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时在乙未金秋十月,北国真可谓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此时的树木,落叶随风去,姿态多摇曳。绝不似夏天苍翠茂密的看不见山石本来面目,也不似冬日冷峻枯寒的察不到自然的生命气息。对于山水画创作者来说正是最好时节,浅滩沙渚、山石树木、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导师王慧智教授及助教赵东军、皮志刚、郑连盛、张勇、李胜利诸老师去河南洛阳太行山写生,随行的已毕业研究生研究生孔鹏举、张聪、张晓琎、刘义军、郭海森、李林远,在读研究生有唐洪力、高雪、高天芸、高爽、张翼、曹春青、陈晨、张红,洛阳新安县历史悠久,自然及人文景观丰富。诸如函谷关、千唐誌斋、龙潭大峡谷、黛眉山、青要山。多年来外出写生,新安县仿佛老朋友一样,成为我们经常写生的好去处。同样这里的朋友也热情好客,极具中原文化之醇厚。
自津城南下洛阳,写生出来第一日。及早上下火车,听闻千唐志斋博物馆以收藏墓志而建立,且在去写生地经过处,便欣然参观。千唐志斋博物馆位于洛阳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先生所建,以珍藏唐及历代墓志石刻一千四百余件而闻名于世,是研究唐代三百年文治武功和书法艺术的史料宝库。参观期间受到博物馆柳海峰馆长的热情讲解及招待。柳馆长精通书法,是中国书协会员,又在书法兰亭奖获得过金奖。书画本同源,柳馆长和导师及我们有相同的爱好追求,自然十分投缘,相谈甚欢。而后柳馆长送我们到写生地黛眉山。 黛眉山依山傍水,位于太行山和秦岭的过度地带,黄河小浪底水库上游南岸,兼具太行山雄伟、秦岭的秀润、黄河的壮阔。
学生戏称“黛眉五老”
第二日写生去的黛眉山景区,有飞来神石嗟叹者者、有云顶草原漫步者、有绝壁长啸者,有登顶眺望者,无一不动情不入画。尤以黄河大观写生称道。置身山巅,极目远望,慨叹黄河之水天上来,蜿蜒太行山百里直奔大海,此谓之大河东去。画了许多速写、写生稿,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审美追求,在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素材、灵感。
第三、四日去浴里沟写生,浴里沟为抗日革命老区,尚未开发,虽无大景点,但景色较黛妹山却多了一分野趣。浴里沟四山环抱,有水留至库区,去年去时坐一叶扁舟渡水进入山谷里别有洞天似世外桃源,导师王老师笑称可画一“桃花源记”创作记此行。今年水位下降数米,河滩牛羊出没,水自石涧潺潺细流,我与导师道曰:小石潭记。导师笑允。
第五日细雨朦胧,按计划我们来到龙潭大峡谷。黛眉书画院武局长一切安排妥当。吃过饭,自由活动。趁着雨停,我们师兄几人出门找景画了些小速写。晚上书画院有创作场地,导师讲课并安排我们趁热打铁,根据写生创作小稿进行创作。
第六日,风雨依旧,于是导师王老师继续让我们在黛眉书画院进行创作,透过窗可以看见山里云雾缭绕,温润如江南春色。
第七日,晴,我们进入龙潭大峡谷空气清新,景色格外宜人。峡谷基本没有太多登高爬山,我们沿河谷拾阶而上,故剩下更多体力画写生速写,大家边走边画,王老师一旁一一讲解,涉及面宽阔,实际“形散神是不是”,把空洞的知识联系到具体大自然,我们学生也更加了解古人、寻找自己的艺术道路。
第八日,吃过早饭,收拾好画具行囊,去完最后一站函谷关准备返京,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大家熟知的老子出关留下《道德经》正是函谷关,却又非此关。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汉关即在这次参观的洛阳市新安县,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现存函谷关,也为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先生修建,关额“汉函谷关”为康有为手笔;东门对联:“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西门对联:“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函谷关遗址没有太多复建,基本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原生态状态,关外两侧至今保留汉代夯土结构的“鸡鸣”、“望气”两所看台。旁有发掘保护设施,供游客参观。函谷关遗址没有太多复建、商业化改变,基本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原生态状态,实在难能可贵。
虽然返津,依然记得此次写生的人文景观大好河山。依然记得柳馆长、武局长等人的关怀备至殷勤款待。对书画之相交的友人,致以诚挚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