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天津美术网讯 11月23日,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会联合主办,并得到中国国家画院大力支持的“行者无疆——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全国巡展最后一站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陈云林,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左中一,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覃志刚,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中国美协副主席、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美协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李翔,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陶勤,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杜军,以及邵大箴、张道兴、李宝林、张立辰、刘国辉、谢志高、詹庚西、姜宝林、吴悦石、杜大恺、赵贵德、刘怀山、田黎明、马书林、卢禹舜、张江舟、赵卫、袁武、雷波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美术家、理论家及30余家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上,刘大为、徐里、刘国辉先后致辞,杜滋龄致答谢词,左中一宣布展览开幕。开幕式由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杜军主持。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致辞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致辞
中国美院教授刘国辉致辞
杜滋龄致答谢词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左中一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杜军主持
此次展览将分为 “兴趣为师:杜滋龄的早期绘画” “传承出新:杜滋龄的80年代” “步履南北:杜滋龄的90年代” “天山南北:杜滋龄的新疆题材” “雪域高原:杜滋龄的西藏题材” “万里之行:杜滋龄的旅行足迹” “线的交响:杜滋龄的速写与写生”等7个板块。展出了杜滋龄从早年自学绘画至今所创作的中国画、写生、速写、素描等共计百余件作品,展览以文献和作品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呈现杜滋龄先生的艺术历程及其多面探索。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与杜滋龄熟识,对其随身带速写本、随时速写印象非常深刻。在他看来,杜滋龄是我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水墨人物画家之一,他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在许多方面和20世纪以来前辈和同辈杰出艺术家有相同之处,但在题材内容和形式语言上却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作品有独特的个性面貌。杜滋龄之所以执著于写实手法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水墨人物画,因为他有用水墨语言使人物画发扬光大的坚定信念。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评价杜滋龄的绘画“不愧为生命之境,笔墨之歌”。他认为,杜滋龄的人物画,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古代题材为次,也有少量域外题材。在现实题材中,有描绘重大题材的鼓舞人心之作,更多作品则描写平凡而普通的群众,特别是边塞少数民族同胞,其中有刻画深入的单人肖像,有特定环境中的群像,更多画日常生活,讴歌平凡中的真善美。而杜滋龄的笔墨,不仅顺应了“笔墨当随时代”的需要,也体现了“笔墨当随性情”之美。
本次展览策展人、《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阐释道,所谓行者无疆,其一,是行遍万水千山,是在时间流逝中永远不能完全重复的此时此刻,体验、感情皆无限制;其二,是行笔尺纸之上,是需要穷极一生去追求和探求的无尽天地,笔墨、思想亦无疆界。纵观杜滋龄的艺术人生和创作成就,恰如新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缩影。
杜滋龄先生表达他对艺术创作的理解:“我不喜欢在画室里苦苦地练习和想象,更不喜欢在思想认识混乱时而胡编乱造,当我迷茫时,我就走入大自然中去,深入到生活中去。”
杜滋龄,1941年生于天津,1979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生班,在导师李震坚先生指导下研究中国意笔水墨人物画技法及创作。曾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系主任,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中国美协第五、六、七届理事。现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教授。
据悉,“行者无疆——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全国巡展已先后在广东美术馆、山东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展出。至此,此次“行者无疆——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全国巡展也将在中国美术馆完美收官。
展览将展至12月4日。
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展览现场。
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展览现场。
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展览现场。
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展览现场。
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展览现场。
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展览现场。
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研讨会现场。
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研讨会现场。
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研讨会现场。
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研讨会现场。
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研讨会现场。
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研讨会现场。
厚厚的画册里载满杜滋龄多年的艺术成功
单元描述 作品欣赏
2016年
旦知拉毛姑娘
60cm×49cm
线的交响:杜滋龄的速写与写生
在杜滋龄的作品中,对“线”的运用尤为引人瞩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他多年来笔不离手的速写功底。叶浅予先生看到杜滋龄的速写,非常欣赏,既增加了他的创作信心,又给他的艺术创带来了巨大的收获。在他的速写中,聊聊数笔,也能够概括勾勒出人物对象的性格情感。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都非常简明流畅,丝毫没有多余的拖泥带水。一笔到位,无需多言,这就是经年累月积淀的功力。速写不离手、速写本不离身,是杜滋龄的艺术习惯,写生对于杜滋龄的艺术生涯和艺术成就而言,至关重要。无论在哪里,他总是习惯用这种方式来进行纪录和创作,从而留下他对不同地域和人民最鲜活、生动的第一印象。
2015年
羊年品羊
115cm×105cm
万里之行:杜滋龄的旅行足迹
杜滋龄不仅走遍了全国,其足迹也踏遍了海外,他的艺术始终建立在自己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对世界的亲眼观察、亲身经历基础之上。程式化的传统中国绘画常常被人诟病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门造车。但是,对于杜滋龄来说,根据艺术对象的不同来调整艺术语言本身,这是生活给予艺术家的挑战,同时也是创新的契机。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人物,在他笔下始终具有鲜活的性格。无论是以“行万里路”的画史画论为依据,还是以现实主义美学理论为框架,都能阐释他的艺术,却又都无法言尽其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每个人的人生都注定是与众不同的,每一次观察和下笔也都有着不尽相同的意义。
2015年
冰山脚下
115cm×105cm
雪域高原:杜滋龄的西藏题材
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一直是杜滋龄艺术中的重点和亮点,除了新疆,青藏高原也是他感受最深、着墨最多的地区之一。1983年,杜滋龄第一次赴青海藏区泽库写生,极大的震撼了他。那里同样有着神圣敬畏的自然,同样有着纯朴善良的民族同胞。不仅如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游历和写生创作经历极大增加了他从前在学院和华北地区所难以获得的新经验,而这些经验反过来又促使他对艺术本体和艺术语言进行新的思考和创造。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艺术创作,作品中的厚重感迅速增加,显然深层的受益于他的边疆之旅。因此,对于杜滋龄而言,关于高原的作品不仅仅是题材的变化,同时也是对笔墨本体思考和实验的内在动力。
2014年
清凉高原风
178cm×97cm
步履南北:杜滋龄的90年代
杜滋龄是一位勤勉的艺术家,他不仅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涉足许多不同文明的不同国家和地区,这让他不断思考自己所描绘的艺术对象及恰如其分的艺术表达方式。在90年代,他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思想。接下去的比拼早已不是在技术和图像层面,这才是中国画能够延续千年的核心所在。但与古代画家不同的是,杜滋龄的艺术始终建立在自己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对世界的亲眼观察、亲身经历基础之上。尤其是在这一时期,他将自己南北两地的生活经验、南北两派的艺术传统融合起来,并通过自己的语言系统在边疆题材的创作中找到一片崭新的天地。
2012年
晨曲
185cm×145cm
2011年
雪域藏女
123cm×92cm
2011年
帕米尔高原阳光下
80cm×64cm
2009年
牧场之冬
291cm×145cm
2008年
晴云
180cm×97cm
2008年
灯节社火迎新春
185cm×145cm
2008年
版纳晨曦
365cm×144cm
2007年
帕米尔风情
180cm×97cm
2007年
帕米尔风情
115cm×96cm
2005年
唐古拉山上的幸福之路
248cm×124cm
2001年
甘南牧牛场速写之三
45cm×45cm
1997年
南国风情
68cm×68cm
1994年
塔吉克姑娘
137cm×96cm
天山南北:杜滋龄的新疆题材
新疆是近现代中国画家都热切向往,并产生了诸多名作的一片热土。上世纪90年代初,杜滋龄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但是,在直接接触到那里热情的民族同胞、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风土人情之前,包括黄胄、叶浅予在内前辈艺术家的许多作品都已经让他在精神和笔墨两方面领略了那里的风采。杜滋龄的新疆题材作品不仅融汇了这些大师很多有益的经验,同时也延续了他自己的笔墨特色和精神表达。他笔下的新疆和新疆同胞,没有刻意修饰的舞台化形象,更多是来源于他对这些人们最直接的感受和记录。因此,画中吸引观众的,不仅仅是异域的风貌和文明,更有那一双双真挚的眼睛和朴实的生活。
1987年
科威科航班
68cm×68cm
1981年
闽南少女
79cm×45cm
传承出新:杜滋龄的80年代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全球全世界的大事,对于那一代艺术家而言,则更具体——这是许多人艺术和人生的双重转折。1979年,杜滋龄考入浙江美院,在李震坚(1921-1992)等老师指导下专修水墨人物画。国门初开,一方面,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开始影响青年的艺术思想和新创作,中国美院后来更成为85新潮美术的重镇,另一方面,传统艺术的大门才真正没有禁忌向艺术家打开,数百年在这里积淀的深厚“浙派”传统开始复苏。在杜滋龄的作品中,传承与出新交相辉映,尤其明显的变化是对“墨”的使用,效果非常直接,墨与水的交融构筑了画面上的体块,体块内部的墨色变化也开始呈现出来。
1980年
傣族少女
46cm×59cm
兴趣为师:杜滋龄的早期绘画
在学艺路上,他与很多同时代画家一样,具有多样性的艺术源流。“自学”是他创作最初的基础。自学意味着自主选择,虽然它显然缺乏造型艺术方面训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回避了学院教育先入为主的输入,能够将艺术创作建立在自己的兴趣和自由的基础上。杜滋龄在小学时期的美术启蒙和50年代末在天津美协画室中的训练,更多倾向于西画,但与此同时,现代中国画的新传统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源头,二者共同构成了他艺术的最初起点。此外,连环画也是他从艺早期得重要领域,作品广受好评,并多次获奖,为他赢得了全国性的声誉。
行者无疆-杜滋龄中国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6-11-23—2016-12-04
展览城市:北京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学术主持:邵大箴
策展人:盛葳
主办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