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瑶山脊梁 王新伦 作
铁路修到我家乡 王新伦作
熊元义
反映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但却雄浑大气、震撼人心——这就是画家王新伦作品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他的《万丈高楼平地起》《父老乡亲》《铁路修到我家乡》《瑶乡春色》《瑶山脊梁》等作品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社会底层芸芸众生似乎和崇高很少搭界。而王新伦在创作中国人物画时却没有囿于这种既有的美学传统,而是在着力开掘社会底层百姓积极进取的生存状态时,自觉地追求雄浑而大气的画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王新伦力图改变当代画坛流行已久的那种纤细而柔美的画风。他感受到社会底层百姓强烈渴望与外界交流、扩展自身活动范围的欲望。这些“小人物”绝不懦弱保守、固步自封,而是勇敢地迎接外面世界的变化,甚至主动寻找与外面世界的和谐联系。王新伦有一幅描绘建筑工人的作品,画面中的人物虽然较少享受现代化的成果,但却仍然无怨无悔地劳动着、创造着。他们中的很多人尽管不属于现代城市,但却仍以他们的汗水和热血、以他们青春的肩膀抬升了城市的高度,成就了城市的伟岸。这些推动中国当代历史前进的建筑工人可以说是中国当代社会当之无愧的脊梁。在王新伦的画作《铁路修到我家乡》中,少数民族同胞在自己的世界被打开时没有惊慌和恐惧,而是兴奋和喜悦的。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当代社会的进步是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他们从社会的进步中看到了自己的光明未来,那种喜悦是情不自禁的、由衷的。在画作《瑶山脊梁》《瑶乡春色》中,王新伦既充分表现了中国当代社会乡村人的生活变化,也充分展现了他们崭新的精神风貌。从描写身边的工人和父老乡亲,到关注社会基层民众这个群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新伦在勇立历史潮头时没有只看到各个领域极少数精英的沉浮和变化,而是密切关注中国当代社会底层的、边缘的绝大多数人的发展和幸福,艺术境界愈来愈开阔。
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中国画在文人手中往往不过是把玩和养性的寄兴之物。在文人的娱情遣兴中,有些中国画是文气有余而强悍不足。王新伦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力图改变这种传统。他在艺术创作中不但极力在中国当代社会的进步中捕捉底层民众的微妙变化,而且努力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在人物选择上,王新伦以刻画中国当代社会底层民众和少数民族群众为主。他们虽然肩负生活的沉重负担,但大多性格率直单纯,形象生动粗犷。在表现方法上,王新伦追求单纯明朗,放弃繁复变化,以粗犷的线条增强画面的厚重感和苍润效果。他还大胆吸收西方油画的一些表现方法,强化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增强造型的塑造力,着力刻画众生渴望发展的强烈冲动,画面雄浑而大气。
这种雄浑而大气的画风在审美内涵上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突出中华民族在当代文化创造上的文化自觉,二是强调中华民族的当代历史创造。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已由模仿和学习阶段逐渐转向自主创造和创新阶段。在这种历史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在精神上必须有所准备。王新伦在创作中不是专注于对个体的描绘,而是注重对群体的表现——表现基层民众创造历史的宏伟力量。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文艺界出现了“表现自我”的思潮;90年代中期,出现了“躲避崇高”的思潮。这些文艺思潮推动中国当代文艺逐步从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关注转向对自我内心体验的张扬,从对“大我”的表现转向对“小我”的揭秘。有些文艺创作在这种蜕变中甚至堕落为自娱自乐的游戏,完全丧失了社会担当。王新伦执着于表现创造历史的社会基层民众无疑是对“表现自我”和“躲避崇高”这些偏狭文艺思潮的反拨。
在王新伦的画作中,那些创造中国当代历史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绝不只是时代的符号或阶层的代表,而是个性鲜明和内心丰富的真实生命存在。他们在中国当代社会的进步中没有丝毫的自得和自满,而是渴望交流和发展。他们虽然没有改天换地的伟力,但却有水滴石穿的威力。他们既不稍成即安,也非永不餍足,而是在不断进步中充实自己并享受生活的快乐。王新伦时时被这种积极的生存状态感动着,而我们这些观者也时时被他笔下“小人物”的大智慧感动着。
王新伦
王新伦,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国画专业,200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访学,2010年至2012年在中国国家画院冯远工作室做访问学者。现为福建省美协副主席、厦门市美协主席、集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