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贾善国作品《天路》 宣纸水墨 980x280cm 2008
天津美术网讯 2016年5月10日,“节——贾善国艺术展”在798太和艺术空间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创作的水墨及陶瓷作品近40件,集中体现了艺术家对于材料的大胆尝试,以及对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天地观的追溯和思考。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艺术工作室主任张元,北大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彭锋,著名策展人、批评家贾廷峰,美术理论家钟跃英先生,以及诸多艺术家友人共同参加了开幕式及随后的研讨会。
展览开幕现场嘉宾合影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艺术工作室主任张元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艺术工作室主任张元从贾善国的老师的角度对艺术家本次展览及创作给予了肯定。在他看来,贾善国的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相关联,又不是传统水墨的单纯表现形式。这种创新介于综合材料与水墨之间,对于材料的反复尝试及探索,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而艺术家显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表现方式。“当下是一个多元化的年代,无论从艺术家角度来讲,还是从观众的审美趣味来讲,这种多元化都带来了更多‘质’的变化,这就要求艺术家开放、创新,从而产生新的可能性。”
北大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彭锋致辞
著名策展人、批评家贾廷峰致辞
贾善国的作品既有着水墨的氤氲与层次,又将汉字融入其中,同时,古代星宿的图示也出现在其作品之中,多重元素共同交织,从视觉、符号标识、文字记载多维度上共同探讨关于“节气”的古今判断,从而定义出艺术家眼中的时空概念。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教授就以《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为切入点,从深度上剖析了贾善国作品的文化内涵。“本次展览是艺术家对时间的一次探索。在他看来,理解时间的关键,在于对节奏的把握。中国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既是一种物理现象的节奏,又是一种心理现象的记录,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记载。艺术家用星象来表现它的物理意义,用墨色表现它的心理意义,并用文字来表示它的文化内涵。”可以说,这种创作性的手法,已然将本来相互独立的三个层面的时空含义融合起来,从而描绘出节气的肖像,解答了关于时间的谜团。
展览现场
研讨会上嘉宾共同探讨贾善国的作品
研讨会现场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贾庭锋先生在谈及展览选择时强调,中国拥有着一千多年的水墨历史,然而,究竟什么样的水墨能既和传统有关,又与当下照应,同时还能同当代人们的心灵产生交流与对话呢?他一直在寻求这样的艺术作品和实践。“我们不能一味仿古重复前人,又不能拿西方的下脚料来改造中国的当代艺术,这就需要艺术家具有勇敢的创新精神,将传统精髓与当代人文关怀相融合,发挥原创的价值。”
可以说,贾善国的创新,不仅是视觉形式上的探索和创新,更是材料上的创新。“材料本身承载着文化语言,材料的尝试和运用也更好的呈现出视觉上的变化,”艺术家本人在接受艺术中国采访时谈到,“以《二十四节气》系列为例,我用的宣纸都是特殊改进定制而成的宣纸,这样的宣纸能在墨分五色的基础上呈现出立体的层次感,从而营造出氤氲的气氛——这种水与墨的交融与渗化,流淌所形成的视觉感本身就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相生,道法自然的内涵。同时,关于节气的文字都用朱砂书写——自秦汉以来,朱砂就被用来炼丹制药,在民间也有辟邪之说,所以朱砂这种材料本身就承载着一种文化内涵,对材料的选取就是我对作品、对文化的综合判断。”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古人有“闲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夏日观荷听雨,冬日踏雪寻梅”的情怀,而当代人们步履匆匆,似乎再无法回归从前那种天人合一,天地人文相互关照的时空情境。而贾善国恰恰希望通过他的作品抚慰当下人们的心灵,追溯人文与自然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我们的阴历和西方的阳历恰恰是两种哲思的体现。中国自古强调人与自然、天地的关系,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亦或是‘人在做,天在看',在一个没有唯一宗教信仰的国家,我们的祖辈更相信‘天',而现如今,我们的发展抛却了天地,遗忘了头上有‘天’的法则,因而,我的《二十四节气》系列也希望唤醒人们的回归——回归一种天地朴素的价值判断,回归对自然的尊重和敬仰,回归对古法的追溯和人文判断。”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30日。
观众驻足《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前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 宣纸水墨 126x83cm 2016
《二十四节气之小满》 宣纸水墨 126x83cm 2016
昊天垂象 宣纸水墨 245x360cm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