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著名画家邢立宏做客天津美术网
嘉宾:邢立宏,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中国漫画》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装帧艺委会副主任。
简介:1955年出生于天津武清,197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师从孙其峰、溥佐、霍春阳等名家,善写意花鸟,精山水,长于隶书。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级展览,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个人画展,多幅作品为海内外藏家、档案馆及企事业单位收藏。有《邢立宏画集》、《百虎谱》、《百鹰谱》等多种出版物问世。书画作品及艺术理论收入多种典籍,并在多家媒体发表。其艺术成就为许多媒体介绍,并有《厚积博发尽芬芳》专题片在天津电视台播放。2008年10月“邢立宏花鸟画展”在济南美术馆举行。
[天津美术网]:您的画中有很多的题诗,您也说到了画的诗意,您在这方面是不是也有一定基础?
[邢立宏]:我上中学的时候是赶上了文革,没有条件学习这些,这是我个人的缺项其实也是我们这代人的缺项。诗我会看,去理解它,变成画面,多数是这样子的。我希望将来年轻的画家要从小就学诗、学习古典文学一定要把这些真正传统的基础奠定好。
[天津美术网]:曾经有的画家提到“画花鸟能免俗就已经是很难得的了”正像您刚才说的,画花鸟的画家与受众都是相当广泛的,您认同这样的观点吗?
[邢立宏]:应该是这样的。画花鸟的入门是比较简单的,有很多人六十岁以后才开始画,直接去临摹一些成品的画,画完之后很热闹挺好看的,如果欣赏水平一般的人可能觉得还不错,但是真正画到一定程度就能感觉到这里面深的东西就很多了。不论是什么作品,我们都要有一个定位,属于哪类画家的作品,画过多长时间,有没有功底,作为我们这样的长时间做美术编辑的人,特别是编中国画的书编多了的人,你拿来一件作品,我们就应该能区别开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画家,他的画应该定在什么水平,有没有发展,或者他的学习方法对不对应该是都可以看出来的。现在来看画画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理解花鸟画深度的人并不是特别多,我开始学花鸟画的时候也不知道它的深浅,但是越学越感觉到自己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可能一生也达不到自己要求的那样的境界。
[天津美术网]:那这种境界和理想是什么样的?
[邢立宏]:就是说精神上的东西完全的反映到纸面上,这就涉及到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问题,中国比较高的审美标准认为形而上的是好的。所谓形而上是指不受形的限制而内在却含有形的东西这样才是高的东西。这样的作品笔墨含量比较多,有可能是少数人才能欣赏和理解的东西。要达到这样的程度作为画家可能要克服很多困难,比如说对于形的要求应该变成精神层面的东西出现了,而不是故意把什么形画成什么样子。比如我画一只鸟,早头脑中必然有这只鸟的样子、形状,那么这个形状往往影响了我们表达自己精神上的东西。过多的注意形会使我们忽略笔墨的节奏,进而不能达到我们要的那种感觉。我要求自己的作品能越来越接近自己精神上要表达的东西,这才是我理想的境界,毫无拘束的反映自己的内心,这种境界是建立在很多年对中国画和中国文化理解之上的。
邢立宏作品《杜甫诗意》
邢立宏作品《红梅》
邢立宏作品《拟白石笔意画蟹》
邢立宏作品
[天津美术网]:刚刚谈了很多古画也谈到了当代审美,那么您认为当代人的审美发生了哪些变化?
[邢立宏]:首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和断代影响了大家对中国画的欣赏水平,因为很多人对中国画的审美标准并不清楚,他和西洋画有区别。西洋画靠科学,比如颜色、光线、造型的处理,但是中国画靠的是中国哲学思想支撑的,这就造成了审美上的区别。比如我们说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些道在中国画的画面上处处皆是特别是传统画面。但是很多的画家现在不是扎扎实实学的这些东西,而是去刻画一些非常细致的照片上的东西,其实这样就已经和中国画相背道了。这样做的画家掌握的是自然界的东西,而并非自然界规律性的东西。我们的规律包括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包括道家标志性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下指导的中国画、中国文学和诗词也都体现了从有法到无法的过程,比如我们看到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的发展,就是从严格的定式、规范慢慢发展到无法。研究中国画的人也应该研究这些东西,在这里面慢慢发现中国画的审美应该建立在什么上面。
[天津美术网]:我们的审美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是不可否认的,基于这种变化,我们再看古人的画,还能看懂多少?
[邢立宏]: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崛起的开始,文化的崛起必然会建立起更为牢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一旦树立我们对传统就会慢慢重视起来,那么将会有更多好的东西被大家看到,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会逐渐提高欣赏水平,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样的话能够欣赏中国画的人也会慢慢多起来。
邢立宏作品《秋趣》
邢立宏作品《鹊声穿树喜新晴》
邢立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