其是金文篆籀,通常需要十分内行的专家里手才能欣赏,是继黄宾虹之后写得最好的当代书法家代表之一,允推前三甲名次,是对金文篆籀书法的重要贡献。他的山水花鸟着色用笔具老到而明丽,简满互映,格调出群,是书法家画画的成功实践者,是懂得并能巧妙运用以书入画的大智大慧者。至于他的书画陶刻,日夜浸淫,合其脾性,浑然天成,再施以全形拓,黑白灿烂,风骨凌霄。
储云为什么还在进步?有些有才华的书画家为什么还在退步?这两个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度思考。像储云这样一类纯粹的书画艺术家为什么不能得到社会更好更多的切实宣传?而那些把书画艺术当晋身阶梯工具使用的“著名书画大师”,我们为什么还要倾注那么大的宣传力度?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不必用德艺双馨一词表扬储云,许多被封为“德艺双馨”称号的“著名艺术家”往往适得其反,储云的做人做事做作品,表里如一,堂堂正正,书坛画界多几个储云式的人物,艺术和艺术家便能复归干净的本真了。 记者 蔡树农
新闻链接:
看到储云的近作,除了赞叹外,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储云为什么还在进步?说他有书画方面的才华,是最方便也不会错的解释。才华固然重要,可是上世纪80年代已开始活跃于书坛,而今每况愈下的人们中,当年有不少被认为是有才华的,才华和聪明并不能防止一个人退步。成语江郎才尽,说的就是那些有过才华,但才华用尽的人。所以,储云的进步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于是我想到了地域的文化传统。太湖流域一直是文化精英荟萃之地,宜兴也是地杰人灵……宜兴在近现代也出过不少艺术家,此为治艺术史者所熟知,无庸赘言。地域文化传统不但给予艺术家浸染熏陶,也能增加那些有传薪意识的艺术家的责任感。不过,这似乎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那些不断退步的书法家中,有些也来自很有文化传统的地区。于是,我又想起了相对平静的宜兴和喧闹的都市之间在地理上的间隔。前面说过,这20年是中国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20年。20年来,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学艺初成,便挟剑天涯,闯荡江湖了。到省城去,到大城市去,到北京去,哪里资源多、官多、名人多、媒体多、展览多,就到哪里去。这大都市是让人忙碌的地方,也是让人心神不宁的地方,虽然前贤说过,“心远地自偏”,但要做到谈何容易?在那熙熙攘攘的都市,又有多少张平静的书桌?社会的变化太急剧,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发展出一套能够帮助艺术家们应付繁忙的机制和行为方式储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有书名,但他留在宜兴,因此也就没有上述的繁忙。我很少见到储云参加什么开幕式、展览会。他在宜兴有个闲职,加之宜兴的经济发展比较顺利,他的书画有一批喜好者收藏,因此无衣食之虞。在宜兴,少了几分干扰,多了几分闲心,于是便有心思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品茗、打球、画画、写字。生存的状况和与之相关的心态,可能会在艺术的进步或退步中起很大的作用。
——白谦慎·《储云为什么还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