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李可染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会现场
“我父亲自小喜爱民间艺人,他常跟着拉胡琴的艺人,一个小孩竟听得出神。他对人类命运悲欢离合的情感和这份感受的真切性后来折射到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态度上,成为他艺术的“魂”,就是他常常书写的‘山川乡国情’”。李可染先生之子,著名画家李小可在“李可染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会”上深情回忆父亲时说道。
李可染夫人邹佩珠先生现场发言
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发言
2014年12月5日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逝世25周年纪念日,也是他为探索中国画改革,以中国画方式写生60周年。李可染先生的夫人邹佩珠先生在现场发表了她长久以来的感言,回顾了李可染先生改革山水画的艰辛历程。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著名理论家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陈平、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吴长江等也先后发表了重要讲话。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说:“这些年来,我感到可染先生离我们越来越远,可是他这座大山的份量却是越来越重。5年前,佩珠女士带领全家把可染先生的作品捐献给北京画院,5年来,北京画院通过每年举办一次展览,对先生的艺术进行整理和研究,今天就是我们5年研究成果的展示。”
著名理论家邵大箴讲话
漓江山水天下无,李可染,1984年,67.5cm×126cm
“江山无尽——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山水篇)”当天下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这是继过去四年来以人物、写生、牧牛、书法为专题的四个系列展的收官之作——山水篇,作为最能代表李可染创作风貌和艺术成就的篇章,成为所有系列展中最具分量的专题。此次展览作品主要源自2009年李可染夫人邹佩珠女士捐赠的山水画精品以及国内多家收藏机构、个人借展的李可染不同时期的重要山水画作品,集中展示了可染先生从1943年至1989年间的山水精品70余幅,体现了可染先生在山水画上的突出成就。
麦森教堂,李可染,1957年,48.5cm×36.5cm
四个板块立体呈现李可染山水画风格演进
李可染先生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引西入中与融合中西,激活并发展丰富了山水画的民族传统,树起了山水画划时代发展的一座丰碑。本次展览以时间为轴,以李可染先生在探索过程中重要的创作转变为节点,分为“传统今朝”、“采一炼十”、“河山立传”、“江山无尽”四个板块,立体呈现李可染山水画风格的演进。
春雨江南图,1986年,89x53cm
“传统今朝”展示李可染先生少年时代至1953年期间,继承古法、博取新知,致力于“打进”传统的早期作品;“采一炼十” 展示60年代到“文革”结束,李可染先生结束外出写生之后,实现从“写实”到“写意”、从“写生”到“创作”、从“写境”到“造境”的转变,完成自己的中国画革新实践,提炼升华为现代新意境的山水画创作;“河山立传”展示李可染先生在“文革”期间创作的红色主题的作品,这一阶段他的思考集中在“打出来”的基础上,形成“为祖国河山立传”的理念,并进行了更富于概括力的创造。“江山无尽”展示李可染先生艺术全面繁荣时期的精品,这些作品无不凸显出的山川浑厚,墨韵苍茫的典型面貌,也标志着艺术家的创作巅峰。
万山红遍,李可染,1964年,79.5cm×49cm
《万山红遍》
李可染先生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了七幅《万山红遍》,本次展出的两幅成为展览的亮点。这两幅作品一幅来自家属的捐赠,一幅是北京画院的收藏。北京画院收藏的作品高136厘米,宽85厘米,无疑是尺幅最大、艺术水准最高的一件。
“现在我年近八旬,从来不能满意自己的作品,我常想我若能活到一百岁可能就画好了,但又一想,二百岁也不行,只可能比现在好一点。‘无涯惟智’,事物发展永无涯际,绝对的完美是永远不存在的。”——李可染,1986年4月5日(台馨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