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军旅画家盛杰远简介:
盛杰远,字钱塘,号石空山人,1932年生,浙江杭州人。
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军旅专业画家[正高职称]、中国美术家协会资深合员,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红旗将军书画研究院院士、中国美术工作联合会委员。
致力于中国山水画,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水墨与彩墨探索数十年,成就卓著。其作品个性突现、雄浑华滋、气韵生动、品味高尚、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学术性、前瞻性和本我性,系当代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中国山水画家之一。
植根于“艺术沃土
一九三二年农历十月十日,在杭州西子湖畔荷花池头,国立艺专的教工宿舍内,诞生了一个小男孩,他就是这个动乱年代艺术摇篮中的盛杰远。长期在艺专任职的父亲在欣喜之余,忙请算命先生为儿子排了“八字”,说“五行中缺木、火二行”。于是,父亲就给他起了个小名,叫“炜森”,又按盛氏宗祠家谱排下来,学名“杰远”,可家里人都习惯地叫他“阿炜”。
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杰远从小就喜欢画画。六岁时,父亲把他的习作带到国立艺专,请潘天寿先生[注1]指点,潘先生说:“这孩子有灵气,将来可以造就的。”同时指出“学习中国画,要先学用笔、用墨,只有笔墨基础打牢了,才能把中国画学好……”,一席话对小杰远的启发很大,使他终生难忘,他经常到父亲办公室里去观看父亲和雷圭元[注2]、李霖灿[注3]诸前辈“拓拓儿”[杭州方言:闲聚挥毫助兴]。
在这得天独厚的艺术氛围中,盛杰远一边勤奋地临摹古画,一边学习艺专老师们的作品,加上父亲的不时指点,使他在学习传统绘画方面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就这样,杭州国立艺专西子湖畔这块“艺术沃土”养育了他,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盛杰远小时候是比较淘气的,经常出没在孤山哈同花园国立艺专的校园内,与小朋友一
起爬树,做游戏,一起玩捏泥人。有一次被刘开渠先生[注6]看见了,拍着他的肩膀说:“你长大了可以当个雕塑家。”
数十年后,为了办画展,盛杰远去刘老家中,请他题“盛杰远画展”五个字,刘先生夫人程丽娜说:“阿炜不当雕塑家,成了画家了。”刘老风趣地说: “反正阿炜与艺术有不解之缘,我没有说错的。”
盛杰远六岁学画,八岁学戏,因为家庭的熏陶,在杭州国立艺专任职的父亲既爱绘画又酷爱梅派青衣。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艺专的除夕晚会上,父亲和著名画家李苦禅、关良合演《打渔杀家》,扮演梅派青衣肖桂英。抗日战争爆发后,逃难到乡下,父亲说,其他东西可以丢,留声机和京剧唱片不能丢!由于父亲的深刻影响,使得他从小受到京剧和书画两大国粹的艺术熏陶。
盛杰远常说,京剧和书画是中华民族国之瑰宝,有许多相通之处。如京剧与国画的虚拟性与写意性是相通的,一根马鞭代表一匹马,四个跑龙套也可以代表千军万马,开门关门都是虚拟的;青衣的水袖可以做出千姿百态的各种动作,都是大写意,国画的计白当黑也是大写意;再如京剧的脸谱,有非常丰富的色彩,是国画大可借鉴的。有一次盛杰远想画一幅彩墨荷花,结果画坏了,他沉思良久,利用原来的构图,“画龙点睛”似的变成了京剧《霸王别姬》中的霸王,真乃神来之笔。
1985年在黄山迎客松前写生
毅然投笔从戎戈
抗战爆发后,盛杰远全家避难在温州、丽水一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全家人又回到了杭州。盛杰远就读于杭州市立中学,并去国立艺专旁听国画课,与艺专同学有了接触。1947年浙江大学学生领袖于子山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在城工部地下党领导下,开展了“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爱国学生运动,在大学生们的组织下,盛杰远与一批青少年半夜里刻钢板、画漫画,油印小报上街张贴,冒着被抓被杀的危险参加战斗,他充分运用了战斗的武器——漫画的作用。
由于年纪小,盛杰远未能与表兄同去参加新四军,但心里却盼望着参加人民军队。1949年5月,终于迎来了杭州的解放,怀着满腔热情的盛杰远,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陈毅为校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军人生活。
华东军大毕业后,盛杰远被分配到军委总参工作。1957年,军委总部决定,需要派一部分干部去福建前线,盛杰远带着强烈的绘画欲望,主动申请到沿海的山头、海岛去,寻找艺术源泉。从福建沿海的黄歧半岛、平潭岛,南至东山岛和大瑁、玳瑁诸山和海岛,他工作生活了十三个年头。
盛杰远认为这是“师法造化”的极好机会,常常在黎明前登上山顶,去观看日出和云霞的变幻。在飓风来临之前,去体察风云和海涛的咆哮,观察嶙峋多姿的山石峰峦,体验山峦海岛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为他以后描绘祖国山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当他利用工作之余,潜心研究山水画的各类技法时,一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大革命”在全国掀起。文艺界“破四旧”,批“黑画”的逆流也影响到部队。领导劝盛杰远不要再画国画了,已经画的也要烧掉,并让他去画“红海洋”的大量宣传画。
一颗刚刚要出芽的艺术种子,就这样被埋没。但是盛杰远并没有失去信心,常常利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人悄悄地板起门来在屋内练笔练墨,到白天又将画稿烧掉。还经常利用深入前沿部队查哨、值勤的时机,带着小本子去速写,去观山看海。有时采取白天默记,晚上回来作画的办法,仍然笔耕不辍……
融雪之春 88*68cm 1993年
岩石秋瀑图 78*66cm 2012年
迎来迟到的春天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一颗久埋在盛杰远心底的艺术种子,就像火山迸发一样,喷薄而出,他终于迎来了迟到的艺术春天。这时的他已经四十五、六岁了,他说要用“只争朝夕”的精神,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重新焕发艺术青春。
于是他白天画,晚上画,日以继夜,笔耕不止。他翻阅不少古今中外名家的字画,同时广交良师益友,专程去上海表姐夫程十发先生[注7]家,去杭州浙江美术学院拜访陆俨少先生[注8]向两位大师学艺,聆听大师们的教诲,画了一大批以山水为主的国画。为了广泛听取观赏者意见,他竟不顾疲劳,于1985至1987年接连在福州、南京、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博得了前辈和行家们的好评。
盛杰远先生有五件作品在第六、第七、第八屈全国美展上人选和获奖,并被吸收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成为南京军区师职专业画家。他的事迹被编人《东方之子》和《世界名人录》,并被评为“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就这样,他在中国画深奥的艺术殿堂里,勇于探索,勤奋耕耘。
盛杰远的妻子出身大家闺秀,军委卫生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军委总参工作,因为跟随丈夫到福建,调任福州军区总医院任护士长.为了给丈夫的画拍照,她退休后钻研摄影,如今已经是福建省摄影家协会的会员。盛杰远先生多年在高山沿海奔波创作,与家人聚少离多,但是在子女心中,一直笼罩着温暖的父爱阳光。
盛杰远先生是一位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的老艺术家。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具象与抽象,水墨与色彩的结合上不懈努力,艰辛跋涉,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的数十年裹,他画了数以千计以墨彩为主的中国画,取得可喜成果。山水画大师陆俨少评他的画“能以新意擅写山水,色墨淋潍,出于想象之外,而得幽深之致,一去前人陈法,一望而知为国画者,为可贵耳。
程十发先生评他的画是:“集万家之法,自成一法,变而不离其宗,见匠心之独用。”著名作家郭风先生[注9]在他的画集序言中有一段极为精辟的论述“从杰远先生的画集中可以看出他不仅视视野开阔,目力敏锐,而其艺术的表现也极为丰富多样……他善于吸收田绘画的精华,对于油画、壁画、水粉画、艺术摄影乃至电影蒙太奇艺术的借鉴和运用都有独到之处。……他所表现的山山水水或色墨淋或绚丽多彩,洁白无暇,意境深邃,置身刁的画卷中,仿佛走进了一个没有污染的净化的世界,给人以极其愉快的美的享受,引起无限的遐想,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
然而,盛杰远并没有陶醉在已经获得成功中,虽然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仍然“丹青不知老将至”。他说“我是一颗迟发的艺术种子,步入中年之后,才迎来了一个美好的春天!要更加奋发努力,去探索中华民族的无限深奥的艺术瑰宝!”
从他这段话中,能够感受到盛杰远先生那颗充满活力,依然年轻的火热的艺术之心。是一个老画家,更是一个老战士,军人与艺术家的情怀让他的艺术境界独树一帜。著名书家赵冷月[注10 ]曾为盛杰远的画室题名为“晚香居”,愿盛杰远先生的晚年犹如梅兰竹菊节挺拔,幽香溢远……(作者 雷冷)
秋岩桑翠 68*68cm 1997年
山之歌之一 70*68cm 2004年
别姬
满目秋光觅隐处 68*68cm 2012年
注:
[1l:潘天寿 原浙江美术学院院毛著名国画大师。
[2]:雷圭元 原中央工艺美院院、著名工艺美术大师。
[3]:李霖灿 原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文物鉴赏家。
[4l:孪苦禅 原中央美院教授、著名国画大师。
[5]:关 良 原上海中国画院著名画家。
[6]:刘开渠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琶长、著名雕塑大师。
[7]:程十发 上海中国画院院长、著名国画大师。
[8]:陆俨少 原浙江美院教授、著名国画大师。
[9]:郭 风 福建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
[10]:赵冷月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著名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