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采莲图 王明明 26×65.5cm 2013年
天津美术网讯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由北京画院策划组织的“咫尺天地——北京画院画家小幅作品展”于3月10日至3月1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此展是继北京画院主办的“疆域行歌——北京画院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展”成功举办后北京画院在职画家再次集体亮相,共展出小幅中国画作品一百三十余幅。
踏雪图 纪清远 69×44.5 2002年
中国绘画绵延千余载,不仅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创作方法,同样也建构了自身特殊的观看方式。如手卷、册页不仅是一种装裱形式,更符合中国文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那些尺度不大且便于携带的作品,欣赏时由画家或作品的主人亲手打开,与三、五观者分享,在舒卷时、开合间,体味天地气象。这种形式虽然相对私人化,但逐步与文人画创作融为一体,进而甚至超出了绘画的范畴,成为中国文化体系的有机部分,无可分割。
轻风拂细柳 刘旭 24×54 2014年 扇面
小幅作品多为性灵之作,重意、重趣,值得品味。不能视小幅作品就是由大画缩小而来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表现形式上,小幅作品首先要笔精墨妙,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小中见大,小中见真。宗少文曾言:“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娄尺,体百里之远。”对于画家来说,是否能驾驭小幅作品,是其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具体表现。
湖山清兴之七 买鸿钧 28×60 2014年
世界总在变化,雅集赏玩虽然美好,与当下人们的生活还是产生了距离。今天画作无论是在美术馆、在画廊、在艺术博览会上,通常被逐一悬于墙上,这样的观看方式适应了美术馆的“公共性”需求,顺应了 “民主”的要求。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展览空间的不断增大,画家的创作也日渐为了展览时的“眼球”效应,而将作品越画越大,甚至有了大而无物的趋向。这恰恰丧失了中国艺术中“小中见大”、“咫尺乾坤”的意境,更因单纯追求恢弘的气势,而少了中国艺术的内敛含蓄与笔端的精妙韵味。
艺术家创作手记之二《花神》 蔡玉水 40×31 2014年
北京画院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以继承传统为核心的国家级画院,有必要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喧嚣中表述自我的态度。因为艺术不同于体育,其有多方面的标准。此时,北京画院推出“咫尺天地”小幅作品展,希望与大家在静静的近距离观赏中,觅到中国艺术里的笔精墨妙与胸中意蕴。
水墨乡情系列之二 谢永增 27×40 2014年
群芳谱系列之四 安华平 39×29 2014年
寻花系列之四 莫晓松 65×34 2014年
兴福禅寺之五 徐钢 45.5×33.5 2013年
为爱秋声系列之一 方政和 48×35 2014年
扇缘(读书-1)彭微 2014年 成扇
疏影系列之三 王冠军 45×45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