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5年9月15日-19日,“墨象——王兴华写意探索展”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相关评论:
意中之象——兴华的大写意人物画
文/杨晓阳
兴华是我的博士生,从鲁美到西美前,可说是在“十年寒窗”中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和朴厚的画风追求。来西安后读我的博士,在向传统学习中逐渐领悟到中国的写意精神,古都的传统艺术对兴华影响很大,所画大写意作品直追石恪、梁楷笔墨精神。从来西安到现在,又可以说经历了寂寞的“十年寒窗”。
兴华来西安后也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鉴于他之前的画风追求,我首先要求的是他在理论上补课,研究课题定为“像与象”,开始进入非常困难,但在我坚决的压力下,他终于打开了又一扇门。兴华在考我博士之前,我对他的作品已印象深刻。那是05年在全国的一次学术展览上,我当时是评委,兴华拿了一个大奖。这也许就是师生的缘分吧。06年他带着画来美院找我,要考我的博士,我说,“你的画我看过,不用看了,画得好,跟你导师学到了坚实的东西,也有自己的风格”。兴华说:“我来西安是寻求艺术真谛的,不是拿文凭的。”兴华与我见面后我凭直觉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花精力培养的可塑之才,兴华也用他的努力证明了这一点。
在读博期间,兴华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从选题、开题到论文完成,数易书稿,可以说取“真经”的过程是“历经磨难”的,也是在这些经历中我看到了兴华投入、坚韧与无畏的品质,也是这些磨难考验增进了我们的师生之情。博士论文“像与象”,研究中西造型及艺术观念比较,就是通过比较来认识中国艺术的真谛。论文重要的是有创新价值,有新的观点,在博士论文答辩时,评委给王兴华的论文充分肯定,以证明其论文的价值。
在他们这批读博期间,为了丰富他们的知识广度,我先后请专家给他们做了十余次讲座,其中包括彩陶、古玉、青铜、书法、篆刻、茶艺、围棋、古琴、风水等。在各种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寻求中国古代传统艺术规律,融会贯通。后来兴华又只身去往欧洲,沿着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到印象、立体、抽象主义、现代主义等脉络,探索西方艺术规律。兴华在传统中寻源,在对中西文化与艺术比较中认识了自我价值的意义。可以说在这几年间兴华完成了“蜕变”。
兴华来到西安后,开始舍弃了原有的写实,不再为参展获奖作画,不贪浮誉,心无俗虑,由人物悲喜转为笔墨情感,由体现客体人物精神转向主体精神表达。沿着“大写意”途径在笔墨中践行。
兴华直爽、豪情。线条雄强、率意,画法泼辣,画面雄浑大气。不注重材料、技法及外在的精致,注重真性情的流露。
兴华画画不起草图,注重心灵的秩序,构图与位置意在笔先,率意的笔法直接抒写人物的精神。多用大笔作画,一气呵成,较少重复用笔。墨形与人物形象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并留心于画面白处的作用,“知白守黑”。注重人物造型同时多用心于无笔墨处,无形中含有形,有形中蕴无形,在墨与象中,有形与无形中探求中国艺术的高度。
兴华近期作品多小幅,以淡墨为主,小中见大,淡中见厚。偶有色墨交融,正如麓台论设色云:“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人物表情单纯,画面“虚静”,追求画之雅正,简淡,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不见笔墨技法,追求本真。如荆浩云:“可忘笔墨而有真景”。
兴华性情耿直,善学却“孤行己意”,对人真诚,对画亦真诚。他不断探索,作品没有停留在流行与样式中,风格在不断“变”。试图建立延续中华自身文脉的自己的笔墨特色。在建立笔墨语言的过程中并没有急于稳定一个样式重复自己,而是不断在传统笔墨中探寻,在彩陶、岩画、青铜器、古文字、汉唐陶俑、文人画、石窟雕塑壁画中发现中国造型艺术之“象”,在浩瀚书海中寻求绘画背后的艺术之“魂”。
兴华重情重义,人有情方能笔中有情,笔中有情,方可画中有物,有情有物方能笔简而意深。中国画追求气韵生动,追求意境静远,不但要有笔墨,有生命,更要有精神,有境界。
艺术的追寻不单需要执著,更需要方向。兴华正在追寻自己的方向。我看好他的一股精神,也看好他的未来。
杨晓阳
2015年8月于北京
王兴华从事大写意人物画。如果把时间压扁,他的画风同石恪和梁楷一样奔放,自觉追求用笔的意趣。这是因为石恪和梁楷的视觉思想和经验比他空缺了一千年。他从自己的画法出发探索理论,用他研究的理论指导自己,在表现方式上四面开花,但大写意画法却始终是不离不弃。王兴华面临着两种选择,即回归传统和直面现实。传统水墨画主要是修心养性的工具,是讲究老到和老辣的艺术,需要长时间的锤炼。如果直面现实,则需要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仁人志士的胸襟与胆识,需要超越技法,让自己变成时代的代言人。
————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