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展览开幕嘉宾合影
天津美术网讯 2016年5月7日下午3点, "感知新异一张卫作品展"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今日美术馆主办,展出张卫近年创作的作品 62 幅。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李保宗,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尚辉,著名美术批评家、本次展览策展人杨维民,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刘茜,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原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段若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戴顺智教授找钢网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郎永淳,南通大学副校长樊小东教授,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中国油画院常务副院长石磊,天津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北方美术»主编邵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顾平,著名美术批评家郝青松,南京艺术学院商勇等嘉宾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感知新异,即用视觉感知图像,并产生新异的视觉体验。张卫通过对那些看似熟悉的场景与行为进行某种置换,来制造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让人们在那些看似日常的场景与行为里获得一种新奇而异样的视觉体验。这种新异的视觉体验经常是夹杂着某种意识形态或文化历史意涵的隐喻性。在某种意义上,制造富有意味的新异视觉体验,也便成为当代艺术家最重要的一种艺术创造和价值突破。
媒体见面会上学术主持尚辉发言
媒体发布会
在策展人杨维民看来,张卫自己的成长过程是他不断地寻找自身艺术发展规律的过程。他不断地在求新、求变,但他自己一直有一条很清晰的脉络,就是对传统、对西方艺术这两个方面很好地吸收和转换。水墨对于常态化视觉经验的破坏,显然成为张卫介入现实、制造新异感知的途径与方法。
学术主持尚辉则认为,张卫作品的那种“新异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像中国古典诗词中用典这样对于一些经典符号的转借与再生。他在转借挪用那些图像符号的同时,也因水墨的介入与破坏所形成的新异感知而获得了东方文化神韵的再造与神秘寓意的楔入。在此,水墨意蕴,笔法骨力,色墨渗化,这些传统笔墨语言成为他的画作在当代语境中植入中国文化历史气息的重要修辞方式。因而,这些水墨的介入与破坏也便具备了一层文化的深蕴。这种追求一种老旧的、破损的、奇幻的、神秘的新异感,是他在当代时尚与浮华的城市文化表层中坚守的一种矜持而虚幻的审美态度,也是他的水墨图像一直在建构与破坏中形成的某种富有触摸感的一种文化感知。
张卫作品 《天籁之1》 198×98cm纸本水墨2010
作品细节
学术主持尚辉先生接受媒体采访
近年来,“水墨艺术如何在当代语境中呈现”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议题,水墨的当代性,传统与当代的对接都成为艺术家关注与思考的问题。张卫的作品并不以优美甜俗的风格取悦观者,也不以出格抢眼的动机博人眼球,更没有处心积虑的迎合或挑战国际话语,他的作品扎根于艺术家生长与创作的环境,在墨分五色的传统基础上又融入民间元素,根植传统而又与当代共生,具有较强的延展性。
商勇作为艺术家张卫多年的朋友说到:“杨卫的作品十分真实。他在南通创作,漫长的雨季似乎塑造了艺术家笔下斑驳的视觉感,观众可以看到威武的门神在雨中漫变,白纸上氤氲出潮湿的痕迹。”此外,杨卫还大胆将民俗画的元素和色彩运用到传统水墨之中,在其他系列中营造出金属质感等不同的视觉效果。
展览现场
艺术家张卫接受媒体采访
正如张卫自己所言,他的创作一方面是借用日常场景、庸常行为来涂写生活之图像碎片,另一方面则是以无序的、肆意的水墨渗化来破坏那些常态化的视觉经验。水墨在此并不局限于一种语言,而是具有一种审美的寓意。而谈及展览作品的创作以及布展的经历,杨卫表示,自己一直在“过程”中,“这种过程感是我最享受的!”
展览现场
张卫水墨作品
张卫的作品神秘却又并不遥远,它们似乎远远大于人们从视网膜上所能映现的,这或许正是张卫水墨作品的魅惑所在。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5月18日。
驻足作品前的观众
张卫作品
功夫Ⅱ之2 148×78cm纸本水墨 2011
张卫作品 歆之6 68×68cm纸本水墨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