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地绘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大型学术展开幕式现场
天津美术网讯 2015年11月26日上午,“天地绘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大型学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分为四个篇章:“立心”、“继学”、“拓疆”与“增峰”,展出曾在中国画系任教的一百余位教师画作、著述及珍贵手稿等,其中画作达到200余幅,全面、真实的展现了中国画系八十七年历史进程中的学脉传承、教学实践、画学思想及二十世纪中国画的沧桑巨变。如此完备详实的展现,在国美中国画系历史上尚属首次。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表示“天地绘心”之名取的很用心,“体现了天地之心和民族之心,(观众)可以从这个展览中看到中国画的状态、成果和未来。”本次学术活动早在四年前就有设想,经过14个月的精心策划,最经典的视觉艺术始得今日集体亮相。展厅现场只展一天的夏圭一幅扇面之作和潘天寿1965年被批斗后回杭州火车上写作的手稿成为本次展览的一大惊喜,夏圭之作无名有款,是其少有带款作品,流传有序。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尉晓榕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陈平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美术学院老校友张立辰致辞
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主持展览开幕式
“中国画的起点是画学,国美的老先生们都有两支笔,一支画画,一支著述,2000年之后,国美开始有意识地在当代意义上重建画学,再次回到老先生的画学之道。本次展览的四个篇章,其实讲述的就是中国画学国美之路的四个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梳理与再现。”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对展览立意于“中国画学”做出了诠释。“回望八十七年,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画,上承历史的天心,下采时代的地力,每在自我文化危机之时,揭竿而起,求取生机;总是困境压来之下,以天合天,创出新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正是一条旷日持久、生生不息的天地绘心之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如此说。原安徽省书画院院长王涛是1979年曾在国美国画系攻读人物方向的研究生,和刘国辉、王冬龄是同学,今日回到母校,目睹昔日熟悉的画作,他十分激动,也十分感慨。
本次展览的特别展品,只展一天:南宋夏圭的一幅扇面,无名有款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尉晓榕带着手套,小心地展开这幅南宋之作
完全展开的夏圭的一幅扇面,只展一天
潘天寿1965年被批斗后回杭州火车上写作的手稿,记载了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山河家园的怀念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康凯,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中国美术学院纪委书记孙旭东,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姜玉峰,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台北师范大学教授刘国松,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立辰,中国国家国院一级画师姜宝林,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史国良,台湾黄君壁文化艺术协会会长黄湘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部主任高晓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陈平,江苏省美协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周京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 刘万鸣,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原四川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林木,原安徽省书画院院长王涛等领导嘉宾莅临开幕式现场,还有来自全国美术院校、美术专业机构和媒体、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的嘉宾,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诸多老先生,及美院师生们出席展览开幕式。
国美中国画学成就的集体亮相
本次展览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为叙述主体,以“天地绘心”为学术主题,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成就的一次集体亮相,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前身为1928年成立的国立艺术院国画系,她在八十七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站在民族文化发展和时代精神演进的历史大潮前端。
“天地绘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大型学术展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韩璐主持新闻发布会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发言,她表示“天地绘心”之名取的很用心,体现了天地之心和民族之心,可以从这个展览中看到中国画的状态、成果和未来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详细介绍了本次展览四个篇章的不同立意和内容侧重
此次展览是对二十世纪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发展的经典脉络的重新展现,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创设初期,蔡元培、林风眠等美育先贤为国立艺术院的建立倾注了大量心血,而潘天寿、黄宾虹、吴茀之、黄君壁、顾坤伯、陆俨少、陆抑非、方增先、顾生岳、等先后任教于中国画系的老先生们,则成为了中国画系发展的精神力量。
本次学术展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创建八十七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6日-27日,还将举行三场学术论坛。
第一场论坛:天地绘心:二十世纪中国画学的精神建构
杭州市西湖区满觉陇路2号海华满陇度假酒店会议室
时间:11月26日14:00—17:00
第二场论坛:守常达变:中国画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杭州市西湖区满觉陇路2号海华满陇度假酒店会议室
时间:11月27日09:00—12:00
第三场论坛:会通履远——中国画的当代实践
杭州市西湖区满觉陇路2号海华满陇度假酒店会议室
时间:11月27日14:00—17:00
国美中国画系的第八十七年
出生并成长在美国纽约的柯伟业(Michael Cavayero)十七岁时偶然看见了南宋画家梁楷绘制的禅画《六祖斫竹图》。“虽是一撇,但隐藏在其笔墨之下的那种博大精深的力量令我为之震撼,久久不能忘怀。”于是他在2010年来到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拜入林海钟门下,正式成为国美国画山水专业的一名学生。
这是艺术的通力,也是民族绘画的魅力所在。某种程度代表了中国绘画民族精神的“中国画”则在当代教育体系中成为延续和承载中国绘画精神的重要基石。历史这只手“挑选”了一些人与事,构筑着当下的现实。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右)和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在展厅现场
“天地绘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立心”篇,美术馆一楼左手展厅
“天地绘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立心”篇,美术馆一楼右手展厅
2015年,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创建的第八十七年,这股绵长记忆串联起了中国绘画中与民族性息息相关的重要一脉,至今仍在中国大陆繁衍生息,只是过往太辉煌,如何面对以及如何选择则对今后的路息息相关。
2015年下学期,国美原来行政上分割为二的书法系和国画系正式合并为一个学院,即“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尉晓榕认为这种分分合合已经好多个来回了,“其实是利弊各有吧,从教学体验来说,各有好处,主要是看重的是哪一块,这与时代教学的精神有互动。从书画本源来说,书画是一体的,在中国画发展阶段,特别是文人画兴起,加强了书画合体的概念,当然本来二者是不同的,后来绘画书法成熟之后,有能力的人将其捏合了,我们继承的就是这个文脉。”在他看来,这种合并,“加强了教学互动,也更加系统化,学生既可以得到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也可以得到书法方面深厚的滋养,我们其实疏离书法太久了,现在很多学生确实需要加强书法能力,当然国学修养也同样需要。”
“其实聚散都是管理形式上的变化,跟学术研究没有什么关系。没有书法系,国画系就不让学生练书法了?不和国画系合并书法系就不画画了?”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韩璐表示,合并才几个月,很多细节尚在磨合中,不过合并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可以避免教育成本的重复使用,另一方面对于书法系的建设也有利好:“书法有独特的发展体系,它隶属人文学科的大概念,所以相对来说是比较有中国文化典型性的一个专业,随着国民认识的不断深入,已经成为跟国画系平分秋色的学科体系。”
“天地绘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展厅美术馆二楼
“天地绘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增峰”篇,美术馆二楼展厅入口处
“天地绘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增峰”篇,美术馆二楼展厅内景
“天地绘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拓疆”篇,美术馆二楼大圆厅
厚重历史下的放松心态
不得不说,国美国画系的历史太过繁华,其在构筑稳固基地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所有国画系人心里沉甸甸的存在。潘天寿、黄宾虹、李苦禅、李可染、吴茀之、关良、黄君碧等如雷贯耳的大名时刻提醒着当下的国画系诸君:如何面对?
“学习是必须的,但学会交流而才是首要心态。”
1953年,潘天寿等老先生被安排到民族美术研究室整理资料,与吴茀之、诸乐三等一起,搜集购买散落在社会上的历代书画珍品以供教学之用,其中有倪云林、王蒙、董其昌、八大等珍品。潘天寿还无私地捐赠了自己收藏的历代书法名家珍品,像米芾、董其昌、傅山等人的作品。这批财富如今构成了学院艺术收藏的重要精华,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老师。
有时候学生在临摹,韩璐会和他们开玩笑,“你看看你们的师哥画得多好,他们和你们年纪差不多,也和你们一样临摹、写生、画画。这些作品也是跟你们的年纪差不多的人创作出来的,只是留到今天。反过来思考,我们的学生会有自信,长处我学习,不足可以帮他改。他的方法是怎样的,可不可以用他的方法进行现在的创作或改良?这才是活学活用,而不是一提到前人就五体投地,学习应该很客观地去对待,我们只是活在不同朝代的人,应该向他们学习,也可以帮他们权衡,所以有时候要用感恩的方式对待历史,同时也要用诙谐的态度对待历史。”
历史的脉络绵延不绝,尤其是中国画,作为一门当代意义的学科,它在中国的历史不长,而作为一种绘画方式,它的历史很长,长的在当下几乎不太敢去判断或评价,但这丝毫无损我们可以对它做片段式的理解与分析,也真是因为它的长绝而生发了独特的时刻魅力:我们都在历史之中,也都在创造历史。(记者 邹萍)
“天地绘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继学”篇,占据美术馆三四楼
部分参展作品:
1946 年 , 国立艺专部分教职员与同学合影
20 世纪 60 年代朱颖人课堂笔记手稿
水上 林风眠 1961年 纸本水墨 67×68cm
莲花 林风眠 20世纪60年代 纸本设色 67×69.5cm
黄山松谷五龙潭 黄宾虹 1953年 纸本设色 168.5×120cm
舟行西溪图 黄宾虹 纸本、水墨设色 7 4.4×40.5cm
雁荡山花 潘天寿 1963年 纸本水墨 122×121cm
灵岩涧一角 潘天寿 1955年 纸本设色 116.7×119.7cm
芍药 吴茀之 1961年 纸本设色 61.5×47.2cm
雁荡奇景图 陆俨少 1980年 纸本设色 64×45cm
临范宽《溪山行旅图》 童中焘 1963 年 136.3×68.3cm
新的工作岗位 顾生岳 1973 年 38.8×27cm
坐着的老人 方增先 1955 年 70×46cm
贵妃醉酒图 关良 1961年 纸本水墨 48.5×35cm
水墨构图 庞薰琹 1979年 纸本水墨 66×66cm
长城 吴冠中 1986年 纸本水墨 180×90cm
朱德群 2008年 纸本彩墨 90.5×68.5cm
隆隆春水润春苗 周沧米 1964 年 纸本设色 140×79cm
高节图 卢坤峰 2007 年 纸本水墨 174×92.5cm
风雪牧马人 吴山明 2010 年 纸本水墨 33×33cm
三峡行旅图卷 陆俨少 1973 年 纸本设色 35×174.5cm
水墨西瓜 吴茀之 1948年 纸本水墨 119×40cm
紫藤双鸡 陆抑非 1993 年 纸本水墨 140×51cm
走进印第安 顾生岳 2004年 纸本工笔 57×6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