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著名画家张亚光。
最近几年,在各种形式的展览中,张亚光的水墨人物画常常让人眼前一亮,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张亚光艺术来源于自幼的良好教育和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在很小的时候他进入天津少年宫学习素描,并随着父亲经常出入于启功、孙其峰、张其冀等大家之门,后考入天津美院专攻油画,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为他以后从事艺术创作打下了基础。他早期创作的《啊,野麦岭》《导盲犬——哈斯迪》等一批作品曾经在各大报刊发表并享誉国内外。
张亚光对艺术矢志不渝,五十多岁又开始研习水墨人物画。他说,我的国画有西画的基础、西画的影子,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重新把人物画的重点放在国画的用笔和线条上,突出人物画的心象反映,增强画面的笔墨韵味。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我们看到的张亚光水墨人物画,既有西画写实观念与透视、比例等技巧的运用,又有中国画的“书写性”、“意象性”和勾、勒、点、皴、擦、泼、染等深厚的笔墨功夫。
张亚光的水墨人物画强调造型准确,追求形与神的统一,突出画面人物的精神内涵。他在天津第十二届美展的入选作品《梁崎像》和《纪念恩师张世范》等作品就是典型的范例,在这些作品中他坚持以意驱笔,拓展笔墨的语言张力,探索线条在情感和精神空间上的融合,尤其是通过对人物脸部的绉线勾勒,使人们看到了岁月的风霜留在人物面部的情感变化,以及人物的沧桑经历和生存态度。这种人物的“灵魂附体”和“画外之音”,是画家欲求而最难求的境界,也是一般画家很难为之的,张亚光做到了。他的水墨人物画在写实的基础上,把个性化的语言融入细节之中,把素描形质引入线条的提炼之中,以线取意,以情造魂,彰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给人们留下了甚多甚浓的思考和回味。
张亚光的水墨人物画强调不同形式的美感,始终把高雅的作品格调作为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从他的《早春》《夏凉》《初雪》《高原红》等作品,不难看出他的创作是紧紧围绕美学思想进行的。这些作品中的女人们,或是工笔端庄,或是半工半写,或是浓墨夸张,或是简约清秀,个个都有与众不同的外貌和个性,鲜活生动,意趣盎然。张亚光认为:人的冷、暖、繁忙、休闲都有不同的动作和神态,必须要了解题材才能画得生动,不能只是一种姿态,没有思想,没有境界,那不是艺术。所以,张亚光的水墨人物画美在对人物眼神的把握,美在对人物举手投足间姿态、动作、表情的把握,美在对人物发式甚至是衣着装束、佩饰的把握……最近,他创作的《窈窕春风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画面中两个清纯少女,在春风拂动的梨花树下,在翡翠般的草丛中,那如醉如痴的身姿、神态,是期待、是向往、是梦境、是回想?缕缕情思,织就了生命的憧憬和大自然的美妙!张亚光不同于那些徒有虚名的类型化人物画家,只是“徒有美丽形貌,毫无内在气质”。他笔下的人物“真而不俗,美而不淫”,脱离了世俗之容,总是传递给人们一种社会理想和美学理念。
张亚光的水墨人物画常常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营造出人们向往回归的精神家园。他的《铁蛋儿》《晨读》《晚秋》《三阳开泰》等作品,都是取材于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小人物,这些人物就生活在他的身边,有的甚至是他的亲朋好友,他是再熟悉不过了。他的每幅作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是带着思想感情来创作的,正如他所说:“如果你心中没有画,没有感情,怎么能把美好的感觉表现出来,去影响别人呢?”思想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他的每一次创作都是胸有成竹、激情满怀,全身心的投入。所以,他的用笔是时而厚重,时而轻淡,时而冷静,时而洒脱,在细节处又不失精美。比如,他在画人物的皮肤时既借鉴传统仕女画的笔法,又吸收近代一些大家的用色技巧,使男人、女人、小孩的皮肤着色各有不同,更增加了人物的逼真性。“线生骨”“色融魂”, 张亚光笔下的人物,总是传递给人们某种特殊的审美享受,荡起人们心中美好的涟漪和向往。
张亚光说:“中国画讲究调子,入调子才能有感觉。”我们理解他所说的调子,就是中国画的传统,中国画的哲学,中国画的笔墨。张亚光几十年矢志不移,终于使他的水墨人物画形成了一种中国画的调子,这种调子在感动画家自己的同时,也在感染着周围所有关注他的人。(陈英杰)
张亚光和天津画院原党组书记陈英杰(右)在一起。
图为刘皓(右)、马寒松(中)、张亚光(左)在研究画作。
张亚光正在创作
张亚光作品《铁蛋儿》
张亚光作品
张亚光作品
张亚光作品
张亚光作品
张亚光作品
张亚光作品
张亚光作品
张亚光作品
张亚光作品《梁崎》
张亚光作品《钟馗图》
张亚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