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在日前举办的《天津书画家总览》编委会与学术委员会成员见面会上,各方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刘光启、崔锦、唐云来、王书平、贾广健、张建会、刘志永、陈卓、李耀春、冉繁英、王宝贵等,对这一激活天津书画历史记忆的文化工程寄予厚望,并积极献计献策,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天津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原今晚报社社长、《总览》编委会主任鲍国之致欢迎词。
《天津书画家总览》工作室主任吴子金介绍工作进度。
张建会,天津文联副主席、天津书协常务副主席
张建会:书协从一开始就介入总览工作中,与总览工作室配合很默契。我们要先把大的方向确定下来,多沟通、协调,必要时每隔一段时间开一次例会,把工作进度、成效让大家有个及时的了解。要做好老书画家艺术重点性的抢救工作。
王书平,天津文联副主席、天津美协主席
王书平:我已一再表态,美协会全力支持这项大的文化工程。感谢今晚报以这么大的气魄出这本书画家大典。我相信它对确立天津书画在全国的位置和影响,将产生很大推动作用。这对于天津文化事业的发展极具历史性意义。
贾广健,天津画院院长
贾广健:《总览》从起步到运转起来,前期工作确实很难。除纸媒外,互联网的传播非常好。这方面我虽然比较滞后,并不代表我们做的事滞后。这是时代发展使然,不能回避。现在包括印刷、图文,传播方式都在改变,编一本大典不能停留在十年前的规模上了,因为画家们都有很深的体会,过去画一辈子,也未必能出一本像样的画册;现在做一个小型展览,出一本画册,十天半个月就能出来。一个简历,配张图片或作品,重要书画家未必满足于这样的规模。不要平均主义。要充分展现一个书画家的全貌,让当代人以至后人,翻开它,能激活历史的记忆,让他们知道,某个时期,在天津活跃着这样一批书画家,他们的艺术经历、创作状态、生活状态,皆可列入其中。
陈卓,天津博物馆馆长
陈卓:前段时间博物馆也在研究如何配合好总览的工作,挖掘一些潜在的、尚未列入或有争议的人物名单,像明、清两代,祖籍在外地或天津本土迁往外地的人物。我们搞过《天津书画三百年》,收藏了不少本土书画家的资料和作品,我们尽可能配齐提供给你们。
刘志永,天津文史馆书记
刘志永:参加这次研讨会,一是高兴,二是祝贺。天津书画家的艺术水准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冯远曾对我讲,他几次参加天津书画家的展览,都十分赞赏,认为任何一个省市与天津都不可比拟。我认为总览是天津书画的一大创新活动、一大亮点,搞好了,在全国都有推广价值。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天津文史馆应是专家荟萃、名人云集,我们将举全馆之力,发挥优势和长项,为天津书画界今后的发展、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刘光启,国家级文物书画鉴定家
刘光启:我今年八十五,搞文物书画鉴定七十三年,没离开过这玩意儿,感情特深。天津是文物收藏的大市,书画家很多,不逊于北京、上海。文史馆以前出过一本文史资料,专门介绍天津书画家的,这方面的资料太多了。有的不仅是书画家,还是收藏家。从这个角度出发,不搞不知道,一搞才知道它的水到底有多深。我和崔馆长(崔锦)干这行快一辈子了,就象京剧演员,大探二,失空斩,锣鼓一响,戏唱完了,它的历史,发展,得由戏剧理论家研究去。我在这个舞台上干了七十三年,一天也未离开,不管从哪个角度上,从书画史上,理论上,我凭这几十年的经验来说,也要把《总览》这项工程一直“伺候”下去。我们做的不能只是一本书画家大辞典。书画家人名,我可以背几千个,我已记了一辈子,背了一辈子,到现在还在背。光是华世奎,我能讲几个钟头。近现代书画家,已得到社会承认,人民承认,他们造诣很深,存世作品也多,有发展历史和传承关系,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每个人是怎么过来的,怎么变化的。写字画画都是白纸写黑道儿,关键看你怎么写、怎么画,这是一门学问。总之任务相当艰巨,不能虎头蛇尾。
唐云来,天津书协主席
唐云来:《总览》这个“览”字很重要。览什么?比如刘子久上了总览,除了简历、作品外,能否把对他的艺术评论也“览”过来?“四书”“五经”有集注、集评、简注,放在一起才叫“览”。所以,我建议要抓紧确定《总览》的编辑方向。近现代也好,当代也好,书画家入选的原则、范围、标准,要尽快制订出来,太庞大了也不行,什么人都进来了。尤其是当代部分,光美协就三、四千会员,书协一千七,人多,难定,都想进来。还有工作难度很大。比如龚望先生,出生年代我知道,去世是哪年?好在有子女在还能核实,没有的怎么办?文字就不能落实。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
崔锦,文化学者
崔锦:对《总览》工程,我一直是持支持态度的。当年文化局长张映雪提出,天津艺博搞一个天津书画家三百年展。人也不知,画也没有,所以就找了几位天津的老专家、老书画家了解情况,并提供了大量资料和作品。这些人有的没时间见面,就通过书信交流。这些书信基本上都保留着,收藏在博物馆,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提供给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