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由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和高剑父纪念馆联合主办的“素语——杜炜画展”10月29日在深圳鹏宝轩艺术馆开幕,展览展出艺术家杜炜多年来创作的60余幅独具特色的中国画作品。这些作品囊括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三种不同独创风格,令深圳观众耳目一新。
吃透传统后的成功创新
杜炜196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之后进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始教师生涯。他青年时代深受岭南画派影响,1973年他创作的连环画《智捕大鲟鱼》入选了当年的全国美展,被《人民画报》分两期用十几种文字全篇连载,外文出版社用英、法、德、西班牙、日、葡萄牙、世界语等十几种文字出版了该连环画。1981年《智捕大鲟鱼》荣获全国第二届连环画展二等奖,原作分别被中国美术馆和湖南省博物馆收藏。1984年他创作的中国画《长青》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原作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一举成名之后,杜炜并没有停留在固有的风格上继续创作,而是不断尝试与探索不同风格,希望在传统中国画创作领域有所创新。从此次展览中可以看出,杜炜的创作风格多变,在白墨、焦墨、泼墨等不同技法的中国画创作中,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的老友、著名艺术家邹传安认为,“杜炜的作品在三个方面有所独到,为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一是衬底粉染花鸟,其二是湿笔逆光风景,其三是焦墨山水。三种形式由三种截然不同的手段,表现出各异其趣的效果,都有相应的专业难度和审美高度,都未见于传统绘画,但一望而知都由传统中化出,只有吃透了传统的人,才可能有如此迥异而成功的创举。”
潜心十年创作60米焦墨长卷
此次展览中数量最多的是杜炜40年创作不辍的衬底粉染花鸟作品,这些作品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白墨,用白颜色在白纸上画没骨画,是杜炜40年前独创的独门绝技。那时,正是全国各地一片红海洋的时代,到处是红色的标语和壁画,杜炜厌倦了这样鲜艳的颜色,在洞庭湖边看到的一片白荷激发了他的灵感,他独创白墨技法,画了一系列花鸟作品。1989年他画的荷花中堂《雨潇潇》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后来,通过不断地研究、尝试,他将这种技法广泛地运用于花卉、山水、飞禽走兽的创作之中,使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冰雪山水,呈现出不同于前人的特点,极大地扩充了中国画表现的纬度。
展览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作品是60米长卷《武陵源焦墨图集》,这是杜炜耗费十年时间、四易其稿创作的鸿篇巨制,也是迄今为止表现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最完美的长卷作品。从1978年开始,杜炜坚持十几年带学生到张家界写生,在一次次写生中积累了大量张家界的绘画素材。他发现张家界的山水最适合用焦墨表现,用焦墨画山石结构非常出彩,但要表现山岚雾霭的润泽则非常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用了十年时间埋头研究,终于完成了这幅60×0.68米的鸿篇巨制。长卷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是“奇峰叠翠”、“寒山雪韵”和“高峡烟波”。它们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张家界最具代表性的景致,还生动地传达了张家界动人心魄的神韵和意境。杜炜在这幅画中以干求湿、以燥取润、以浓作淡、以笔代墨、以擦为染,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将张家界山的峥嵘、树的丰茂、水的喧逐、云的弥漫、雪的清润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画传统焦墨技法也在这里得到了突破。
杜炜另一类独具特色的画是泼墨画,也就是邹传安所说的湿笔逆光风景。用泼墨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的人很多,但是,用泼墨画阳光的人却很少,杜炜是一个。杜炜特别擅长用大泼墨画森林、画丛林、画阳光的灿烂。他说:“我很喜欢日月光辉穿透树丛的感觉,那份斑驳闪烁,那份清澈透明,总使我激动不已。”《乡间小道》是杜炜这类作品的代表作,这张画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末,也算得上是这类作品的开山之作。(作者 梁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