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展出的郑板桥《墨竹图》。
天津美术网讯 “扬州八怪”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中国画坛至今。近日,90件(套)“扬州八怪”真迹作品亮相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至明年3月8日,郑板桥的传世名画《墨竹图》也在展出之列,为重庆市民展现“八怪”的艺术魅力。
郑板桥《墨竹图》现身,题字揭秘画竹奥秘
此次“扬州八怪”真迹展由三峡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院联合主办,其中55件(套)参展珍品出自四川博物馆,这55幅画作中有40%都是国家一级文物。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这首诗数百年后依然是老幼皆知。据悉,此次展览中,四川博物馆展出的郑板桥真迹有10件,包括3米多长的《岁寒四友图》,任知县时亲笔写就的判牍册等,其中最为独特的一幅莫过于《墨竹图》。
这幅《墨竹图》长96.5厘米,宽136.3厘米,画于乾隆二十九年,画中的“主角”是郑板桥最为拿手的竹子,笔墨浓淡间,独属于郑板桥的竹子风韵显露无遗。
在画的左下角,郑板桥从右至左写着六行字:“纸外之竹更多于纸中之竹,竹外之风更多于竹内之风。有笔墨之处固是画,无笔墨之处亦是画……”其大意是说,画竹应该注意笔墨层次的运用,远近、轻重的不同,往往能呈现出别样立体的关系。“这段话道出了郑氏竹子的独特之处。”四川博物院陈列展览部工作人员陈舒介绍,郑板桥画中的竹子,并不只是自然之竹,而是融合了郑板桥对竹子的理解,融入他对竹子赋予的人文意义。
《墨竹图》旁,是郑板桥的一幅《兰竹石图》,题款末尾写明这幅画是留赠良朋好友。陈舒说,今天的粉丝狂热追求明星签名合影,古代名家也有这方面的烦恼。郑板桥经常被人索要书画,被要得多了,他也很烦恼,专门明文规定各种画的价格,还在画上题字发牢骚。
众多名家题字,李鱓4张图册变40厘米图卷
同样是以墨竹为题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珍藏的“扬州八怪”中另一位高人李鱓的《墨竹图卷》也在本次展览中现身。与郑板桥描绘的细竿劲节、坚韧挺拔的墨竹不同,李鱓擅长绘风中之竹,枝摇叶舞,富有动感,笔墨简率豪放。
令人费解的是,这卷《墨竹图卷》原本是有4幅装订成册,而如今铺陈在展柜中的却只有被装裱后依次排开的3幅。这是为什么?故事还要从78年前说起。
1936年,李鱓的这件真迹原名《墨竹图册》,被曾任华西日报社长、四川著名革命烈士王白与所珍藏。当年,听闻近代文学家陈衍到访成都,王白与便携收藏已久的图册前往拜访,并请求陈衍在画册上题字。殊不知陈衍平生最爱墨竹,对这幅珍品更是爱不释手,便向王白与索取其中一图,又嘱咐其可将余下三图改装成卷。王白与无奈之下只有答应。两个月后,近代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也恰逢受邀到了成都,王白与也相邀观赏《墨竹图卷》,齐白石在听闻真迹由“册”变“卷”一事,便在卷末题字“白与君能让人,可谓慷慨……”
除了齐白石、陈衍外,张大千、黄炎培、林思进等数位文化名人都先后在《墨竹图卷》后题字,以至于如今画卷长达40厘米,其中不乏许多调侃之语,在图卷末尾依然清晰可见。1950年底,图卷几经辗转,才被捐献到筹建中的西南博物院(今三峡博物馆)。
为何四川馆藏“扬州八怪”真迹多?
专家:与“天府之国”经济富庶有关
据扬州八怪纪念馆馆长刘方明介绍,目前扬州收藏的“扬州八怪”真迹约在近200件,目前国内故宫博物院以及上海地区“扬州八怪”真迹作品数量最多,而为何有如此多的“扬州八怪”真迹汇聚四川、重庆?他认为,历史上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四川作为“天府之国”经济富庶,自然有足够的实力收藏书画精品。
“至于‘扬州八怪’有没有去过四川、重庆未有明确历史记载,例如金农喜好游历全国,或许曾去过四川、重庆。”刘方明介绍,如今在四川等地有如此多的真迹,说明“扬州八怪”的作品在当地很有市场。(作者 孔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