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安士胜作品
安士胜与天津市十二届美展入选作品《故园清梦》
画面清新高古的传统文人画是很多现代画家的学习典范,青年画家安士胜便是其中一员。作为著名花鸟画家郭书仁先生的入室弟子,安士胜以传统为师,凭借扎实的功力和高格调的审美情趣,让自己笔下的花鸟画平添了几分淡雅清幽之美。
国画用色用“减法”
传统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所创造出的种种意境或“简淡”或“空灵”。受传统文人画观念和形式的影响,安士胜常以梅花、兰花、竹叶、菊花、荷花、芭蕉、凌霄等植物入画,讲究笔墨韵味的纯熟和画面的情趣。
安士胜的作品没有过多的粉饰雕琢,而是借鉴了文人画重笔墨情趣的特点,运用水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古人说,墨分五色。水墨是统一画面用色的最好元素,我的观点是能用水墨统一画面的格调就不用或者少用颜色;即使画面需要运用色彩处理,也要使画面的色彩尽量趋于统一,而且颜色的运用要沉稳、不张扬,这也是我的审美取向。当初学习绘画基础课的过程中,我大量翻阅了古今名家的绘画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国画的画面色彩应力求统一,而不是让画面色彩过于‘热闹’,所以我爱在用色上做减法,在用墨上力求丰富,增加画面的古朴与灵动。”
传统文人画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书法中的点、线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我在书法学习方面有两位良师益友,一位是书法家刘啸先生,另一位则是孟庆祥先生。在他们的影响下,我多年临习张迁碑,力求通过练习书法增加绘画线条的表现力。从结字、布局、构图来说,书法更抽象,比绘画更高级,通过练习书法,增加了我对绘画的理解。”
另外,安士胜在学习过程中十分注重画外功的积累,并且把融会贯通后的思想用到画面之中。他在创作之余,爱读中国古典哲学以及历代的画史、画论,以此充实自己的创作理念。其中老庄的思想对他影响比较大,“画面的开合、纵横疏密、聚散与老子提出的矛盾原理是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整体,各门类之间都是相通的。除了阅读文史典籍,我平时也喜欢听戏曲、古琴、古筝,古典音乐、京剧也能对绘画创作产生影响。”
创新不能离开“中国”二字
安士胜认为,中国花鸟画现在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高峰期,百花齐放,各种风格不断涌现,各种技巧和材料不断创新,但无论如何创新,都要守住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原则——把画面画美,给观者高古典雅的感受,而不是画怪、画丑、画异。
安士胜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传承,就不会有独立的民族精神。创新一词自古以来便已有之,作为现代人我们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把握一个原则——不能离开‘中国’二字,因为这是创新的本质属性。很多画家在绘画过程中虽然用了宣纸,但是画面呈现的皆是西画元素与技巧,完全失去了中国画的属性,我不赞同这种创新。我理解的创新是在长期绘画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阅读经典作品,体会创作思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不同于他人的绘画思路。而不是把中西绘画进行简单生硬的结合。”
安士胜的绘画灵感一是源自写生,二是取自古今名家的经典作品。“每当创作冲动不强烈时,我就会翻画册,既向古人取经,又从现代画家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博取众家之长。元代和明代的作品对我影响最大,元代追求画面空灵简约,正是我所喜欢的风格。而明代文人画在元代的基础上又在高古大气方面做了进一步推动。绘画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临摹和写生是形成个人绘画语言的必备因素。临摹包括对临和意临,其中意临的过程非常重要,把翻过的经典画册合上,以自己的理解临摹经典作品,这会让画家融入更多个人的艺术语言符号。在写生和临摹创作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绘画语言和符号会慢慢形成,随着认识的提高,个人风格的形成自然水到渠成。”
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安士胜对当下的美术教育有着自己的看法。“除了在中学里教授美术基础知识,我利用休息时间还在区级少年宫进行了6年少儿国画教学。美术教育对我来说,是一个寓教于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带给我很多创作灵感。孩子们质朴天真的绘画往往带给我诸多思考和借鉴,我画的很多小鸟、小鸡等形象就曾受到过这些孩子们的影响和启发,具有返璞归真之感。”
通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和良师益友的悉心指导,安士胜在绘画上取得了诸多成绩。作品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天津市选送作品展上入围,是对他最好的鼓励与认可,而天津市第四届十佳青年美术家评选、天津市小品画展、天津市中青年写生美术作品展等一系列美协展览的入选也成为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他更进一步地向前发展。
农村娃的求艺路
出生于静海县农村的安士胜幼年时期并没有接受系统书画学习的机会,但他在爷爷的熏陶下对毛笔产生了亲切感,“我爷爷每年春节都会给村民们写对联,每到腊月我就在一旁帮忙理纸、倒墨,慢慢培养出了对毛笔的感情和对书画的兴趣”。直到上初二,安士胜才在静海县城参加了绘画辅导班,正式开始接触绘画,系统地学习素描、色彩。
升入高中后,县城的绘画辅导班因故不再举办,想考艺术类大学的安士胜只能千方百计打听各种学习机会。经人介绍,他从静海县来到了市区,报名参加了天津美术学院的高考辅导班,准备向艺术类大学冲刺。第一年高考,幸运女神并没有眷顾他,落榜后的安士胜在家人、朋友的鼓励下决定复读一年,第二年十分顺利地考入了天津师范大学美术系,并且在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中学美术教师。
学画过程中,安士胜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都凭借自己对绘画的热爱,咬牙挺了过去。初中学画时,当时交通并不发达,距离静海县城十公里的路程需要安士胜每个周末以及寒暑假骑自行车前往学习。一年暑假去学习,出门时天空还晴朗无云,没想到半路上突然下起了暴雨。大风夹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着。身处半路的安士胜还没找到一个避雨之处,雨就劈劈啪啪地下了起来。雨越下越大,很快就像瓢泼一样,大树被狂风吹得东倒西歪,摇摇欲坠,震耳欲聋的雷声如在耳边。
身材瘦弱的安士胜被大雨淋得喘不过气来,将自行车一路推到了一堵破墙前,勉强找到了一处避雨地。雨停后,他发现前面的路都被雨水淹没了,没办法去画班学习了,于是便推着自行车往回走。焦急又担心的母亲看到被雨水淋透的儿子十分心疼,说这个画咱不学了,太辛苦了。但是已经深深爱上绘画的安士胜不愿轻易放下手中的画笔,这场大雨并没有浇灭他的绘画热情,他对母亲进行了一番安慰与劝解,第二天又踏上了学画的路。
安士胜在天津美术学院考前班学习时,与两位同学租住在河北区一处当时还没有拆迁改造的小平房内,居住环境十分艰苦,屋子里总是散发出一股潮湿的味道。但是这些都没有动摇过他学画的决心。大学期间,安士胜也没有放下手中的毛笔,而是一直在学习、创作、读书。他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除了画画就是去图书馆翻阅资料。
两位老师指迷津
安士胜绘画路上最大的转折当属拜入郭书仁先生门下系统学习中国传统花鸟画,“在天津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我得到了李桂金、王其华、韩石等著名画家的悉心指导,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本功。大学时,由于我学的是美术教育专业,所以学习的内容比较杂,国画、油画、版画、泥塑、艺术设计等都有接触。虽然所有学科都学,但是没有一样是精专的。在毕业几年后,我一直跟随郭老师学习,尤其是成为郭老师的入室弟子之后,我开始专攻写意花鸟画,明确了创作方向。郭老师对我的指导一是绘画技巧,二是画理、画论,再有就是以画喻做人,很多教导让我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打开了学习思路。每次去老师处求教,老师指点完作品之后,必定会对我说一句话,学画画不能瞎折腾,一定要脚踏实地把画画好。这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一直以来都对我触动极大。‘把画画好’四个字既是我学习过程中的一盏明灯,也是我努力坚持的动力。我在生活中不仅要把美术当作职业,更要把它看作人生的事业。”
郭老师在安士胜眼中是一位温和谦逊,没有脾气的老师,偶尔一次发火也是事出有因。“一次,某媒体发表了郭老师的作品和简介。简介中写到,郭老师曾获得某国际美术展览会的金奖。郭老师看到消息后大发脾气,怒斥道:‘不能随意杜撰我没有参加过的活动,这种事会让不知道原因的人背后指点我,说我自我炒作 ,绝不能用这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事情往自己身上贴金。’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老师朴实的性格,他以身作则教我们踏踏实实做人,规规矩矩画画,不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
对安士胜绘画道路帮助较大的另一位良师则是书画家孟庆祥先生,“孟老师和我是忘年交,亦师亦友,他对我的帮助多来自于绘画理念上的引导。有一次,我和孟老师一起欣赏画册,我更多是从绘画的技巧、构图去认识作品,但孟老师却用手在画面上画了三个圈。他说,你看,这个画面是三个团块,团块构成了画面的整体感,这句不经意的点评对我触动非常大,让我在日后的创作中更加注重画面的整体感,也使我学会用宽大的视角去欣赏作品。”
“孟老师常和我说,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画就有多大,画面的小气正是由于画家内心的不强大造成的。内心真正强大的人,画画时是很从容的。孟老师最常跟我提起的画家是梁崎先生。孟老师常说梁先生画面的强大气场正是由于他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以及从容、优雅的精神境界,所以画面自然清新、不做作。这令我时常思考,一个画家要想有高气质的作品就应该有高气质的人格,需要通过不断学习,让自己的内心和精神强大起来,才能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更加自由随意的挥洒。做人要把心放大,心有多大,事就能做多大,作品的气势就能画多大。”安士胜说。
安士胜简介
安士胜,号道一,1979年生于天津,自幼酷爱绘画,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后拜著名画家郭书仁先生为师研习花鸟画,被郭先生收为入室弟子。现为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天津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西青区美术家协会理事、津报集团书画俱乐部会员、城市画派会员。
多幅作品参加展览并获奖,作品曾发表于《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教育报》、《画讯》等刊物。2013年,作品《春归杨柳青》入选天津市中青年写生美术作品展、《荷花》入选天津市第六届老年文化艺术节、《清风拂面》入选全国第七届生肖画大展;2014年作品《清气》入选第二届国际青年美术周、《傲霜》参加天津国画小品展、《清荷》入选第二届双清海峡两岸书画展、《故园清梦》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征选暨天津市美术作品展览、《南园寻梦》入选天津市第四届“十佳青年美术家、十佳青年书法家”评选、《傲霜图》入选第二届北京文学艺术品展示会、《新荷弄晚凉》入选天津市国画百家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