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1981年1月,“蒋兆和画展”在深圳美术馆举办,展出包括《流民图》在内的百件作品。
1982年,李苦禅先生在深圳美术馆创作《山岳钟英》。
天津美术网讯 1976年,作为深圳美术馆前身的深圳展览馆正式成立,成为当时国内少有的县城美术馆之一。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深圳美术馆担负起中国艺术对外交流的责任,成为港澳台、东南亚,乃至整个世界,了解中国艺术的窗口。今年是深圳美术馆建馆40周年,经过40年的发展,这个当年比深圳经济特区还早成立的县级城市美术馆,已经随着深圳特区的发展壮大成为一座现代化美术馆,规划中的新馆即将破土动工。本报即日起推出“登高望远——纪念深圳美术馆建馆40周年”系列报道,全面回顾深圳美术馆40年发展之路,这既是一个现代化美术馆风雨兼程的成长史,更折射出一座新兴城市筚路蓝缕的创业史。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的一幅书法作品“登高望远”近日被郑重地收入深圳美术馆画库,这是今年百岁的饶先生为即将到来的“登高望远——纪念深圳美术馆建馆40周年百位中国画名家特展”题写的主题。作为纪念深圳美术馆建馆40周年主题展览,汇集百位国内中国画名家的大展将于年底拉开帷幕。
饶宗颐、鲁慕迅、聂干因、于志学、李宝林、张广、杨力舟、王迎春、王子武、李世南、姜宝林、林墉、卢禹舜、田黎明、宋玉麟、周京新……众多当代中国画一线名家的作品汇聚一堂,可以说这是一次深圳前所未有的艺坛盛事。其中一些画家已退隐多年,很少再参与艺术活动,能把这么多名家集合在一起,深圳美术馆在策展之初,也是始料未及的。全程参与了展览策划的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感概:“这都是源于美术馆40年来的历届馆领导以及工作人员和老画家们建立的深厚情谊,源于艺术家们对深圳特区的特殊情感。”
林墉1991年作品《翠翳》。
李苦禅作品《山岳钟英》。
百位名家名作聚首深圳
今年12月,是深圳美术馆40岁华诞。对于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来说,40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建立于特区成立之前的美术馆,见证了深圳特区从无到有、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大都市的传奇历程,更为特区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一段独特的艺术景观。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美术馆在年初就由馆领导挂帅,成立了专门的策展小组,开始策划举办一场有意义的纪念活动。“过去我们举办过收藏展,举办过老画家的回顾展,这一次我们想选择一种新的方式,来完成对这40年历程的回顾。”张燕方介绍,几经讨论,考虑到美术馆40年来举办过很多重量级中国画艺术家展览,策展小组决定对这些画家一一回访,把他们邀请到一起,集中地举行一次中国画大展。
邀请名单第一次列出来,面对名单上的90多个人名,大家的心里都没底,这些画家大多是当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过个展的画家,大多数还有作品留在美术馆收藏,当年举办展览的时候,很多还只是中青年画家,而如今已经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其中很多画家已届耄耋之年,很少再出席活动。为此,策展小组亲赴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地邀请艺术家,为了用最大的诚意打动这些艺术家,工作人员精心准备了邀请函,不仅在邀请函上注明这位艺术家当年在深圳美术馆参加的活动,还把美术馆收藏的该艺术家作品打印出来,附在邀请函上。这一下,勾起了不少艺术家对当年的回忆。
1985年,赖少其先生在深圳美术馆作画。(图片均由深圳美术馆提供)
李燕1980年作品《猴乐图》。
慨然赴约源自40年深情厚谊
作为蒋兆和先生的弟子,老艺术家张广是最早和深圳美术馆建立联系的画家之一。1981年,通过张广的联系策划,深圳美术馆举办了蒋兆和先生画展,并把名作《流民图》拿到深圳展出。张广至今还记得,当时《流民图》已经破损,是深圳美术馆出资,把画拿到荣宝斋重新装裱。这件事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广州美院国画系主任、囯画家陈振国在接待策展小组的时候,也回忆到这件事,“当时展出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蒋先生的《流民图》,那是1949年以后,《流民图》在内地第一次公开展览。我们以前也都是在印刷品里面见,就那次看到原作,我们非常激动。”他还说起一件连美术馆工作人员都没听说过的尘封往事。《流民图》在深圳美术馆展出时,陈振国的老师杨之光让广州美院的老师带着他和另二位学生到展厅临摹《流民图》,由于白天要开放,只能在闭馆后的晚上将宣纸铺在地上进行一比一的临摹,住在美术馆的宿舍里,经过十多天才完成,现在这幅临摹的作品还在广州美院作为教学使用。回想起来,当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完成这幅巨幅名作,陈振国感到非常自豪,当然也感谢深圳美术馆的大力支持。
除了为蒋兆和先生操办画展,张广1986年也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了自己的个展,同时留下了十几幅作品给深圳美术馆收藏。今天再看到这些作品,他感慨地说:“这些作品原来在你们这里,我那时候的风格还不够成熟,现在要再画一张好的,给你们收藏。”
李苦禅先生之子李燕也是深圳美术馆的老朋友。早在特区成立之前的1979年,李苦禅、李燕父子就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了联合画展,1985年他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了自己的个展。在1981年,李燕陪同父亲从香港回来,在深圳美术馆完成了一张六尺整张的大画。李燕回忆说,父亲晚年已经很少画那么大的画,那是他生前最后一幅大画。回京之后不久,李苦禅先生就去世了。这幅画现在还完好地保存在深圳美术馆。看到美术馆收藏的这些作品,李燕激动地说:“没想到这些画你们还保存得这么好,当时捐出去的画,后来很多都流入了市场。”听说深圳美术馆此次活动,李燕现场取出一幅六尺整张的最得意之作参加展览,还欣然提笔写下“勇于开拓”四字,并在这四个字旁边写下长篇题跋,记述了父子二人与深圳美术馆的不解之缘。
岭南画派领军人物林墉、版画家广军,在接到美术馆的邀请时,都回忆起在深圳美术馆举办活动的情景。林墉谈到1985年自己参与策划的“深圳美术节”,邀请了吴冠中、关山月、周思聪、刘勃舒、石虎、贾又福、方增先、舒传曦、刘国辉、王子武、李世南等32位今天享誉中国画界的前辈同台交流,探索中国画的发展,在美术界至今算是较为有影响的活动。广军则忆起1994年由深圳美术馆承办的第12届全国美展版画展,当时只有十几个人的小馆,办这样大的展览,从收件、布展到后来的评审、收藏,有条不紊,其专业性至今令广军印象深刻。正是这样点点滴滴的积累,深圳美术馆40年来与艺术家们建立了深厚情谊,使得此次展览能够包含了大部分当今中国画画坛上的一线名家。
完善收藏为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策展小组完全没有想到,画展的筹备这样顺利,接到邀请的艺术家,大多慨然赴会,其中一些更是提出专门为此次展览创作作品。更让大家感动的是,很多艺术家不在乎稿酬多少支持美术馆的收藏计划。张燕方介绍,这次活动除了展览之外,也是一次大型收藏活动。参展画家当年在美术馆举办展览时,很多还是中青年画家,当时留下的作品,与艺术成熟之后的风格差异较大。美术馆计划在展览结束之后,对参展作品进行收藏,进一步完善深圳美术馆的收藏体系,同时也为现当代中国画研究奠定基础。山水画家李宝林听说这一计划,当即决定切合此次展览主题“登高望远”专门创作一幅六尺整张的大画。
为了全面展示深圳美术馆40年历史,在筹备画展的同时,策展小组还走访各大艺术机构,采访重量级艺术家、评论家等,制作了专题片,届时将于展览同期面世。中国美术馆前后三任馆长冯远、范迪安、吴为山,中国美协两任主席靳尚宜、刘大为,国家画院两任院长龙瑞、杨晓阳,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以及批评家邵大箴、尚辉等人,都在片中接受了采访,对深圳美术馆给予极高评价,并表达了对深圳美术馆新馆的期待。无疑,这场年底即将上演的艺术盛筵,也将成为载入深圳艺术史册的盛事。(记者 梁瑛 张芷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