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姜宝林《胡杨·千年不死》
天津美术网讯 9月5日,凝结了姜宝林七十年艺术生涯心血的《既要笔墨又要现代——姜宝林艺术七十回顾》文献集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露出真容”,同时举行的还有他和学生们的作品展。在谈到为何在73岁才发表这部文献集时,姜宝林引用他老师李可染的一方印章“七十始知己无知”回答说:“无知能催我奋进,不断学习下去。”
中国文联副主席左中一、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龙瑞、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田宇原、著名评论家邵大箴等出席了文献集首发式。
开幕式上,王文章致辞说,姜宝林的作品体现了这个时代的创作需求与高度。杨晓阳则用“名门正宗,三位一体”来形容姜宝林。邵大箴在讲话中说:“笔墨是发展变化的,当随时代,要继承。姜宝林这几个阶段的变化实践了他的主张,同时也吸收了外国当代艺术。”随后,姜宝林向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画院等学术机构捐赠了文献集。
这部四十余万字的文献集历经三年时间编著完成,共分水墨山水、白描山水、大写花卉、师友年表四大卷。作为画家个人回顾性文献集,该书全面梳理了姜宝林中国画现代变革探索的历程。书中不仅囊括了姜宝林的家族史、艺术风格师承史、绘画样式嬗变史、师友交往史以及时代变迁与画家艺术成就之关系等相关的图文资料,而且收集了姜宝林自撰的理论文章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他的艺术成就发表的大量研究性专论,全面展现了姜宝林七十年来的艺术成就。
师生作品展共展出姜宝林高中时期、浙美时期、奉化时期、研究生时期、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等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共27幅,以及姜宝林的博士生、硕士生、访问学者和其他学生共61人的74幅作品。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的一楼展厅,姜宝林的几幅丈二巨制格外醒目,其中一幅创作于2015年的《胡杨·千年不死》吸引了很多观众拍照赏评。一位姜宝林的学生详细给记者解读了这幅画的创作意境和创新之处,他说画的虽是老死枯干的胡杨,但其中的线条变化却透露出顽强的生命力,诉说着千年不死的传奇。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画的构图意识却彰显出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这幅画一看就是姜老师自己的,谁也代替不了。”另一幅《荷塘》也独辟蹊径,画的是一片残败萎顿的荷花,垂头打蔫的花苞和瘦干的叶茎令人心生悲悯。这些作品也恰好印证了“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命题。这个命题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哲学意义,可见姜宝林当下的实践与思考聚焦在笔墨与现代的矛盾与统一上,正如美术评论家贾方舟在致辞中说的“这是姜宝林个人的现代性”。
姜宝林出生于山东,投学于浙江美术学院,先后得潘天寿、顾坤伯、陆俨少、陆维钊、李可染等名师亲授,又对中国民间美术、西方现代艺术做过深刻研究。在不间断地提炼自己生活感受的过程中,姜宝林逐渐形成了“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艺术创作理念。绘画创作之外,姜宝林全心致力于教学,因材施教,成绩斐然。
本次文献集首发式和师生展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浙江省文联、中国人民大学美术与现代艺术研究所、李可染画院主办,由花玉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展览于9月11日结束。(刘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