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李毅峰,1964年生于天津,198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协艺委会委员、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天津美协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评委。
我不喜欢“创新”一词,那是较科技而言。而对于美术史的中国画艺术,我觉得用“出新”二字更妥。
从上个世纪初以来,我们的中国画创作一直强调“创新”,要打破传统,要革“四王”的命,致使中国画在走入现代之时,出现的新的格局。而这一格局,一方面,使中国画出现了融汇中西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又为传统中国画在既有的文脉中突破增加了难度。但是,也正是这种难度,考验了中国的文人画家,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一代大师,就是在这种困境中诞生的。
李毅峰先生90年代初临摹八大山品1
古人讲“借古以开今”。学习古代遗产就是为了开拓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历代著名的大画家博学之后而能独抒已见,创造出自己的新面目,开一代风气,都离不开出新。石涛云:“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李毅峰先生90年代初临摹八大山人作品2
但是,认真研究历代大师们的作品,就会发现,任何一次出新,都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有如水之源,叶之根。如山水树法,无不从宋元中来。宋人夏珪,元人倪云林杂树最有法度,尤以云林所画《狮子林图》,可谓树法大备。其后明唐寅、沈周,至清渐江、石涛、四王诸家,无不借鉴。再如皴法,李唐、马远的刀砍斧劈再现了唐李思训以来,对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的表现。而范宽的钉头、雨点皴严谨地塑造了北方山势的雄奇伟岸。董源以江南山水为稿本的披麻皴,以及黄公望隐虞山即写虞山的皴法,都对前贤有所发展,并影响了数代。后世没有一个大家能脱此而另辟蹊径的,他们都从老老实实地学习传统入手,出新自然水到渠成。
李毅峰先生创作巨幅青绿山水作品《海晏河清》
我们知道,中国画的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的核心表征,是一承不变的文化遗传基因,它体现了民族审美的习惯和文化表现手段。中国画的传统是继承的传统,更是一个不断创造与革新的传统。
我们通过学习继承古代的传统,从而发现前人及其发展的规律,创造出新的风格和面目,这是更好地继承。
李毅峰先生作品《法之有无间》
当下中国画的创作,不能说不重视学习传统。但不能否认的是,艺术市场的快速发展,急功近利的创作心态,还有诸多影响创作的因素,导致了很多创作不注重出新,而把“创新”放在了主导地位。为创新而创新,从创作本质上背离了创作规律。早在南北朝时谢赫就指出了 “传移摹写”,明确了重视传统的重要性。我们反对以捍卫传统艺术为名而反对“创新”,也反对以“创新”为名而否定传统。否定传统的人往往是对传统的“无知”,而否定“创新”的人,又是对传统的“无为”。所以,我们还是要传承有序、统而贯之的出新。对于传统,李可染先生说的好:“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入”是学习进去, “出”是创作出新,二者都很难,但它是正确对待传统的关键所在。
李毅峰先生作品《江山无尽》
作为画家的任务,只要是以正确的创作观认识生活,即使“传移摹写”,也会在整个的绘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融入自身的感受,在“传移摹写”的基础上进行变革和改造。“笔墨当随时代”,“当”先破掉“创新”的意识束缚,不要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用心面对传统和生活,注重师法造化,注重时代因素,自然就能创意出新。
所以,认认真真画好了传统,就是出新,也是创新的开始。美术史上的大家和大师都是如此。
· 高清图:谦谦儒者 文人风骨—李毅峰中国画巡展青岛站反响热烈
·李毅峰:坚守文化自信,打造“艺术天津”
·李毅峰:呼唤经典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随想
·名家品峰—— 李毅峰山水画作赏析
·2014葡萄酒标画艺术展李毅峰等十余位顶级画家挥毫
·陈传席:谦谦峰骨,文人情怀—序李毅峰画展
·“谦谦峰骨——李毅峰中国画巡回展”即将起程
·挖掘传统 借古开今—薛永年谈李毅峰的山水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