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水墨画是中国中古时期以来的主要绘画类型,这与中国文化的哲学性和本源性相匹配。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被定义为社会主流意识下的主体艺术,时代在流转,主体艺术取代以往没落、僵化、保守的艺术形式,呈现出与时代同步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不同时代文化特征和艺术风格的革新与变法:唐人重质,宋人重理,元人重趣,明人重法,是当时社会倡导艺术思想和主流文化的反应。
山水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古代心像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水墨绘画进入到当代,其实就是从心像进入视像的历程。那么,发展成一个视觉为主体的图像时代,我们的参照是什么?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教授、艺术家乔晓光在“素履之往:蔡劲松马良书山水画展”开幕式论中国山水画传承、创新与发展的学术研讨交流会上表示,蔡劲松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在绘画、雕塑、现代公共艺术领域都有较好的艺术表现。蔡劲松的山水作品蕴含着内心寄托,携带生长地域带来文化气息,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乔晓光谈及进入画展展厅,看到两个艺术家的作品带给自己的强烈的反差感触:“一个是现代水墨儒雅的诗性抒发,一个是稻作文化根源的山水景色描绘;一个是山地文化的心灵反映,一个是看内心的桃源之地、无拘无束地自由”。
马良书的画,反映了一种从图像山水画走向视觉开放时代的探索。在这样一个图像时代,乔晓光认为马良书的绘画具有图像的开放意识,“他的创作像眼睛一样把视线都调到中景,它们专注,然后用中景视像来表现自然景象。甚至他还迷恋光影,使我们看到表现稻作文化山水的图像,他的作品既具有水墨当代转型期的特质,又融入了来自于视觉的当代艺术构成等元素,反映出最新的山水画探索的状态”。
作为一个当代水墨艺术家应当如何对待自然的图式?或者说,自然图式与文化图式,能否成为一种双重的养分,进而影响当代水墨和图像艺术的发展?这是一个面临挑战的新课题。这不仅需要做出理论的论述,还需要画家能够将双重的养分吸进去、画出来。 (作者 朱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