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刘杨
“他们的作品与我们的不同不是由于技艺,而是由于观念。从一开始就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如此谈道。艺术本来就不只是纯粹的技艺而已,思想远比技术更重要,这点对于中国画而言也许更是如此,工于刻画,独擅技巧者终究不入品格。每个时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改变也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思想与观念的改变,我想这也同样适用于个人的艺术发展,刘杨的山水画艺术正是如此,在对生活的体悟与及对中国画认知不断深刻的同时,绘画面貌与风格也在悄然同步。
山水《贵州写生之二》
一直自题为“庐陵人”的刘杨正是出生在这个诞生过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周必大等文人才子的吉安,在庐陵文化熏陶下成长,自幼便对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进过工厂,入过行伍,也在基层文化馆工作过,这些无疑丰富了刘杨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他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础,尤其是参过军的他至始至终保持着一种堂正威严,雄浑朴实的气质,也无形地流露在他的笔墨之间,使得他的绘画充盈着一股浑厚庄重的气韵。后来始终未肯放弃对艺术探索的他考取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从宋涤先生研习彩墨山水。这四年的学习对于刘杨的艺术生涯无疑是重要的一笔,也是他的绘画艺术最早的一次变革,不再只是当初简单的对于画画的热爱而已,在大学里,接受了正式的现代学院派艺术教育,也受到众多名师大家的指导教正,在绘画上渐渐形成了以彩墨为艺术语言,雄浑中不失细腻的独特画风。大学毕业后的刘杨在井冈山大学执教一年,在那里组织筹建了井冈山大学的美术系,后来调入南昌的江西省美术出版社,在这里工作了近20年,虽然工作繁忙,但刘杨从未放弃过绘画,在延续了一段时间的彩墨山水创作之后,渐渐强化了对写意的追求,又开始了一次自我革新,创作了大量的写意花鸟、写意山水,这样也逐渐奠定了在江西画坛的地位,后来从江西美术出版社调入江西画院,潜心于绘画创作,近年来更是孤诣画旨,入于佳境。
山水《贵州写生之三》
明儒黄宗羲谈治学之道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依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我想为画为艺莫不如是,绘画创作总是在艺术家不断地自我肯定与否定中进步,不断的革新变法,不囿于他人更不拘于自己已有的成见,刘杨就是在这样不断的自我批判与创新中追求绘画的本真。早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求学期间主要受到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相对而言更加重视画面的构成感与装饰性,以及西方颜色冷暖的处理技巧,这样的彩墨山水追求的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结合,以一种细腻写实的手法呈现出雄浑而恬静的画风。刘杨的彩墨山水在早年已经赢得了一致的赞誉,但他并没有固步于此,毕竟这样的画风主要还是受到其师宋涤先生的影响,加之这样偏于工艺性的绘画艺术也并不是他自己最终的艺术追求,不肯依傍于中央工艺美院门户的刘杨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次探索,渐渐注重重拾国画的写意性,首先是从花鸟画入手,远师于徐渭、陈淳、八大山人,近则取法于吴昌硕、齐白石、王雪涛,为他的写意画创作奠定了更加深厚扎实的笔墨基础。然而就在写意花鸟画创作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刘杨也一直没有放弃对写意山水画的探索,试图将传统山水的笔墨融汇于彩墨山水之中,一改原来细腻工致的用笔,以酣畅淋漓的皴染强化了雄浑朴实的气韵,也以简单明快的设色代替了原来冷暖变化微妙的装饰性色彩,使得画面更加凝重醒目。
山水《贵州写生之一》
山水画本以澄怀卧游为尚,林泉烟霞为志,刘宋王微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圭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呼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山水画本应发乎于性灵胸臆,过于追求装饰的外在美,终究难抒心中丘壑。刘杨正是满怀深情高韵,彩墨山水究竟不是他的最终追求,直写胸中逸气的写意山水才是他理想的归宿,在通过写意花鸟熟谙笔墨之后,极力探索写意山水画与彩墨山水的融通,近年来更是经常走出书斋,上灵山,入黔南,寻山访水,收尽奇峰,以自然造化为师开拓自己的山水画创作道路。刘杨曾说:“现在正希望把彩墨山水的形式感与构成感结合传统写意山水的笔墨技巧,通过写生进行探索磨合,将现代与传统和自然造化有机的融合起来,这正是当下探索的路”。这些思考正是在酝酿着又一次自我的突破与蜕变,臻于大道,止于至善是每一位艺术家的最高追求。在近年的《灵山写生》系列,《贵州写生》系列都不难看出这场悄然的自我变法已经卓有成效。尤其是《贵州写生》系列更趋于成熟,也更能表达刘杨对于山水画的艺术追求。用笔更加生猛老辣,勾皴擦染,酣畅恣意,相比早期彩墨山水的细腻显得更加古朴厚重。笔墨辉映中依然有沈石田的“粗笔”遗韵,笔力雄浑,刀斫斧劈,入木三分。而章法构图又是李可染,钱松岩诸君开创的写生山水之感,前后呼应,主次相序,留舍有度。虚实布白也饱含对西方绘画构成形式的认知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计白当黑的结合,这无疑是对传统笔墨与现代西方艺术理论以及自然真山真水的相互融合的有力探索。
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从无法到有法最终以无法融贯万法,正是山水画艺术的正途,刘杨就是一直坚持在这条道路上,矢志不渝。数十年的绘画历程更是自我改变与勇于探索的果敢坚毅的心路历程,一次次的变法正是一次次的蜕变与涅鑑,思想与认识的深刻使得他不断超越自己,未曾停歇下对艺术真理的探求。所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山水本就是道的物化,所以才仁智所乐,而应目会心,以笔墨施与绢素,则是畅神卧游,以慰泉石烟霞之志趣。刘杨正是在自然的苍山秀色,烟云供养,以及笔墨氤氲之中找寻到了自己人生的至乐。
“苍山多秀色,笔墨共氤氲”,于此化用唐相张九龄诗句,聊作对刘杨山水画艺术的一种注解。(作者 李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