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李可染作品《雨亦奇》,1954年
李可染作品《鲁迅故乡绍兴城》,1962年
李可染作品《春雨江南图》,1986年
从2010年开始,北京画院每年都为李可染先生举办一次展览,人物、写生、牧牛、书法、山水,到今年,整整办了五次;每次展览都会出版一部作品集,到今年,整整出了五部。12月5日,五部精美的作品集齐刷刷地陈列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厅的展台上,将李可染不同时期的创作成果与创作思想条分缕析,也将不同阶段的艺术记忆集腋成裘,洋洋大观。
今年是李可染先生逝世25周年,也是他为探索中国画改革、以中国画的方式写生60周年。12月5日,覃志刚、卢昌华、刘大为、吴长江、邵大箴、常沙娜、侯一民、刘勃舒、杨力舟、卢禹舜、陈平、胡伟、安远远等来自北京和李可染家乡徐州的百余位书画界知名人士、李可染的学生,以及可染先生的夫人、子女齐聚北京国际饭店会议厅,共同缅怀中国画坛这位了不起的画家。
八方人士追忆画坛巨匠
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说,25年前,可染先生过世,他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悲痛中,听到有个孩子问:这个爷爷是谁?他回答:是中国最伟大的画家。
李可染是担得起“伟大”二字的,一是因为他痴心改良中国画所取得的足以开宗立派的巨大成就;再是因为他“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文化担当。李可染的夫人邹佩珠告诉记者,曾经有人问李可染:“谁给了你改造中国画的任务?”他的回答是:“我自己的良心。”
艺术创造要讲良心。对此,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吴长江感触极深。他在讲话中说:“当今的画家没有创造的劲头了,对艺术本身失去了敬畏之心,画画只是为了某种目的。”敬畏之心、虔诚之心和艺术家的良心,这些能够成就伟大艺术家的必需条件,在今天越来越被漠视。
吴长江赞佩李可染在写生上所下的苦功夫:“他的写生绝不是对景临摹,而是经过思考的。看他的德国写生作品,已经将西画和中国水墨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王明明也说:“他的写生,跟我们今天的写生,意义完全不同。他是站在实践者的立场去完善传统,而不是站在批判者的立场去蔑视传统。”反观今天,吴长江感慨道:“如果我们的力量还是下在办活动或其他目的上,而不是用功画画,那么,我们还是拿不出好作品!”
王明明说:“每一次研究他的作品,自己对艺术的理解都在升华。可贵者胆,他的‘胆’体现在攀登艺术高峰时的勇气;而所要者魂这个‘魂’,正是我们当代提倡的中国精神。他步履不快,却稳稳地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这次纪念会由全国政协书画室、文化部艺术司、北京市文化局、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
四个板块讲述可染平生
12月5日下午,“江山无尽——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山水篇)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此展是北京画院“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的收官之作,展出的作品最能代表李可染的创作风貌和艺术成就,也是李可染的世界系列展中最有分量的部分。
展览的开幕式俭朴而热烈,由王明明主持,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和邹佩珠为展览剪彩。此展的展品共70余幅,为2009年邹佩珠及子女捐赠的部分山水画精品以及从国内多家收藏机构、个人借展的作品,创作时间从1943年至1989年,是李可染不同时期的重要山水画佳作。这些作品根据创作年代和画风大体划分为四个板块,直观呈现了李可染山水画风格的演进和转变。
“传统今朝”展示的是李可染少年时代至1953年期间创作的作品,特点是精研古法,是画家博涉传统、致力于“打进去”的早期作品。“采一炼十”的展品,创作时间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文革”结束,体现了李可染结束外出写生之后,从“写实”到“写意”、从“写生”到“创作”、从“写境”到“造境”的转变,其间,他完成了中国画的革新实践,开创了现代山水画的新意境。“河山立传”展的是李可染在“文革”期间创作的红色主题作品,这一阶段,他的思考主要集中在“打出来”,形成了“为祖国河山立传”的理念,艺术创造更富于概括性。“江山无尽”的展品均为李可染巅峰时期的作品,逐幅看去,无不山川浑厚,墨韵苍茫。
王明明说,李可染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高峰,他渐行渐远,却越来越清晰,他留下的经典作品足以让后人仰视。
这次展览,北京画院还拿出了该院收藏的李可染的写生稿、画语录、生活照片、影像资料等,立体呈现了李可染践行“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艺术之路的艰辛。
李可染于上世纪60年代创作了七幅《万山红遍》,收藏于不同的单位,本次展出了其中的两幅。(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