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6年6月5日,“山深处——孟繁玮画展”开幕式暨研讨会在北京三恒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陆军(子仁)先生任学术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燕女士任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美术观察》主编李一先生,《美术观察》副主编赵权利先生,《东方艺术·国画》主编杨建国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出版社副社长杨斌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天雪女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谷泉先生,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洋先生,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邓锋先生,策展人、批评家孙欣女士,雅昌艺术网执行总编谢慕女士,《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主编严长元女士,新浪网收藏频道编辑梁皓先生等来自艺术界、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众多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策展人刘燕女士向各位到场嘉宾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对三恒美术馆对本次展览的支持表示感谢。策展人与艺术家在多次深入沟通中,希望能够呈现出孟繁玮“在路上”的朴素的创作状态,以及她能够不断以研读的态度进入山水画学术研究和创作状态。展览“山深处”不是针对艺术家画面的形容词,而是针对山水画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阶段性,更重要的是艺术家能够自觉地对艺术保持持久的追问和思考态度。牛克诚先生认为这是一场极为精致的展览,而孟繁玮用修行式的学习和临习是这批作品出发的基点,能够引发我们对传承的思考。李一先生作为孟繁玮多年的领导和师长在孟繁玮的成长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帮助。他认为孟繁玮是一个非常扎实,善于深入观察思考的人,尤其是在研究龚贤的积墨问题上深刻而到位,本次展览就是孟繁玮多年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一次呈现。杨建国先生从这次的展览作品中看到了一个画功扎实、心态静谧的女艺术家,并感受到了艺术家对传统语言的研究所做出的努力。华天雪女士与孟繁玮同为郎绍君先生的学生,她说美术史上的女性山水艺术家非常少见,因此非常感动于孟繁玮在临习山水画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所养成的如苦行僧般坚定的性格。于洋先生认为郎绍君先生严谨的治学观念渗透到了孟繁玮的画作中。而她在水墨实践中不同路向的探索,都可以归结为对传统笔墨的现代演进这一核心问题的追问。随后,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陆军先生也对展览和艺术家孟繁玮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最后,艺术家孟繁玮女士对大家的到来支持表示感谢。
开幕式之后,刘燕、赵权利、杨斌、谷泉、王红媛、于洋、邓锋、张鹏、徐红梅、谢慕、严长元、梁皓参加了展览座谈会,并与孟繁玮进行了互动与分享,借助孟繁玮的艺术创作以及其表现在绘画中的传统性与精神性,对传统问题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的讨论。在关于传统与传统语言的继承与使用问题上,于洋认为在今天的语境下,看待传统的现代演进是一个很沉重但不可避免的问题。他强调读画是进入传统之门最直接的方式,读得多了、读得细了、看得近了,对笔墨、对传统、对图式的认知就会不同。繁玮的作品是读画的产物,是研究者在读画的过程中心性的副产品。邓锋认为繁玮沉浸在传统的、古意的氛围中,这其中有自觉的策略,也可能是作为自我心性调整的方式。画与个人的语言方式、自我的诉说、人生经历有更多的关联,每个人对语言雕琢的趣味所在正是中国画吸引人的地方。杨斌用“融、幻、静”三字概括了孟繁玮的作品,他认为繁玮此刻并不是身在山深处,而是坚定地忘山深处探索。赵权利谈到孟繁玮对龚贤的研究、对傅心畬的喜爱,但在这批作品中虽然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对古典艺术的情怀,但经典大家对其产生的个人影响已经逐渐淡化,经典的、传统的图式与语言已经转化到自己的样式中了。谷泉将孟繁玮定义为晚熟型的艺术家,在探索传统语言的道路上默默前行。他认为传统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是精神内核,而不是形式符号。只有不拘泥于形式问题,才能与过去与未来形成串联的因果关系。张鹏在孟繁玮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位研究型的艺术家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他认为传统与创新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以古为新,个人的气质会自然而然的体现出来。随后,梁皓、谢慕、严长元、王红媛、徐红梅从媒体人的角度,对传统语言在当下复杂的艺术氛围与热点问题中的价值所在进行了讨论,并对本次展览中孟繁玮所呈现出的新面貌给予肯定。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