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画家 张万夫
万夫兄以编辑美术图书闻名,一生为他人做嫁衣。今天要自做嫁衣,编自己的画册,值得祝贺。在红色激情的年代,我们是同窗:曾一起学素描、水彩、中国画、文学、美术史,一起亲历1957年“反右”、1958年“大跃进”、1959年“反右倾”、1960年“饿肚子”,以及其间的下乡下厂、劳动写生。各自就业后,始终保持着联系。
在“普及第一”“年、连、宣”为出版大宗的年代,万夫兄编辑连环画达七十余种;进入新时期,他担任画册编辑室主任,业务由普及转向提高,他编著了《汉画选》,合作编著了《中国篆刻大辞典》,参与了《迎春花》(今《国画家》)、《画廊》(今《中国油画》)两刊物的创办。在现代主义美术成为潮流的20世纪80年代,他坚持把出版重点移向传统中国艺术,主持策划了“中国历代绘画名家”、“中国历代画派”等二十余套大型画册,他本人担任责编的《元四家》、《明四家》、《扬州画派书画全集》获得了国家优秀图书奖。著名学者徐邦达、启功称赞说:编这批图书,为学术界“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
雪拥太行 张万夫作品
在信息不够开放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要编辑出版古代画家画派的系列作品,有相当的难度。首先,必须和博物馆搞好关系,有能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能组织业内专家写研究文章,处理好经费使用、图片拍摄、图文编辑以及印制校色等各个环节之事。他事业心强,擅交友,点子多,讲诚信,得到了社内同仁、社外合作部门的广泛信任,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不仅为天津人民美书出版社赢得了荣誉和创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美术出版的潮流。1996年,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授予他“国家首届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
好编辑兼能作画,万夫学版画出身,先后创作了木刻《老行家》(1961)、《万山红遍》(1963)、《有朋自远方来》(1964)、《延安新春》(1972)、《心血》(1972)、《悲愤问苍天》(1976)、《坝上骆驼店》(1982)等。这些作品,有人物群像,也有人物与景物相交融的场面。题材则涵盖了工业、农业、政治事件、风俗场面,显示出画家对社会人生的敏感和关注。
雪海千门万户中 张万夫作品
20世纪70年代,万夫还参与了以“年、连、宣”为重点的通俗美术创作,连环画有古代题材的《雄枪退周兵》、抗日战争题材的《智斗》、解放战争题材的《桐柏英雄》、“文化大革命”题材的《老二黑离婚》等,年画有《送金匾》、《夸闺女》,还有用水粉、铅笔、钢笔画的写生和科教图谱作品。通俗美术创作是新中国美术的一大景观,记录着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社会关系和体制化的审美选择,属于现代美术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近20年来,在接触大量传统中国画的同时,万夫的创作热情由木刻转向中国画。他的山水风景,大多植根于故乡怀来和张家口坝上的记忆。怀来位于燕山沉滞西端,与昌平、门头沟接壤。坝上在张家口周边,包括张北坝上、沽源坝上等,西与黄土高原、北与内蒙古草原相连。北国的山地、丘陵、河谷、林木、草场、雪原窑洞,都成为他的创作源泉。这从画作的标题上,如《坝上春来早》、《坝上春雪》、《春到塞上》、《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太行山村》、《雪拥太行》、《野旷沙岸有驼声》可窥一斑。在内涵方面,有如下特点:
其一,空间图像连带节令想象。画题立春、惊蛰、春分、立夏、立秋、霜降、立冬、冬至、大寒,以及“五更”、“五九六九,抬头望柳”等,是山水图像,也是节气时令。什么样的人对节气时令最敏感呢?首先是耕种有时的农民,其次是感叹时光转换、生命流逝的诗人。万夫虽非诗人,但他的乡村记忆是带着诗情的。
家家都在花丛丛中 张万夫作品
其二,多雪景。北国多雪,雪后群鸟在林中觅食,雪满坝上起伏的丘陵,雪后寂静的窑洞小院,雪拥太行壁立的山崖,戴胜鸟在雪色树丛中飞落……清凉的雪景,蕴藏着勃勃的生机。
其三,乐观的温情。万夫笔下的风景,不是冷漠枯寒而是充满温情的,黄土坡地、丘陵山崖、窑洞院落亲切,澳大利亚写生也亲切。这是画家人生态度的流露。万夫敏感,但不多愁,不论怎样的生命际遇,他都能乐观自处,随缘应对。他也有感叹,如《厚土》、《厚土沧桑》诸作,满目剥蚀,沟壑苍茫,流露着生命的沧桑感,但并不孤寂悲凉。
国破山河在 古城残垣故事多 张万夫作品
其四,重视细节刻画。山水中多有人和物的点景刻画,如山路上的骆驼队、坡地上的牧羊人、窑洞前拉家常的老人、院子里的老式石碾、墙面上悬挂的红辣椒和老玉米……这些细节洋溢着现代感、烟火气、人情味,与超然世外的山水境界大不相同。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山水画,以实景写生为途径,吸收西画光色法与透视法,逐渐形成了介于传统山水与现代风景画之间的新面貌。改革开放以来,又借鉴了现代艺术的某些因素,画法与面貌愈加多样。万夫敏于接受新事物,作画不拘一格,或近于彩墨风景,或近于笔墨山水。其形式追求,大体有如下几方面:
擅长布置中远景,营造抒情境界。如《我家住在黄土高坡》,黄土坡地以平远之势展开,只在左下角刻画一窑洞小院,平朴无华而意味隽永。《厚土沧桑》以高远之势描绘满目沧桑的燕山沟壑,山脚画行进中的驼队,山高人小,境界阔大。《异国风情》是澳大利亚写生,近景画草地,远景画坡树,中景画别墅飞鸟,色调柔和,一片娴静。
丝绸古道故城残垣 张万夫作品
有些作品融会木刻、水彩画法,构造以黑白为基调、别具一格的彩墨作品。典型者如《惊蛰》、《黄土地》、《兰山月夜》、《五更》等,兼容了木刻的单纯、水彩画和水墨画的浓淡水晕等特点,有特殊的韵味。
山水与花鸟的合体。置禽鸟于山水之间,可称之为有山水的花鸟或有花鸟的山水。如《兰山月夜》画月夜景色,空中飞鹤;《野旷沙岸有驼声》画山脚小店,院中的骆驼却是主角;《老林深处安新家》有老林老树,又有哺雏的大鸟。山水与禽鸟平分秋色。画家的纵意而为,打破了分类的限制。
厚土沧桑 张万夫作品
画法与做法的融合。“画法”在这里是指以程式性笔墨为主的一套画法,如勾、皴、点、染、积、泼、擦等等。这是传统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和方式。“做法”是指流行于20世纪晚期、主要传自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非笔墨肌理制作法,如拓印、揉皱、剪贴、喷洒(包括水墨、洗涤灵、矾水等的喷洒)。以物理、化学方法造出某种肌理效果,可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但以制作法代替笔墨语言,就可能把绘画变成一种机械性偶然肌理的重复,丧失中国画传统的精髓与特点。万夫常用的是喷洒豆浆法——一种作纸的传统方法,用适当稀释的豆浆喷洒宣纸或皮纸,把生纸变成有生有熟的两性纸,作画时如控制得好,可以在需要的地方形成朦胧、斑驳的自然肌理。潘天寿画猛禽的羽身,就多用洒豆浆法。万夫头脑灵光,耐心制作,能以豆浆纸画出黄土地的斑驳、树叶与天空的朦胧、雪地的纷披、花草的丛茂等效果。用以画太行山崖与黄土高原,能呈现自然形成的剥蚀感,是传统笔墨难以画出的一种效果。此外,万夫还用一块块剥下来的树皮拓印树干纹理,赋予树干以逼真感,这似乎是他老兄的发明。不过在我看来,这种做法较难与笔墨语言共融,不宜多用。
总之,万夫兄为自己做的“嫁衣”是色彩缤纷的。(郎绍君)
岁月无声亦峥嵘 张万夫作品
初雪 张万夫作品
银装素裹 张万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