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丁杰
记者 夏超
记者手记:
狼山,玲珑娇小,秀丽多姿,千百年来,为多少文人墨客所赞颂。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游狼山后,发出“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的感叹。如诗如画的风景,深厚的人文底蕴,加之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为南通的文化艺术繁荣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涌现出了一批活跃于当今文艺界的书画名家,形成了中国美术“南通现象”,丁杰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作为南通市公益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近日,由南通市政府筹建的丁杰美术馆正式开馆。虽然是在推动家乡文化发展,但在开馆仪式上,丁杰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却是“感谢”,“感谢家乡给我提供了一个回报社会,向家乡人民汇报,为家乡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微薄之力的机会。”谦虚,有着一颗赤子之心,是丁杰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丁杰美术馆坐落于狼山民俗文化博览园内,为公益性的美术馆,是一个集创作、展示、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广大民众共享的艺术空间。山水相依,虽然开馆当天细雨朦胧,却仍然吸引了大量的南通市民前来参观。美术馆内,展出了丁杰的代表性作品《大地旋律之三》、《哈尼梯田》系列、《觅》、《石魂》等,在这些画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开阔的境界和深远的寓意,厚重雄浑中蕴藏着清新灵动。作为一个心系家乡的游子,丁杰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奉献给了家乡的公益文化事业,丁杰美术馆也将永久免费开放。在丁杰的个人照片集锦中,全部都是他在不同时期到全国各地写生时的剪影。在墙上巨幅画作之下,两个展柜里,满满都是丁杰参加各种活动和展览的工作证。在如此忙碌的工作之中,还能静心于创作,丁杰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令人敬佩。
展厅中,一卷几十万字的蝇头小楷《水浒传》,引起了众人围观和感叹。据介绍,这是丁杰在工作之余利用晚上时间,为了静心,为了加强自己的笔头功夫而书写的。丁杰一直称自己为“业余画家”,因为他不是画院的专职画家,不是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师,繁忙的工作一直伴随着他。相比于大多数画家的成长之路,丁杰凭借执着和努力,画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不凡”之路。45分钟的采访时间不算长,却不乏精彩,这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丁杰的艺术人生。
丁杰作品
感念家乡 艺圆故里
丁杰出生于文化底蕴深厚的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当地艺术氛围浓郁,教画画的老师很多,小时候便在当地的文化馆里习画。12岁的时候,丁杰和父母一起下放到了农村。在农村的那段时间,对丁杰的影响很大,他一边学习,一边画速写。直到今日,写生已经成为了丁杰艺术创作的源动力。也是从那时候起,他决定了要靠自己手中的画笔走出一条艺术道路。
“南通出了很多的名家,袁运甫、袁运生、范曾等,都是我年轻时就听说的,他们当时在全国已经非常有影响了。我的家乡是鱼米之乡,大家的生活相对富裕,所以更多地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当时南通的画展和美术培训就非常多了,这就给我们这些年轻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回忆起少时在南通的岁月,丁杰十分感慨。
数十年后,当初受家乡文化氛围感染而决定踏上艺术之路的少年,已经成长为享誉画坛的名家。虽然离开家乡已经20年了,但是不变的是一颗赤子之心。这次当南通市政府提出希望筹建一批名家公益艺术馆,推动当地文化建设时,丁杰给予了家乡最大的支持,不仅决定在美术馆内长期陈列近年来创作的精品力作,向家乡人民汇报,而且邀请了诸多圈内好友来到南通,切磋、交流艺术,为宣传家乡,推动家乡文化事业建设作贡献。“一个人一定要有感恩的心,家乡养育了你,你不能忘记这块热土。家乡是根,作为一个艺术家,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家乡的美术发展添砖加瓦。如果家乡不给我这个平台,我也没机会拿出这么多作品,长期陈列在家乡,供家乡人民欣赏。这是一个公益事业,美术馆永久免费开放,成为家乡人民陶冶性情的平台。”
丁杰作品
执着追寻 笔梦成真
与大多数画家相比,丁杰的艺术追寻之路更加的坎坷和不易,直到现在,他还谦虚地称自己为“业余画家。”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他考上了海门师范美术班。中专毕业以后,丁杰回到家乡南通市如东县青少年宫当老师,那时在家乡的生活非常舒适和安逸。但是他内心一直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希望能够有机会继续学习,提升自己的绘画功底。1987年,他又参加成人高考,考进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这是丁杰第一次在院校中系统地学习绘画。南京师范大学的学习为丁杰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毕业以后,他又回到了如东,在青少年宫当主任,白天忙工作,晚上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丁杰美术馆内展出的数十万字蝇头小楷《水浒传》便是那时所写。
1995年,是丁杰的艺术之路里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再次离开了家乡如东,来到了中央美院进修。“中央美院在北,南京师范大学在南,但是这两个学校的美术教学都是徐悲鸿的体系,一脉相承,南方更加秀润,北方更加雄浑。所以我的画风是南北结合,古今结合,这也是我对艺术的追求。”丁杰说。在中央美院进修学习,对丁杰的影响非常大,无论是思想还是技法都得到了升华。
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丁杰的艺术眼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听了很多讲座,看了很多展览。“那段时间是我生活上比较艰难的时候,住地下室,吃方便面。地下室没有窗,有时候一画起来就是一整晚,因此也出了很多作品。我们那会去央美学习和一般大学生的心态还不一样,我们已经工作过了,知道这样的学习机会对我们来说更加来之不易,而且那时候已经有了家庭,所以我非常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画展非常多,只要有机会,再远的场馆我都会跑过去看。”从南通到了北京,心胸和眼界越来越广阔。丁杰在画风上也有了改变,南方的秀润的影子还有,但在画面更多地开始追求北方的雄浑。
结束了中央美院的学习后,丁杰个展亮相中国美术馆。回忆起这次展览,他显得十分激动。“想想那会,真是初生茅庐不怕虎啊。我当时是全国青联委员,展览是全国青联等单位给我主办的,倪萍主持,还有很多画坛前辈来看我的展览,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励。当时办展览的目的就是为了听取大家的意见,来不断提升自己,鼓励自己。”
此后,丁杰开始留在北京工作。1997年,他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之一,赴古巴出席第十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荣获了“杰出艺术家奖”。之后,丁杰从中国地质博物馆调到了中国美协,开始真正进入到了美术这个圈子里。丁杰的艺术道路是艰辛的,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
中国美协的宗旨之一是为美术家服务,虽然进到了圈子里,丁杰还是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来画画,白天要坐班。从丁杰美术馆里放着的各种工作证,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他平时工作的忙碌程度;看了美术馆里的画作,我们就可以知道丁杰一直在利用业余时间对中国画的创作进行执着探索。“我经常需要换台,在单位把工作做好,回到家换台把画画好。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要带团下去写生,每次待组织、接待等工作完成了以后,我就自己抓紧一切时间画画。就像吃饭一样,平时没得吃,现在有得吃就要抓紧一切机会。在美协工作,你自己的专业水平不高,不去努力,你去服务艺术家就没有共同的语言。”
“20年前,我到北京以后,把自己的斋名定为了梦笔斋,能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全靠手中的这支画笔。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勤奋,最后不管结果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你努力了,也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至于到最后怎么样,那是另外一回事,不要只盯着结果。我觉得一个画家有没有天赋并不是你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在生活中,我的妻子非常支持我,让我能全身心投入到绘画中。我们俩非常和睦,一个人的成功,都有另外一半的功劳。”
丁杰作品
感受生活 不断创新
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传统的底蕴,那肯定就无法去创新,但创新不等于抛弃传统。优秀的画家一定具备深厚的传统修养,就像我们信服王羲之的草书,仍需了解他的行楷一样。创新是传统的升华,绝不是取巧者的捷径。
因为工作的原因,丁杰没有充裕的时间去临摹古画,但是他会去不断读画。“人不一定要一味临摹,这只是一个手段,如果你用心去读画,也可以有自己的收获。临摹是基本功,没有这个基本功,你就没法去创新。所以,我临画和读画相结合。创作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最根本的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样,你的艺术创作才有生命力,有时代气息,劳动人民看了才亲切。我觉得自己画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去写生,我不拍照片,不画照片,就是现场作画。我在现场是半创作,一边写生一边创作,我不是画死景,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将现场的景致结合到画中。”丁杰很多参加展览的作品都是现场写生创作的。一个画家要真正创作出优秀作品,就必须坚持写生。写生之后,还要结合画家自己对于传统的理解,把它变为较完整的艺术作品。创作出来的作品要有震撼力,有教育意义,有一种精神的提升,让观众能感受到这幅作品的意义,或者说是想要表达的内在精神,这是作品的价值所在。
人要有家国情怀,画家也不例外,只有到生活中去感悟去提炼,才能画出有温度、有筋骨、有精神的作品。丁杰近期画得最多的是梯田,他觉得这是一个能让人看了后感到震撼、产生共鸣的题材。“我觉得自己的画风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断创新,如果一个人有所谓的鲜明画风,并拘泥于此,那就框死了。当代的人要有当代精神,如果一直按照着古人古画的味道,照搬照抄,那你永远不可能创新。笔墨当随时代,画出来的作品既要有传统的韵味,但是形式感和整体感又要给人感觉是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这才是创新。”
时间有限,艺术无止,有很多东西值得去用一辈子探索。虽然已在艺术道路上耕耘了几十年,但丁杰认为自己的艺术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我今后如有时间一定去深入生活,不是蜻蜓点水,要长时间驻扎,去感受生活。我近期画了很多梯田题材的作品,就是我去云南哈尼梯田写生创作的。第一眼看到梯田就让我震撼了,这是一个能传递正能量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