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著名画家姬振岭做客天津美术网
嘉宾:姬振岭,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建会员。
简介:姬振岭,1946年1月生於河北永清县。毕业於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後在中央美院进修获学士学位。作品多次参加天津市和国家级大展并获奖。曾受程十发、吴作人、李可染、黄胄、孙其峰等诸位老师在绘画方面的指导。并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奖”。1982年出版有《白描花卉枝法》。辞条辑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名人录》 等。
姬振岭与纪振民、姬俊尧、王其华、刘学仁在天津美术网交谈
[天津美术网]:刚才谈到了那位黄老师,谈到了他的艺术理念,能具体说说吗?
[姬振岭]:系统的理论他并没有。他是搞书籍装帧、漆画和版画,我在年轻的时候也刻版画。他作品的特点就是构图的完整性非常好,要求一定的装饰性,刀法也比较整,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气。我的作品中不太追求装饰性,但是尽量把他作品中强调的这种完整和大气表现出来。他不是画国画的,但是艺术都是相通的,更何况都是美术,我尽量把他的艺术理念和我对他作品的体会融入到国画中。这种融合已不是刻意的,因为我跟他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工作过,有些东西是潜移默化的。
[天津美术网]:听说您对潘天寿先生的画也有长时间的研习。
[姬振岭]:我很喜欢潘天寿的画,他的作品从画面的各个角度打进来。小画也能撑满,所谓撑满,不是说把画面都占上,画面的东西即使少感觉也是非常有张力的。潘天寿有一幅二三十公分大的小品,画的是梅花,就只有两根树枝,竖着一枝,横着一枝。这样的构图基本上占满了四边,张力非常强。咱们一般的画家肯定不会这么画,也不敢简到这个程度。潘天寿是把能舍的都舍了,简简单单两三朵梅花,把梅花的特点也都画出来了,那种孤傲、寒、洁都体现出来了。没有大胸襟是画不出来这些东西的。为什么有些画家的画看起来像盆景,原因就是在这。盆景是人为的,但是我们画画一定要舒展开。很多画家领悟不到这些,为了让画面显着东西多,显示出自己的技法好,唯恐画面太简单,可是越简单的东西越难画。我从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潘天寿和程十发两位老先生的作品,也下了不小的功夫。指画我也画过,我的手指上现在还能看到黑色,这是铅毒,原来到了天冷的时候,手指经常裂口、流血,我们用的墨盒颜色里面都有铅和胶,画的时间长了肉皮和指甲的颜色也都变了。我今天带来的这幅画里面也有很多潘天寿的东西,比如这种点法,都是受他的影响。学潘天寿但是不能完全的像,不能完全照搬。线还有一些大开大合的东西都是我要向老先生们学习的地方。
姬振岭作品《柳荫观鱼》
姬振岭作品《屈原》
姬振岭作品《屈原》局部
[天津美术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与众不同,继承前人,形成自己的风格,您肯定也是这样的。
[姬振岭]:是的,但是风格不能追求,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的。很多认识我的人,经常看我的画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我的作品。有很多画家提出留白、以少胜多,这话绝对不能说他错但是这样容易“误人子弟”。多也好、少也好都是要根据画面的需要的,根据作品题材的需要,需要多的时候必须要多。前人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如果一味的都要求少,就没有画的必要了。前几年我画了一幅《屈原》,刘学仁先生给我写了一篇评论。四尺的画,屈原盛装而立,非常规整,戴着冠。我画的屈原不会像其他人画的屈原一样披头散发的。屈原曾在他的《屈原·涉江》中写道“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说明他喜欢奇装异服,喜欢打扮、修饰,否则他也写不出这么多的花花草草。我画的这幅画屈原站在画面的尽头,前面是滩涂和芦苇,人物是工笔补景是大写意,刘学仁先生描写“天露大半,江临一点”,就把这幅画表现出来了。《离骚·山鬼》中写到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我就画了一个女孩子采灵芝,灵芝古代称三秀。那幅画密密麻麻的除了松树就是藤萝,基本没有空地方,这幅画如果石头少了,葛藤少了就看不出这种意境了。屈原那幅画就要尽量的少,突出他的悲愤、哀怨的心情。
[天津美术网]:您和刘学仁老师是怎么认识的?
[姬振岭]:我是民建的会员,有一次民建来人看我,看到我写的一首词于是拿到统战部的刊物上发表了,刘学仁先生看到了,他以前只知道我画画,没想到我还能写词,于是就想见我。那首词的下半阙是“殷勤惜流芳,丹青伴我说文章。人生易老由他老,何妨!不共衰翁唱夕阳。”还有一首,我只给你们念下半阙 “临风且忘老,朕亦气自雄,此时正是好心情,莫若闲愁,雁去叹匆匆。”我觉得我还有点气势,自己得有这样的精气神。
姬振岭作品
姬振岭作品
姬振岭作品
姬振岭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