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在中国绘画史中,“写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往往与“临摹”相对,指不赖粉本而直接描绘花果草虫和自然景物。从传世文献看,“写生”一词最早见于五代腾昌祐的“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北宋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记》中对“写生”也有记述。在中国绘画发展过程中,画家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或近或远、或自觉或不自觉地践行写生的做法。
20世纪初以来,西学东渐,西方美术观念开始影响到中国,写生作为一种绘画训练手段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1949年后,中国画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如何革新求变,更好地为现实服务的问题。1954年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山水画创作问题座谈会,主张走“中国画写生”的创作途径。希望画家通过写生来体验现实生活、收集创作素材,从而突破古人的笔墨章法,创作出有时代气息的作品,由此改变中国画面貌。一时间,写生成为时代潮流。
作为一代绘画宗师,著名的美术史论家、书法家和篆刻家,傅抱石先生(1904—1965)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我国绘画史、美术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他毕生沉湎于中国艺术的创作和研究,以敏锐的思想把握祖国山河特征和时代发展特点,以开阔的胸襟借鉴吸收国外艺术特长,呼吁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现实意义,以“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的重要论述,引领中国画的发展潮流,成为杰出的中国画大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傅抱石先生带头开展了大量写生活动。1957年的东欧写生,1959年的韶山写生,1960年的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1961年的东北写生,1963年的浙江写生,1965年的江西写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写生创作,傅抱石充分展示出在新题材开拓方面的巨大成就,使传统笔墨适时地获得前所未有的突破和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批作品代表着这个时代的艺术发展成就,已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1933年由蔡元培先生倡议成立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院藏42万件文物中,380余件傅抱石中国画作品独具特色。受中国美术馆吴为山馆长邀请,我们共同策划了本次傅抱石写生作品大展。展览以时间为序,系统介绍傅抱石数次重要的写生活动,以具体作品为例阐释傅抱石写生与创作的呼应关系,探讨他在当时时代条件下做出的图式、趣味上的各种变革与转变,总结其写生创作观念。(作者 龚良 南京博物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