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孟庆占作品
孟庆占作品
2015年2月,孟庆占(右)慰问天津警备区战士,左为天津美协主席王书平。
孟庆占
中国画艺术作为东方绘画最高代表和典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也有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民族形式风格,具有极高的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形成了完整的中国绘画理论体系。据我了解画论中“形”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韩非子》中:“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与前,故易之也”。本人从事中国画创作二十年,并且工笔写意兼修,对韩非子上述理论深有体会。
从事中国画的人都知道,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画出一张满意的画很难。为什么绘画中画鬼容易呢?因为鬼是人们凭空想象虚构的,它没有确定的形体,也没有明确的相貌,那就可以随便画,画它个三头六臂也可以,画它个牛头马面也没关系,反正谁也没见过,谁也说不出我画的到底像还是不像。他没有形的制约,可以天马行空,随意涂抹,任其发挥。怎么画怎么正确,没有什么难的。而世间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就比较难画一些,比如韩非子所说的犬马,人们经常看到,你如果画出画来,人们就会拿实物对照品评,稍有不像,一眼便知,连小孩子都能对照实物评判,所以难画。韩非子的这一理论,就是注重“形似”理论。也就是说,把世间人们常看到的事物画好画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谁能画得形似谁就是绘画高手了。韩非子的这一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我认为很片面。
画家仅仅追求形似是不够的
“形似”真的很难吗?在我看来,未必。“形似”实际就是“以形写形”,以自然界之形写作画面之形,即指画家描绘客观对象的形体面貌,照抄照搬,无一遗漏,也就是和实物一模一样。这没什么可难的。因为只要有绘画素质和天分的人,经过勤学苦练,状物写形,一般都能达到,唯手熟尔。故此可以看出形似是技术而不是艺术。现在有些绘者,就一味的对景描绘,片面追求形似,细腻形象,惟妙惟肖,自鸣得意,自封高手。岂不知那只是画匠,不是画家。如那样的话,随着今天科技的发展,照相机的出现,照片岂不变成最优秀的绘画,相机也就成了最优秀的画家,这些绘画高手岂不成了多余?
照这样讲,画家就不追求形似了吗?当然不是,每一个出色的画家都是画形高手,造型是一个画家最基础的功力之一,也是每位真正的画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画家所绘之物肖似真物,哪如直观实物;绘景如见真景,怎如直观实景。所以仅仅表现形似的绘画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绘画,观者初观惊喜,久观则索然寡味。因为它只描绘了事物的躯壳,不会打动人的。而真正的绘画艺术,是会让人痴迷陶醉,爱不释手的,每得一帧都如获至宝,甚至还能流传百世。那它真正魅力在哪里呢?我认为在于画家对所绘形物之神和意的表达。即以写形为手段,又不受形之束缚,进一步表现画面的意境和作者内心情志,追求“象外之神”和“象外之意”,也就是写其意。
孟庆占作品
孟庆占作品
写意是绘画发展的高级阶段
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包括写和意两个范畴。它通过书写的绘画方式,通过画家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塑造,表现画家对宇宙、人生、时代、民族、社会、自然等一切事物的体察和感知,并且将这种真情和实感通过绘画写的表现手法跃于纸上,凭物寓意,借物抒情。他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意在笔先,迁想妙得”,强调“精而造疏,简而意足”。在绘画表现上主张“以意写之,不在迹象”,不在“迹象”并非不要依据客观“迹象”,而是依据“迹象”,但不为“迹象”所牵,是化客观“迹象”为主观“迹象”。是表物象之意,是画家为了创造足以“达心”、“适意”的艺术形象。比如李可染先生所画的漓江山水,使无论是否到过漓江的观者,都有一种真切的感受,有身历其境的感觉,但拿着他的山水画去漓江按图索骥,就会发现真实的漓江找不到他所画的地方,但是李可染先生的漓江决不是在家里编绘的,而是多次到实地写生而成。是他多次游历写生的感受和理解,是多角度观察漓江后的一种感觉、一种思考、一种升华、一种“我”与“物象”的统一,是一种意象,是自己主观审美思想和客观真实事物的完美统一。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比真实的漓江更美,而决不是照片式的简单翻版,如果那样只是“画如江山”,哪有“江山如画”的美妙感叹呢。中国画艺术又是中国文化的凝聚,渗透了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由于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绘画借助自然物象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它是对自然物象的剪裁、加工、凝炼、夸张、变形的一种升华。它强调虽然人是天地间最有灵气者,但也是万物中的一个生命之象,必须相融于一体,艺术家观物观我,在自然中找到自我感情的寄托,有感而发,缘物寄情。见秋之落叶而感人生短暂,看劳燕分飞而感人失佳偶,听白头啾鸣而感幸福不易,观春花艳艳而感青春美好,睹秋实累累而感人生丰功。比如历代画家都画梅兰竹菊,不是它们形态比其他花木美,而是其精神体现正人君子的人格情操。前贤在表现竹子绘画中还题道:“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到凌云尚虚心,”“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从中可以看出,画家所画之物乃自己人生追求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我国清代画家郑板桥所讲的画竹三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准确的道出了其中的道理。也就是“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的互相作用才能创造出手中之竹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既源于自然界客观事物,又融合了艺术家主体思想情感和人生追求。
综上所述,写意绘画,符合东方人的审美趣味和浪漫思想,开始是半工半写,发展到小写意,进而到大写意。形由繁到简,而且愈来愈简,抽象概括性越来越强,不似的成份越来越多,但这种“不似”是在“极似”的基础上的突破,是画家掌握了精细地刻画物象的技巧后向更高的精神领域的一大迈进,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高级阶段。
孟庆占作品
孟庆占作品
工笔写意兼修才能画好中国画
写意绘画不受形的制约,追求神似和意向不假,而仅仅注重中国画的“神似”“意向”,忽略了形的概念和基础,甚至达不到“形似”水平而直接追求“意向”也是很危险的,这样容易画“鬼”。当今画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届中国画大展中,真正耐人寻味的绘画越来越少。有些写意画任意涂抹,既没有形的概念,又没有意的表现,画面笔墨荒率,索然寡味。有些工笔画家画面面面俱到,腻、僵、呆、板。究其原因就是工笔画缺写意性,写意画缺工笔性。绘画大师齐白石就指出“作画,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说:“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才会有神。”齐白石还论及:“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所以他创作前总是认真观察、记忆、研究真花真鸟,他一生勾存过不知多少花鸟画稿,对各类花卉禽鸟的形貌、结构、色彩、生长期十分熟悉。他甚至知道鹰尾有九根羽,鸽子尾有十二根羽。为了画好鹰,他还让儿子从友人家借来一只鹰,认真观察,做的心中有数,从不懈怠。这种严谨治艺,使齐白石绘画让人感到:写意画虽任意挥写、酣畅淋漓,但不失法度;工笔画虽纤毫毕现、精妙绝伦,但灵动大气。他有时还将工笔写意结合起来表现,但没有丝毫生硬,浑然天成。
从齐白石的绘画实践,到自己从事绘画创作的体会,我认为只有工笔写意兼修才能画好中国画。只有工笔画家画些写意画才能真正体会写意画中的神和意,才能把具象与抽象结合,写实与写意相容,避免由于工笔画面太工整而出现的腻烦、刻板、呆滞的感觉,使工笔画也象写意画一样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使工笔画家的创作不是机械地摹写事物,而是借外物以表现自我,不是照相式地重复自然,而是有特定审美意蕴地情化自然。使形的抽象、具象、简约、繁密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精神思想和所要传达的画面意境来决定。同时还要借鉴写意画的生动活泼,只有生动活泼才会使画中灵气流动,只有生动活泼才不呆不板,不滞不腻。使画之形迹,随笔墨挥洒渍染,随感情心意抒发,将创作的艺术形象呈现给观众,而唤起欣赏者心中审美情感的共鸣。在用笔上也要追求写意的韵味意趣,笔笔生发,不受客观事物形貌的约束,讲究笔情墨趣,并重视与文学修养相结合,让意境的表达更加深刻完美。只有如此才能使工笔画达到自然而自由的最高境界。而写意绘画在表现被描绘的对象时,往往是采用概括与夸张的手法,注重神和意的表现,用笔简约概括,却能意境深远。即使大写意,虽然很富有抽象因素,但没走向完全的抽象。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因此,中国的写意绘画既不是单纯模仿物象的“具象”,也不是完全舍去物象的“抽象”,而是一种“意象”艺术。但这种“意象”是以形写意,以形写象,“意”与“象”有机结合,达到得意忘形的境地。故此,写意画要想画出神来之笔,必须有准确的形的概念,运笔熟练,还要有高度的文化艺术素养,在造型能力和技法方面,要尽可能地做到意到笔随,得心应手的艺术境界。如果艺术功底不行,笔墨技巧不扎实,甚至连形的基础都没有,心中一片空白,纵有再好的艺术构想,多么有艺术激情,也不可能画出写意画的精品之作来。因此写意画家要画些工笔画,因传统的工笔画是以形写意,比较注重所绘事物的精细表现,写意画要做到抒情而不荒率,就要追求形神兼备,只有胸中有了准确的形的概念,下笔才能有神,才会生发笔情墨趣,才能忘形达意,不至枯燥空洞,使艺术创作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孟庆占作品
孟庆占作品
中国画创作还要走自己之路
近些年来,我一直从事写意及工笔创作,常常在工笔之中,融进意象化的笔法,在静谧秀丽的花鸟之中,即兴神驰,随感而发,或泼彩或泼墨,或书意或工写,或皴擦点戳以显苍古,或渲染涩渍以营诗意,或冲洗以制造自然肌理,或留白以使画面空灵。在创作中无论工笔还是写意,我感觉只有随灵感契机而发,作品才会充盈诗境。追求实象与虚象,具象与意象,相生相融而不悖、相互映发而不乱,以艺术的直觉随兴致而神驰,依情感而生发,才能创作出精品。总之,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无论是表现形神的工笔或是为表达画家思想感情的“写意”,总要借助于形象,“借物抒情”。没有形象,“意”无从寄托,情无从生发。尽管大写意绘画的“形”极其简略,仍有“形”的存在。但仅仅追求形神或片面追求情意都是片面的。齐白石云:“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复写意,写意而复写生,自然形神俱见,非偶然可得也。”我认为此话非常正确。中国画只有达到工笔精妙而不刻板,写意抒情而不荒率,写意精神与工笔精妙在文化层面的浑画化,才能达到绘画的高境界。
(作者:孟庆占,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特聘研究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孟庆占与邓国源、孙敬忠在一起。
孟庆占
孟庆占简介
孟庆占,男,1965年生于天津,1990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特聘研究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文联德艺双馨艺术工作者。
所创作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和天津市大展中入选获奖。其中:2009年作品《凝固的生命》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展,2012年作品《春华秋实》获文化部群星美术大展全国银奖,并悬挂人民大会堂。作品《瑞羽和风》《秋韵》悬挂京西宾馆。并被多家专业机构收藏。
作品承传统又具已意,工笔画意象大气,写意画开张有法。是当代最具收藏潜力的中青年画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