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青藏高原雄踞世界之巅,美丽的雪域令艺术家魂牵梦萦。20世纪50年代始,藏族题材的中国人物画作品频频问世,并成为绘画史上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藏族题材的中国人物画大致分为“50-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两个时期。前者着重于歌颂新西藏的新面貌,表达画家朴素的阶级和民族情感;后者则多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追问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和意义。
叶浅予 《藏舞人物》
作为徐悲鸿学派的重要人物,画家叶浅予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画。50年代末期,他以舞蹈人物为题材,将速写与水墨融为一体,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人物画作品。在《藏舞人物》中,藏女的舞姿有动势和节奏感,墨色的浓淡变化则交代了袍身与长袖的质感区别。虽然看上去色彩单纯,笔墨简练,却是舞韵悠长。
叶浅予《藏舞人物》69.5×46厘米 纸本设色 1962年
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之二开光大典》
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全卷高1.88米、长121.5米,描绘了两百多位神态各异的藏族人民形象。全画分为圣山之灵、开光大典、朝圣、哈达、玛尼堆、劳作、歇息、葬戏、赛马、天路,共十部分。此次“现实的光芒”展出的《开光大典》七易其稿,画家有意强化了中国画线条的力量,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态美。长卷的创作历时十余年,直至画家李伯安去世时尚未彻底完成。这一史诗般的巨作也将90年代的写实水墨人物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李伯安《走出巴颜喀拉之二开光大典》200×1900厘米 1991-1995年
王明明《高原摇篮》
王明明的《高原摇篮》可以说是新时期以来藏族题材人物画的优秀之作。画家并没有简单地再现藏族同胞的生活场景,而是以饱含哲思的笔墨表现这片净土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的感悟和精神的震撼。虽然采用的是“徐蒋体系”(徐悲鸿、蒋兆和)的写实手法,但王明明更追求写意性的表现,使得作品笼罩在一种诗意而神秘的美感之中。
王明明《高原摇篮》144×365厘米 2000年
刘大为《雪线》
在刘大为的《雪线》中,除了写实性的形体塑造之外,笔墨的细腻变化同样表露无遗。墨色的浓淡关系所构造的空间感,大笔挥写出的云团,都使整个场景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动势。在青藏高原,很多雪山都被藏民尊为神山,象征着灵魂的洁净、无所不能的伟力。藏族男人和牦牛队就是这神山的守护者,也为神山所庇护。
刘大为《雪线》220×240厘米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