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姚景卿
似乎可以这样说,每位画家成功的背后,都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而对姚景卿来说,他所度过的艰辛,他所承受的磨难,都是加倍的。只因为:他出身不好。
对于当今已不成问题的问题,当年那可是了不得的大问题。
“三把子”生活
因为出身,他不得不替生病的父亲去扫街,尤其是大雪纷飞的日子,雪压身心,繁重的劳动磨练着他的坚韧的意志,而心中的苦水能向谁倒呢?
姚景卿作品
因为出身,他认定这辈子只能和”把子”打交道了——扫帚把、铁锨把、锄头把就是自己的命。他倒是想过榔头把,不过那是出身好的幸运儿的光明大道,几乎与自己无缘,选调进工厂不是狗崽子的美梦。
当他骑着三轮车四处踅摸砖头白灰营造自己的陋室时,他认命了。年逾花甲的他。近一半的日子就这样在“极左”的阴霾下度日如年。
“文革”极左似乎也给他留下了后遗症:见了带大壳帽的,情不自禁就想给人家沏壶好茶。干瘦干瘦的他有点黑色幽默。
姚景卿作品
“贵人”相助
他下乡了——河北省饶阳县一个小村。但他无论如何也放不下已经融入他血液的传统绘画。“劳动之余,不放绘事”。“天生我材必有用”,村里放他到县里筹办展览,他四处学艺,听说内画大师王习三,落户阜城,他跋涉百里拜师学艺。总觉得,有门手艺日后好养家糊口。
姚景卿作品
那年头,选调成了“知青”们的唯一出路。
1973年,他考了一年学,每每落榜。原因很简单:出身不行。转年,心灰意冷的他不再想天上掉馅饼的事了。可梁崎先生鼓励他:“万里有一,不是没有可能。”让姚景卿想不到的是,万里真的有了一:“天津工艺美校”到当地招生,他竟然被录取了。
这一年是1974年。
“谁这么大的胆子,敢录取我呢?自己谁也不认识,就凭交的那几张画?难道真的遇到贵人了?”多年来,姚景卿不断打听,终于没白费心思。
姚景卿作品
这是一位资深的老干部,他叫“李红”(只知其音),遗憾的是,等他知道这位值得尊敬的女干部时,她早已经离开人世。姚景卿对这位干部的感激之情永世难忘。进了工艺美校,他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因为当年学的内画,如今在校内成了独门绝技,就这样他时而坐在教室里学素描、色彩,时而登上讲台教内画,在这里的艰苦训练,给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他又结识了穆仲芹、赵松涛等津门著名画家,受益匪浅。
毕业了,何去何从?当时天津市文化局的局长叫张映雪,看了姚景卿的画,发话了:
“人才难得,这人不能出文化局。”
于是,他到了博物馆报到。这正中姚景卿下怀。
姚景卿
能在传统艺术中过日子,姚景卿乐不可支。他得感谢当年的张映雪局长。
过去,说起中国的工笔花鸟画的最杰出画家,那就是“南陈北于”,指的是陈之佛和于非闇两大家。那么,在当今的画坛上,谁又是工笔花鸟画的领军人物呢?恐怕就得说是南京的喻继高了。同是画工笔的花鸟画的,姚景卿与喻继高素昧平生,只知人家的大名,并不认识此人。2002年,天津有关领导向外地著名画家咨询,请人家推荐天津画家。当问到喻继高时,他毫不犹豫地推荐了姚景卿。原来,他在北京的“京丰宾馆”见过姚景卿的大幅作品,当时就赞叹不已,一打听才知道,这幅作品出自天津画家之手。
2003年,姚景卿入选“天津十大画家”,后来才知道,这伯乐原来是没有见过面的喻先生,贵人呀,贵人!
姚景卿作品
悲喜剧的诞生
到了博物馆,当美工。什么活都得干。展览一个接一个,他得给每一个展览画牌子。脑力加体力,全活。就这样他还是利用近三年的时间复制了镇馆之宝——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就是这复制品,他是利用作品展览期间在大厅里复制的。成功的复制,让日本神户博物馆的专家相中,以两万美元的代价购去。作为神户博物馆的珍藏。
姚景卿作品
两万美元,在当时,或眼下都不是个小数。馆里决定,购买一部中型轿车,全馆每人发120元奖金,至于姚景卿呢,经过研究多发30元以资鼓励。姚先生以三年的辛劳,以精湛的艺术水准,多得了30元奖励。让人说什么呢!
对乐观的姚先来说生,也有喜事,从这次以后,他理所当然地成了专职画家,有了一间属于他的画室。
姚景卿作品
他想:我今天复制别人作品,什么时候有人复制我的画作,心里才踏实。果然,拍卖会上屡屡有仿他的假画当真的买。谁在造自己的假画呢?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这让他思虑万千,不知如何是好,心里难得踏实。
找上门来的恩师
1984年,他的一张作品入选第二届青年美展。孙其峰先生慧眼识英才,预感到该画作者是一位可造之才,于是转身跑到博物馆去找画的作者——姚景卿。“你的画很好,我认你这个学生了。”这真是喜从天降。在姚景卿心中,孙先生是了不起的大画家,誉满津门,自己找还怕人家不认呢,万万想不到的是,如今恩师找上门来。天下还有这等好事。姚景卿赶紧恭恭敬敬地向孙先生鞠了三个躬。
姚景卿作品
从此,姚景卿成了孙先生的入门弟子。
孙先生的奖掖后进可见一斑。那么,姚景卿从孙先生那里学到什么呢?
姚景卿说:我和孙先生心意相通。作画的追求也都是走大花鸟的路子,也就是林良、吕纪等明朝画风的东西多一些。花鸟加山水,气势大,不是那种一草一木的东西。给人一种旷野、通透、宽阔的感觉。
姚景卿作品
从此以后,姚景卿经常聆听孙先生的教诲。
90年代,天津美院一时缺教花鸟的老师,孙先生全力举荐姚景卿去代课:“学历不行,要说绘画水平,比谁都不差。”他两次到美院教课,学生们感到学到了真东西。一致呼吁希望姚先生继续教下去。姚景卿感到:没有辜负孙先生的期望,心里才踏实。事情过去十几年,当年的外地学生还来电话,问长问短。
一次大型展览,电视台请孙先生评论:“教别的学生教一个会一个,唯独教姚景卿,教一个,他会十个,他善于举一反三。”
姚景卿作品
“孙先生是大教授,我永远是他的小学生。能得到孙先生的教诲,如鱼得水,受益终生。”
孙先生教诲他“不要在名利上追求,一心画好画才是正道。”他和孙先生感情深,他认为,先生一有事就是学生奉献的时候。
吃桑叶要吐丝
姚景卿挂在嘴边的话:“我是在传统文化里滚出来的。”可不,在博物馆几十年,满眼都是传统的积淀,对传统没有感情才奇怪呢!
他认为:“少儿学要博”,将来“壮而行”才能“专”。立志于中国画不在传统上下大工夫的人才傻呢。在学习传统上,姚景卿算是得益者。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根不会变,没有这个根的扎实,没有根的滋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是徒劳。所以先得养根,传统是丰富的财富。你吸收得越多,根底越牢固,将来发展的空间越广阔。
他认为,传统是宝塔的底座,到宝塔的尖上,谁比谁高一点,就看你的根基如何了。
姚景卿作品
而根基是靠年复一年积累起来的。
当年,是母亲发现了姚景卿的绘画天赋,用粉笔画在板子上的三国人物,母亲舍不得擦,
邻居们也夸这个孩子画得好。五六岁就拜孙广兴为师,开始学花鸟画。于是他与花鸟画有了不解之缘。之后又得李昆朴等津门大家的指导,画艺大进。
他认为,既然学传统,就得老老实实,形似了,要神似,还得有传统的迹象。古人的用笔用墨是古人的智慧创造,学一点你就长一点能耐,将来画什么也不憷头。
对于能复制古代经典又能换美元的姚景卿来说,继承传统的目的还在于创作,但吃了传统的桑叶,总要吐出丝来,才对得起传统,对得起多年的辛劳,对得起关心自己的恩师们。
花开时节动画坛
他的一幅《林岩双雉》参展第八届全国美展,孙其峰等专家都特别推崇,她的《正阳之灵》又在第三届工笔画大展上大获好评。
在画中,专家们看出元代画家王渊、边鲁余韵,有传统的深厚功底,又流露出的鲜明的现代气息。
他认为,现代人将自己的对生活的感受,经磨砺出的灵性表达出来,作品就自然是现代的,就有现代感。传统的根不会变,但时代不同了,画家的感情变了,笔墨中揉进画家的感情元素,现代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姚景卿的作品被画坛内外一致认可,非一日之功。厚积薄发,总有花开时节。
姚景卿
苍白的口号不中用
采访中,姚景卿屡屡提到“空喊写生只是一句苍白的口号”,他认为,不少画家去过雁荡山,可谁画出潘天寿先生那样的画作呢?黄山被称为是山水画家的摇篮,可摇出几幅张大千那样的画作呢?
写生是必要的,关键是画家的学养、底蕴、敏感、画技……等诸多因素,诀定了你笔下成功与否。生活激发你的灵感,营造人的创造的心态。只有当生活与画家的思想感情碰撞,产生共鸣时,才有可能有好的作品出现,不然,一味地对景写生,出来的不过是一幅劣质照片。
文化修养很重要,诗词歌赋,历代画论都是不可或缺的的营养成分。到同一个地方写生,不同的学养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孔雀画出“姚家样”
他认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作为的画家,重要的是找到成功的突破口。
于是,经过长期的思虑,他认准了孔雀。
孔雀是百鸟之王,是最美丽的观赏鸟,是吉祥、善良、美丽、华贵的象征,有特殊的观赏价值。作为花鸟画家,不会画孔雀说不过去。应该有能力表现孔雀,才称得上是位合格的花鸟画家。
姚景卿十几年苦心研究孔雀,用画笔表现孔雀。孔雀不好画,结构繁琐,造型奇特,色彩绚丽,动作多变,是鸟中最难表现的。
画好孔雀是自己的一场攻坚战。姚景卿研究古今孔雀画法,先后对元明以来的王渊、吕纪,现代的田世光的工笔孔雀,刘奎龄孔雀的色彩处理,以及日本画家度边晨木的孔雀作品,他都反复观赏,多次临摹,纵横比较。他深知前人画孔雀各有特点,如何画出属于自己的孔雀呢?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终于他画的孔雀有了突破:
他发现,孔雀的复羽,像折扇的开合,开屏时绚丽夺目,光彩照人,合之则重叠厚重,婀娜多姿,有随时展开的量感。画复羽时,尾梢尽量上翘,尾羽颤动,闪烁发光,又给人婀娜多姿的神态。整体画法上,要敢于舍弃。适当夸张,如把孔雀的冠羽夸张为古代十字军武士的盔纓,展现雄性孔雀的雄伟状。色彩处理上以墨色为基调,多用矿物色,这样虽绚丽而不失典雅,显得沉厚,配景上比较单纯,应该起到衬托孔雀的效果。
就这样,孔雀被他刻画得淋漓尽致,生动自然。人称这是孔雀的“姚家样”。
如果说,姚景卿的花鸟画已经颇有成就的话,那么“丹青岁月幸得江山助”就有两重意思:一是他追求大花鸟画,花鸟借助江山,画中自有大气势;二是他的成就有幸得到江山一样可靠的恩师、贵人们的相助,才有姚景卿的今天。
今天的姚景卿没有依赖三“把子”生活;时代要求他以画笔描绘新生活,给新时代更多光彩照人的画作。(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