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矿难日记 张长志 作
漠上行 张长志 作
苏醒
我第一次见到画家张长志,便被他身上的某种气质所震撼、打动。与其说他是一个艺术家,不如说他是一个“朝圣者”——艺术是他全部的信仰。他以朝圣者的姿态,一跪三拜地攀登着他的艺术之峰。
张长志身上至少有三种品质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一是对艺术的执着,二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秉承的善良品质,三是作为一个艺术家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的单纯态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画家画的是灵魂、生命力,更是自己的人格。
张长志虔诚地把艺术作为自己毕生的理想和追求。他说自己必须用朝圣的心对待艺术,圆艺术之梦。因而,成功的背后是他一以贯之的执着和绝对的信心。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精研画理,在绘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他的作品不但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给人一种心灵的启迪和震撼。
张长志注重作品的格调、品质与气度的统一,笔墨多在理想情怀同艺术载体形神的熔铸契合中彰显无限的情感空间,以真性情来塑造人类的文明与自然的美丽,作品在心象的流泻与笔墨的梳理间荡溢着历史的蕴藉、文化的厚重和人文关怀的倾注。张长志的画背后包含的东西很多——画家本人的思想、情感,多方面的坎坷历练、知识积累和文化修养等。这些精神要素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有内涵、有灵性,具备不同的审美情趣。
对于古代、近代、现代美术大师的作品风格、艺术特色,以及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点,张长志都有所研究、揣摩。他将中国画的大写意、小写意、工笔与西洋油画、水彩画中的光与影、墨与彩等元素充分融合。他的作品题材全面,人物、山水、花鸟都有涉猎,人物尤精。时代特点鲜明、人物表情细致入微是他所作人物画的特点。其寥寥笔墨,便细腻地刻画出人物心底的喜怒哀乐,彰显出每个人物的个性特征。其肖像画手法概括,形神毕肖,并在形式上略作变形,刻意塑造人物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同步,体现作品深远的意境。
张长志在艺术实践上的精神面貌是虔诚的。他在自由的挥洒中坚守着崇高的民族灵魂。在这种守望中,他提前辟出了自己要走的路。他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中写过这么一段话:“绘画需要用信念支持。做一个艺术的信徒,如众多的朝圣者一样,跋涉在路上,有可能死去;但为了朝圣,是值得的。我要用朝圣的心,去圆自己的梦!”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将来他的墓碑上能够镌刻上“人民的画家”几个大字。正因为对国家和人民始终怀着深沉的感情,他才能画出诸多打动人心的作品来。我称这种更深层次的情怀为“一个艺术家的良心”。
一次,张长志从媒体上了解到一场煤窑矿难事故。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夜不能寐,决定创作一幅名为《矿难日记》的作品,以此告慰逝者的灵魂。从起草到完成,这幅画历时两个月时间。除白天挥毫作画外,张长志每晚还坚持在画室画到12点。画到动情处,画面上的人物在哭,他的泪也在流……
《矿难日记》展出后,立刻成为画坛关注的焦点。背景中,矿难家属的群像流露出一种难言的苍凉和悲壮。而温总理弓腰安抚矿工遗属的体态、含泪欲哭的表情以及悲痛欲绝的妇女,张长志皆用工笔的方式刻画得真切动人,令观者无不动容、感叹,使人不禁感到人民总理体恤民情的真诚,也对唯利是图的黑心矿主产生巨大的憎恨。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说:“能够把领袖画得这么好,把历史性的场面画得这么感人,确实是幅好作品。”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说:“这幅画,分量太重了。”美术评论家刘曦林说:“佩服《矿难日记》作者的勇气。当他把对人的摧残和关爱的巨大矛盾呈现于视觉形象时,为自己,为评委,也为怕丢乌纱帽的官员出了一道难题。知难而进者能有所突破,唯有深感于中者能出感人之‘心画’,就此寄希望于青年工笔画家。”
张长志曾经对我说:“与其说我是一个艺术家,不如说我是一个信徒,在艺术之路上踽踽而行,直至抵达我心中的喜马拉雅。”
因为知道艺术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所以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张长志对名利始终保持淡泊之心。几十年来,他似乎没有考虑过以艺术为自己赢得什么,只是全身心地热爱艺术,攀登他艺术的“喜马拉雅”。不计功利的他有着大寂寞和大担当。他在自己的画作里书写着这种精神上的寂寞和担当。
张长志,1958年生,山东青州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交流学会副主席、中国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天鹅画院院长、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作品《天堂》获2005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矿难日记》入选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蒙山人》获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