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甲午季春,在一次扇面作品展上,我被两幅意境深邃的山水作品所吸引,让我驻足良久。画家在有限的扇面尺幅上营造出万千气象和无穷趣味。从中可以看出画家用心良苦。可贵的是两幅作品风格画法迥然不同,一幅水墨淋漓、散逸清远,另一幅则焦墨纵横、苍厚雄浑,而且题款的书法都截然两样。如不是有着相同的款识,真看不出两幅画出自一人之手。荣幸的是在开幕式上我结识了这位画家——刘凤棋。
当我谈及对其焦墨山水的真实感受时,他毫不犹豫地说:“你喜欢就送给你”。我为他的慷慨所感动,一位画家将自己的得意之作无偿送给刚刚认识的画友,实为难得,可见凤棋豪爽洒脱之真性情。果然,展览一结束,他就托朋友将作品送给我。我很珍惜这份友谊,一直将这幅画挂在办公室里,自此我们有了更加深入的交往。
刘凤棋与纪振民在天津首届山水画大展上合影。
刘凤棋,1947年生于河北沧州,自号沧石,寓意不忘故土和父母养育之恩。曾用斋堂号:野芦、卧云、沧石山房,庚寅得蟾形石一块,甚喜,又名“石蟾堂”。曾就读于天津师范专科学校艺术系,受业于津门名家马翰章先生,后又叩拜于王学仲先生学习书画。担任少年宫美术教师三十多年,闭门研修书画数十载,养成了重学养、善思考、静悟道、追求自我认知、自省、谦虚、为人宽厚,做人低调,乐于助人的行事品格。画品近学津门名家,旁涉长安、广浙远追宋元,尤青睐于四僧、黄宾虹、石鲁、石壶。书品入手《多宝塔》后草书、行书、篆隶名碑墨迹兼学,有《书画心语》专著出版,是一位在诗文、书法、山水、花鸟及画论诸方面均有探求的艺术家。
追古法,不流俗,在中国传统书画宝库中汲取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营养,靠悟性发心源,从不重复自己,是刘凤棋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之道。近百年的中国画坛,“创新”是一个使用率极高的词汇。而唯“新”和唯“西”成为衡量一位艺术家成功的标准,改革开放后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又成为一些笔墨创新派的常用口头禅。却不知在中国画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成功画家能够不遵照中国画自身的学习规律和发展轨迹而蔚然成家的。艺术过多受到社会文化生态和政治生态影响后,一方面,确实是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语言和题材,但同时也带来问题,即传统文脉的中断。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了我们的民族自信,也只有在这种前提之下,我们才有可能去正视我们的传统,从而回归我们的传统,并在传统基础上发挥艺术家的聪明才智。刘凤棋书画作品的意义恰在于此。虽然他在求学期间受过系统的西方绘画教育训练,毕业后又多年从事素描、色彩教学,但是我们在他的作品中,所看到的基本还是中国画原有的创作规律,运用中国画的语言和元素,营造中国画的意境,以此来抒发自己的书画情怀。
当今画家中,能够像刘凤棋这样,潜心几十年,探索中国画发展规律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笔墨灵魂,深研传统国画的画理、画法,不断自悟、自省,并在自己作品中付诸实践的人并不多见。常听到和看到较多的是“假话”和“假画”,而真人真画却难见到。西汉文学家杨雄曾说:“书者心也”,同理画者心也。凤棋先生也曾在其《书画心语》中说:“国画是人的呈现,是人心的呈现”。细读他的作品也能体会到画家用心“说画”,诚实做人的心路历程。凤棋在最初确定学艺目标时,明知其路漫漫,却偏偏以一条路走到黑,挖地三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排除内外干扰和诱惑,虽在花甲之年才得到同道认同,但终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取得正果。
此外,凤棋还注重独立思考、善于总结,重视画外之功。这与他长期从事教学有关,能将习画中随心所悟、点滴感受散记成章,著成《石蟾堂书画心语》一书,洋洋五十篇,书中内容涉及学画经历、画史、画论、美学、游记、诗稿、砚田体会等。此书我拜读后受益良多,深深感叹当今具备这样全面修养的画家不多矣。凤棋天性好游,他访名山,寻奇景,上五岳,下江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贵的是他用心去亲身体悟历代名家走过的地方,画过的地方。深谙“笔无生活不精,墨非蒙养不灵”的画理。他认为:“画家面对造化或目识心记,或目识心追皆因人而异。手段只属末节。中国画重在写意造境,要则以心感悟自然。以目观之得形制位置,以心观之自有我在,物我两忘,物我化二为一。以心性驾驭笔墨,如此则意远境深风格显现矣。”凤棋的认识和实践是统一的,作品中无不呈现出心师造化的精神境界。
观刘凤棋作品最大的感受是,千幅千面,每一件作品的表现形式、笔墨章法、题款书体均有很大区别。在他的作品中从来找不到重复的,哪怕是类似的。这种风格上的差异之大,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他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是“澄心静气、随心所欲、无法而法、无意为之”的创作理念,一旦宣纸铺开,他略加思索,便挥毫泼墨,自然挥洒,随性生发,已达气韵生动、魂魄万千的意境,最后细心收拾成功。这种理念不但表现在作品本身,而且在他题画诗中也频频出现:“性来图就浑不问,满纸云烟山外山。”“养气唯安静,寻真观本心,止行任自然,未必坐山林。”“走笔随心真性在,墨泼块磊一团团。”这种创作境界恰恰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灵魂所在。
第二方面,刘凤棋的作品之所以做到千变万化,与他修养全面和多才多艺有关。他的书法学习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本《十七帖》,虽然入手有些盲目,但在那个年代有本字帖可临已经实属不易。后来按部就班地临习了《勤礼碑》、《九成宫》并涉猎汉隶、汉简、行草等诸体名碑名帖。并深入研读了文字史和书法史,使其对中国书画的认识得到了升华。真正理解了“从传统中强其骨”,“从形式入而追神似”。并从创作实践中体会到作画笔力、笔姿、笔势可从书法中求,而书法中的章法、结构、关照关系可从画中借鉴的相互融合关系。
因此,乍一看刘凤棋的书画作品,虽然笔墨关系及形式感上有所区别,但细细品味会发现,中国书画传统血缘的因子却深深蕴涵在笔墨之间,每件作品都饱含着画家从心灵中对大自然、人生、当下的深刻感悟,以及他对书画艺术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正是:“烟云堪供养,丘壑总为邻,造化随心运,乾坤腕底新”。
在此,祝愿凤棋先生的书画作品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作者:邢立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
刘凤棋参加天津首届山水画展作品-云水关山
刘凤棋参加天津首届山水画展作品-林泉幽韵
刘凤棋参加天津首届山水画展作品-岭云带水一路歌
刘凤棋参加天津首届山水画展作品-禅悦在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