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著名画家邢立宏做客天津美术网
嘉宾:邢立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中国漫画》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装帧艺委会副主任。
简介:1955年出生于天津武清,197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师从孙其峰、溥佐、霍春阳等名家,善写意花鸟,精山水,长于隶书。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级展览,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个人画展,多幅作品为海内外藏家、档案馆及企事业单位收藏。有《邢立宏画集》、《百虎谱》、《百鹰谱》等多种出版物问世。书画作品及艺术理论收入多种典籍,并在多家媒体发表。其艺术成就为许多媒体介绍,并有《厚积博发尽芬芳》专题片在天津电视台播放。2008年10月“邢立宏花鸟画展”在济南美术馆举行。
[天津美术网]:您是如何在这样传统的题材上体现出我们的时代精神的?
[邢立宏]:时代精神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在画家本身对传统绘画的理解。对于传统的绘画如果我们“死临”,也就是说从古人纸面上搬到自己的纸面上的这种临摹,这只是一种粗浅的学习过程。如果说学习的阶段过了一定要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上去,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去适合当代人审美的要求。当代人的审美和古代人的审美是不一样的,由于环境变了,也因为我们的居住条件变了,也包括我们的墙面的尺寸各方面的变化。基于这些变化我们也在不断调整我们创作的尺幅、章法、笔墨,当然这些变化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变,而不是说自己自发的一些变化,你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变,因为传统的东西只要能留下来都是金子。孙先生有一句话:“对传统的继承要‘挑肥拣瘦’。”拣有用的东西,也可能传统的东西都好但是不是所有都适合我,要选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用在画面上,这就形成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这样的画面就有时代感,这是其一。另外就是健康的心态,积极性上的精神对画面的题材的影响也很大,一般来讲“画如其人,书如其人”,什么样的人画什么样的画,写什么样的字,不能扭着自己的劲儿来。古代有很多格调非常高的画家比如说八大山人、石涛、四僧等等这些画家,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读,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就读出了他的性格、经历和人生。他所经历的事情形成了他们画面上的一些风格,造型简练,用笔高古等等。也就是说很多东西是在表现自己的思想的表现自己的心态,表现自己的处境,这种画面对于当代人来讲是很难表现的出来的了。我也在追求这种能表达自己的感觉,比如说画梅花,梅花所有的性格、内在的含义和现代人的心态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梅花高洁,天气冷的时候才开,我喜欢白梅,梅花上加上两只喜鹊就正符合很多人欣赏的习惯,这种画面其实也是一种心态的表达。同样是梅花,可能有些人画出来就俗,有些人画的就雅,俗和雅之间在画面上是有区别的。我画画一般画白梅比较多,是为了画面的雅,如果花红梅我会画黑白的喜鹊,如果是白梅我会画灰喜鹊,蓝灰和赭墨,这样在白色梅花的画面上是比较突出的。这种形式感的东西是非常反映画家的审美的。
[天津美术网]:那您在用色上应该说是比较谨慎的。
[邢立宏]:对,开始学画的时候用颜色可能是用不准,会导致颜色关系比较乱。那么随着学画时间的拉长,对颜色的控制应该是慢慢变强的,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什么多什么少,画家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也形成了一些规律,这种规律运用灵活就能在画面上起到很好的作用。
邢立宏作品《白石题蟹诗意》
邢立宏作品《寒枝万蕊图》
邢立宏作品《满城尽带黄金甲》
邢立宏作品
[天津美术网]:从开始到成熟,画家都有一个做减法的过程,能谈谈这个过程您是怎么走过来的?
[邢立宏]:好,一般画家从初学到成熟都应该经历了由繁到简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应该说用的笔道比较多,刻画得比较深入,认认真真的把每个形象都画得实实在在的。随着对造型的掌握,对虚实变化的掌握,对中国画虚实的理解就感觉到画实比画虚要容易,画密比画疏容易。虚实关系是中国画画家一辈子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计白当黑,中国画很多地方是露白纸,留白并不是没有东西,西洋画没有露白的地方,中国画在这一点上要比西洋画抽象的多。处理好虚实关系、繁和简的关系是非难的,那么如果画家由繁到简,我认为这是一个进步。简单的用笔空白处是有连接的,并不是用笔简单了而东西少了。一个鸟的头过去用十笔,可能成熟的画家用三笔甚至两笔就能完成,但就是这两三笔就能够以少胜多,代替十笔,这是画家成熟的表现。
[天津美术网]:您做编辑可以说是阅画无数,能跟大家谈谈应该怎么欣赏一幅画?
[邢立宏]:我单从花鸟画来谈吧。我欣赏花鸟画有三个原则,笔墨、章法、趣味,如果一幅画具备了这三点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一幅好画。一张作品构图比较好、笔墨比较好并不一定成功,因为缺少趣味。我举个例子,这张画画的是张文潜的一个诗意,“平池碧玉秋波莹”,当时我画了很多张,比这个复杂得多,当时我觉得这件比较好,还有另外一件。当时我是用了两种纸,这是其中一件用宣纸画的。这两张画的用笔不同,第二就是章法不同,中间这一块的墨非常多,面积大但是有变化不死板,这种变化恰恰和诗中的“秋波莹”、“水珠”联系在了一起,并且这块墨色的变化还和其中的线、点相结合,右边横向走势的线和提款也是一种呼应关系。这样的话这幅画在笔墨和章法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其中还能看出动态,体现了诗句中的“绿云拥扇青摇柄”。那么趣味在哪呢?就是鸟和花的呼应,在对话。既然这三点都存在了那么我认为这张作品应该是一幅成功的画。具体细节的地方可能还有很多问题,但就我刚才提到的那三点来看这两幅画还是不错的,所以这两件作品就留下了。创作这样的一幅作品,能看出画家是动脑子的,在探索一个东西,而不是随随便便的在临摹别人的东西。我今天还带来了两幅螃蟹,这一幅是三笔的,继承了齐白石先生画螃蟹盖的方法。那么到了后期,近两三年我就转为画六笔的螃蟹盖,柔笔中锋,也就是这一张,更能体现出螃蟹盖的亮,到了这一阶段就是我自己探索的结果了,之前是继承,也许过两年还会变,这是非常正常的。对于画家来说是不断的探索,这个认识的过程锤炼了他的笔墨,是由繁到简的过程。我认为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画一定要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这个过程是画家走向成熟的过程。
邢立宏作品《平池碧玉秋波莹》
邢立宏作品《袖手旁观》
邢立宏作品《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