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著名画家刘洪麟做客天津美术网
嘉宾: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世界杰出华人联合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联合协会名誉主席。
简介:刘洪麟,1934年生,河北文安人。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班1962年毕业。1962至1966年河北艺师属新华大学绘画系大学毕业,1965至1969年天津市二轻局技术研究所装潢设计室,1969至1979年天津工业展览馆总体设计,1979至1994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美编室主任,全国装帧艺委会委员。多年从事书籍装帧设计工作,曾获优秀设计奖、论文装、编辑特别奖七十余项。多次参加艺术博览会和举办个人画展,影响强烈,普遍认为新颖独特,更受到画界资深人士赞赏,认为“白树一帜“了, 对戏典画开拓了新路。《钟旭》等作品获《世界艺术交流与创作金奖和精品奖;《艳阳楼》获2000年北京《世界华人艺术展》银奖;《三岔口》获2001年《中国艺术博览会》优秀作品奖;《女》获2002年第六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书画展》国际优秀奖,并享有“新世纪杰出华人艺术家”称号。作品入选《中国当代国画集萃》、《中国美术家选集》等。
刘洪麟创作的反映振兴京剧艺术的长卷首次在天津美术网亮相
刘洪麟在讲解他创作的反映振兴京剧艺术的长卷
刘洪麟展示洋贵妃
刘洪麟展示洋贵妃
[天津美术网]: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画戏曲人物的?
[刘洪麟]:我是1979年调到的出版社,出版社1980年才挂牌,等于是把我提前了一年多调过去的,单位的同事都说我是“戳摊儿人”,再调哪些人过来都要经过我和领导商量决定。由于是一年多之后才挂牌成立,所以就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就绪,日常的工作也没有正式的开展起来。这段时间也没有给我安排具体的工作和业务,就这样我就想起来画画了。当时杨柳青画社为了出年画向我约稿,我也不知道画什么题材。当时杨柳青画社的年画也是出戏曲题材比较多,但是是以摄影为主让一些年轻的专业演员,扮上装像上台一样,背静也要画上一些亭台楼阁,树木、花草等等,演员在前面做出各种姿态,照相,以这种方式出年画。基于这一点再加上我本身也有兴趣就也画了习曲题材。第一幅作品就成了我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就是这幅《“洋”贵妃》,画这张画的时候时间特别充裕,我也是认认真真画的。
刘洪麟作品《金顶祥云》
刘洪麟脸谱小品作品
刘洪麟作品
刘洪麟作品
刘洪麟作品
刘洪麟作品
刘洪麟作品
刘洪麟作品《“洋”贵妃》
[天津美术网]:您是怎么想到要画这么一个外国人长相的贵妃的?
[刘洪麟]:其实人物的原型就是一个外国人,这里面有个故事。人民画报上刊登了一篇消息,同时也发表了几幅照片,内容就是美国的一位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学,在上海的一个学校,大概是复旦大学。那时候是文革刚刚结束,演京剧也终于可以穿上传统的行头的了,前面那段时间都停留在十个样板戏的阶段。这位洋学生在上海上学,对戏曲也产生了兴趣,想学一出戏,那么她就拜了浙江京剧院的沈小梅学了这出戏,从化妆到穿戴整个辅导她演这出戏。当时人民画报和人民日报都花了大版面来报道这件事儿。我觉得这件事挺新鲜的,就画了这幅作品,确实也是下了工夫画的。我是学西画的,画肖像根本不成问题,但是看不见本人就只能找资料画,这个美国学生叫贝丽莎,并不是特别出众的好看,眼睛挺大鼻子也挺大的,我画肖像又非常喜欢画正脸,就不好表现了,如果是侧面,鼻子画出来显得人的轮廓很明显,正面都是平的,怎么突出鼻子和深眼窝呢,那在解剖结构上、透视上就要讲究了,我个人觉得选择的这个姿态也很美的。
[天津美术网]:从光线上也能提体现吗?
[刘洪麟]:国画是以线描为主,西画就讲究光影了。过去老百姓讲“这幅画”出鼓,就是说明有立体感,西画必须要这样,所以这幅画中的人物鼻子要突出出来,眼窝陷下去,蓝色的眼珠,感觉到她是一位地道的外国人。我也找了一些外国的电影明星的资料来看,看她们的面部结构、特征。姿态、穿戴都是有专家给她辅导的,带的是非常传统的凤冠,穿的是霞帔,在扮相上我也是下了工夫花的。这个形象画完之后看要比她的本人好看很多了。背景的蝴蝶是为了烘托气氛,金色的扇子的质感也非常强。这张画画完之后,拿给杨柳青画社交稿,他们也吓了一跳。他们说这刚刚改革开放,刚允许穿着传统的行头唱戏,一般人看惯了十个样板戏,您画传统戏还画了个外国人。画是留下来了,但是没有人敢用,文化大革命禁锢了十年的思想还转变过来,一下子接受不了。虽然没人用,但是这幅作品成了我里程碑似的创作,我留下自己欣赏了。这张画不是用宣纸画的,是整张的水彩纸,颜色也是水彩。在西画里色彩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而这张画有需要表现色彩我也是出于习惯就画了一张大水彩,中国画讲究的是水墨淡彩。第一张戏曲人物画就是这么个情况。
刘洪麟作品《领袖人物周恩来》
刘洪麟作品《龙腾盛世誉满神州》
刘洪麟作品《露荷更香》
刘洪麟作品
刘洪麟作品《谭鑫培》
刘洪麟作品《天高海阔》
刘洪麟作品《天行健》
刘洪麟作品《戏剧名家李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