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5年5月16日上午10点,“原迹——徐鸿延山水写生画展”在北京大学图书馆1层开幕,展出山水写生作品55幅,展览展出时间为一周,将持续到5月21日。
此次展览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松教授担任策展人。出席此次开幕式的嘉宾有:国务院三峡办原主任郭树言;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崔林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池瑜教授,王红卫副教授,人文学院孙晶博士;中央美术学院郑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王文娟教授;中国藏学中心李建雄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品鉴定委员会主任崔大忠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霍霆霄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院办副主任、西安美术学院乔宜男教授;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吕晓;龙源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贾政;光明日报摄美部副主任雒三桂;广电总局人民艺术家杂志社总编汪明华;中国美术馆馆刊编辑黄丹麾;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唐金楠,翁剑青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杜少虎教授;以及梅玉、龙春来、周芸、张敏、杨颖、廖勇、耿纪朋、雷西武、赫钧、张锐、周丽娟、贺瀚、周东芬、陈飞等艺术家、理论家和高校教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刘晨主持开幕式。此次展出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画家面对自然直接描绘,其作品体现了自然的生命力和画家对自然的感悟,非常值得我们亲临现场认真品鉴。
徐鸿延是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山水画创作与教学工作,2014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联“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获得者。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大型画展并获奖;绘画作品和文章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陕西日报》、《文艺研究》等多家知名报刊杂志发表;出版画集有《徐鸿延山水写生集》、《徐鸿延画集》、《徐鸿延山水画集》。
策展人李松教授如此评价此次画展:“徐鸿延给她的山水写生画展取名‘原迹’,我觉得很合适。这是一个有一定伸缩性和多解的词。作山水画,或看山水画,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观察点:或着意于笔墨意趣,或着意于气势意蕴,或着意于视觉结构,或着意于山川本身,或着意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写生,是中国山水画家的‘原点’。历代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大多是以写实为起点和主要方法的。从五代的荆浩、董源、宋代的李成、范宽、郭熙,到元明时期的黄公望、倪瓒、吴镇、王履、文征明,直到清代的弘仁、石涛……他们的风格面目直接相关于他们生活区域的自然面貌。当六朝时谢赫提出‘六法’时,‘气韵生动’被列在绘画标准的首位,殊不知,其中‘应物象形’并不是一个低位的要求,而是一个不同取向的角度。画家的艺术形式的来源,不外乎三个方面:自然世界、传统以及他人的已存在的图式、本人内心的醒悟和提炼。或如郑板桥所说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关系。唐代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起点是自然世界。人的社会和文化,既在‘造化’之中,也在‘心源’之内。这几个因素相互运动,互有长短隐现,生成万千变化的艺术景象。
写生,也是徐鸿延实现艺术梦想的‘原点’。她一直生活在有悠久文化传统的长安,从范宽、王履到20世纪的赵望云、石鲁构成了她的背景和目标。虽然偶尔东奔西走,但她的目光始终聚焦于终南山、秦岭和陕北,如石涛所高声标榜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她的父亲徐义生先生是著名的山水画家,给她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教诲。她自由地在传统、造化和自我之间游走穿越。展现在这个展厅的这些作品,或可看作她的‘心迹’:理解传统文化的轨迹、理解自然造化的轨迹、展现自我心境的轨迹。我们可以在此感受到了一颗虔诚、朴实、温和和有韧性的心。
既然只是‘原点’,既然只是‘草稿’,画家们一定有更多和更高的期待。如何创造出新的艺术?艺术家们常常纠结于守成与创新、传统与当下、国家与个体这些对立因素的选择中。或有人被时尚所牵引,或有人被名利所累,或有人被谬误所遮蔽,心神不宁,失去自我。‘原点’需要经常回顾——这也正是画家们立足传统、立足现实生活的原因。有人或许认为写生的方法已经过时,现代绘画必定只是主观形象和个性的抒发。谬也。在20世纪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变’成了唯一创作动力和最终的衡量标准。艺术形式‘走极端’似乎成了‘成功’的利器甚至不二法门。就我个人的看法,人对山水自然的依恋和融洽才是永恒的主题。只要我们人类还生存在地球上,渴望青山绿水宜人的环境,山水就会是永恒的图像来源。写实性的山水画,不仅在形式上具有自然亲近性和文明基因的亲近性,还是画家们挥洒笔墨、直抒心境的资源库。艺术家们一定不会集体性将山水描绘成不可识别的图形符号。这也正是我对写实性山水画长久乐观的理由。”
到场专家及嘉宾们认为此次展出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对自然的直接描绘,每一笔皴擦点染都包含着对物体纯粹本质的直接把握,蕴含着生活的朴素与活泼,看到了艺术创作的生机与活力。画如其人,从展厅中的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徐鸿延的“心迹”:理解传统文化和自然造化的轨迹,也可以感受到一颗虔诚、朴树、温和而有韧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