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凤栖丹木·水韵墨章 津门“五彩贝”女画家书画作品展开幕式。
图为津门女书画家孟昭丽代表参展画家致辞。
图为天津文联杨建国致辞。
图为开幕仪式现场。
天津美术网讯 凤栖丹木·水韵墨章 津门“五彩贝”女画家书画作品展今天(11月28日)在潮州市奎元广场丹木书画艺术馆隆重开幕。
“五彩贝”是由五位津门女书画家孟昭丽、萧惠珠、崔燕萍、张永敬和史玉组成的创作集体。她们的作品各具特色:孟昭丽书画兼擅,并精于篆刻和刻瓷;萧惠珠工写均优,以仕女画见长;崔燕萍擅画向日葵,笔墨大气洒脱;张永敬的花鸟题材丰富,充满诗意;史玉则擅画鹭鸶,笔下的鹭鸶充满灵性。
多面艺术家孟昭丽
孟昭丽是“五彩贝”中的大姐,别看年纪最大,可她在几个画家姐妹中是非常活泼的一位,她的话语常常把姐妹几个逗得前仰后合,是公认的“开心果”。孟昭丽不仅性格开朗,而且多才多艺,学什么像什么,也是公认的才女。孟昭丽是新中国的同龄人,她师承著名书画篆刻家孙其峰教授。书画兼长且精于篆刻与刻瓷。书法擅长篆隶、行草,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展并刊刻于多处碑林。亦擅绘画,笔下的梅、兰、竹、菊,用笔灵动、使转有法度,尤其在画竹方面,承古法而又卓有建树。昭丽女士在诗文、篆刻方面也有很深造诣。作品曾赴韩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美国、荷兰等国家进行艺术交流。
说到创作心得,昭丽女士开朗地说:“我是先学习书法的,而字画篆刻皆相通相成,因书法用印颇多,开始尝试刻印,对篆刻艺术的体悟为我的书法作品增加了金石韵味。”
孟昭丽的绘画作品源自她对生活中美感与新奇的敏锐发觉。有一次她与家人在北京西长安街看到一株白玉兰树亭亭玉立,于是拿起相机拍照。照片中碧蓝的天空映衬洁白的花瓣,素雅美丽,她回去即开始构思,遍寻蓝底宣纸创作了《香拂天风》;工作室隔壁开了茶具店,她常去做客赏玩,《茗琬飘香》等一系列禅意十足的小品画就这样诞生了。作为一个女书画家,孟昭丽说:“作品得益于我是女性,可以粗犷而不狂野,收放有度。当然,女性身负多重身份与责任,创作时间会比较少。但是我有秘诀,就是保持好心善心,去除繁杂琐事给自己心中的烦恼负担,空出的闲暇,自然可以专于创作了。”
古典女画家萧惠珠
也许是常年画古代仕女画,萧惠珠自己也好像感染了画中人的气息,在一群人中,她总是静静地听着别人说话,不时露出温婉的一笑。低调、勤奋还有对艺术的无限热情,萧惠珠携着她的作品,穿越古今界限,向人们展现着美的力量
萧惠珠幼承家学,深爱绘画。1976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先后师从王叔晖、黄均先生学习工笔人物画,就职于天津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长期从事国画创作,工写兼擅,尤以仕女画见长,作品多取材传统文学,立意典雅,寄情含蓄,设色清丽,形成独特的婉约派画风。1993年在日本举办“现代中国绘画二人展”后,作品不断走出国门,2009年应邀赴美国旧金山举办“津门书画名家三人展”,作品曾被国际奥委会、联合国组织及国际友人收藏。
气质沉静恬淡,这是萧惠珠给人的第一印象,她细腻婉转的情感,藏于心隅,寄予笔端。提到创作历程与心得,萧惠珠说:“我喜欢古典女性的题材,通过阅读,从诗词、古典文学作品中获取的灵感最多,旧时女性受着封建礼教的重压与束缚,有着更深藏不露的情感,我想通过绘画把这些挖掘出来,以表现她们多面的生活状态。如《庭院深深》,是欧阳修的一首词,表现女子等待心上人的心情。我的画中,庭院中的女子独坐思念着心上人,旁边有一只鹦鹉与她交心相伴。这幅画最成功的地方,是作品表现出了古典诗词的美,静静的画面加上淡淡的忧愁。”萧惠珠谈道,古代仕女画看似一样,其实创作每一幅都非常费心血,要研究历代服饰、头饰、建筑、家具、乐器,仔细观察分析后才能开始落笔,可以说,每一幅作品都有个性,有不同的表现情感,不能重复。虽然萧惠珠工笔写意皆长,但她表示自己骨子里还是最喜爱工笔仕女画。对于绘画,萧惠珠感情深厚,她说:“年轻的时候,作画是为了事业;随年纪增长,作画是为了责任。”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国的传统仕女画,在她看来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就是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对花如痴如醉的崔燕萍
崔燕萍师从孙其峰、萧朗等著名教授,同时得到梁崎名师亲传指教,于花鸟画上造诣颇深。她的作品造型准确、风格清新、墨色灵活润动、意境既清朗又深沉,总能给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艺术感受。
崔燕萍以葵花尤为见长,她爱向日葵,因其温暖灿烂,然而她画葵花,却不只画葵花灿烂的怒放。在她眼中,葵花不只是单一的意象,春夏秋冬,葵花四季皆有不同之美。在她的笔下,葵花不仅是浓烈的泼辣的,也是沉静的悠远的。崔燕萍爱花,不只是葵花,她笑言过去在单位同事们都称她为“花痴”。一谈起花来,她的表情立刻生动起来:“只要是能说出名字的花,我差不多都能画出来,各种花的神态结构我都研究过。”她曾半夜起来,观察家里一盆百合,看夜露在花瓣上凝结;她甚至做梦都梦到过看花,对于花,她真可谓如痴如醉。正是因为她如此细腻地感悟着生活,捕捉自然中的艺术灵感,才创造出她作品中独有的丰富的艺术意象。
对于生活的细腻感悟也在指导着她的艺术思想。今年她应法国华人文化协会邀请在巴黎进行艺术交流,其间她的足迹遍布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提到参观的感悟,她感慨颇深地说:“当我站在那些人类文明史上最经典的艺术作品面前,我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就是真正的艺术的魅力,这些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瑰宝。站在这些作品面前,我不禁思考,作为当代的艺术创作者,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创作?我想,我们应当既对艺术负责,也对后世负责,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创作,少些敷衍应付之作,给后世多留下些真正的艺术精品,这才是对待艺术应有的态度。”
具有书卷气的张永敬
张永敬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花鸟画家,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东方艺术系教授。张永敬的花鸟画题材丰富、构思精巧、色彩清丽、谐趣生动、诗意传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著名书画家王学仲评价她的创作“精警生动、活色生香”。
常年从事教学的张永敬,身上带着一股学者气,思考贯穿着她整个的创作、教学、生活。她对艺术创作要求很高,她认为技法只是一个层面的东西,笔墨受造型的约束较多,重要的是增强笔墨自身的表现力。这种追求让她的画从不流水作业,而是画每张前都要有想法,构图、形象、笔墨总是在不断地协调,时时要将新的思考、感悟、技法融入画中。她说:“如果作画前没有想法,我是不会下笔的。”因此,有评论称她的画是“一张一个样,一张一种意趣,一张一种境界。”
在教学上她更是不断摸索,在她的观念里,她不仅要授业与人,传道解惑;更肩负着传承中国画艺术的责任。张永敬既是画家,也是国画研究者,她一直在思考现代性和传统中国画的关系、传统如何关照现代的问题。积累了多年的创作经验和对生活、教学的感悟,她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解答。她认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速发展使得人心也变得浮躁,而中国画悠远舒雅的气质,正是现代社会所缺少的,是可以净化治愈人心的。因而我们作为艺术创作者的使命,就是为社会提供这样的精神产品。”
苦心造境的史玉
在众多的画作中,史玉的画是极其有特点的,一看便知。她以讲究境界的密体写意语体,描绘了大景花鸟的笔墨图式,让花鸟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了原生态花木的茂密繁盛和禽鸟的奇情逸趣,改变了传统的折枝布局和简约疏淡的情调,以不同于古人和今人的视觉效果,显示出一种雄、野、朴、茂的大美画风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是画家史玉的苦心造境,她令画面韵味越来越靠近传统的意境。在女画家的眼中,花鸟画是深刻和灵动的,是自然与精神的合一。“一朵花可以展现无限的自然,一片叶可以展现无限的天地,一只鸟可以展现无限的生机,一花一叶一鸟在画面中凝聚了形式上的有限和精神上的无限,用静止不变的物象显现奇妙灵动的内心,从而在自然中表达出超自然的启示。”这就是看似华贵雍容的花鸟画作笔墨深层的意蕴,这也是发自女性内心的呼唤。
史玉的花鸟画多取材于成林成片的树丛花丛,或密叶繁花,或硕果累累,或苍浑幽秘,或钟灵毓秀,画的都是震撼人心的大景花鸟,都不乏开阔的空间。力图展现的是与人类同在的永恒自然,着意于在茂密、繁复中寻找节奏、韵律和笔踪墨迹之美,去寻找花、草、树、石与禽鸟有机组合的情趣之美,去寻找那蓬勃的山野之气和草木精神所焕发的神奇之美。
史玉与画有着不解之缘,她常常感慨这辈子如果没有画纸画笔的陪伴,那生活一定是暗淡无光的。为了绘画,史玉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如今,她已然脱颖成一位颇有成就的女画家了,她的标志符号鹭鸶,带着她的高洁气质、高雅品位已经走出津门,跨出了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