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李骆公“德育大车”印
德育大车——追忆张德育先生
华克齐
“德育大车”是张德育先生的一方画印,他很得意,时常钤盖自己的画作上。这方石印是他的好友李骆公先生在60年代初为他刊刻的若干大型印章中独具内涵和个性的一方。印文寓意双关,直指张先生的人格、画品的质朴豪放的大气磅礴的风范,又与同年好友给他起的绰号“大扯子”谐音暗合。虽言调侃,李骆公先生治此印以象形的金文入印,刀法灵动奇崛,可谓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
至今德育先生离开我们已整六年了。他的一生如同一驾由笔墨纸砚架构的乡土牛车,俯首辛勤地驰骋在他终生热爱的艺术之路上,浓墨重彩的六十年行程可谓大车满载,硕果累累。他的不幸离去是我国美术界的重大损失,他的艺术境界影响了几代人,国内不少实力派画家由崇拜他的作品而起步,他的缺位至今也难有人能够替代,他在中国人物画及插图艺术领域创建的高地如今无人能够超越。其中代表作《岭南风》被广泛誉为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制高点和人物画发展中具有重要位置和节点意义的作品和旗帜。
左起:张恺、华克齐、张兰林、于競、马寒松、华绍莹在“张德育艺术与文献展”现场。
我与德育先生之间的缘份是从文化大革命中和平路和哈密道交口天津人民出版社厨窗中的一张毛主席油画像开始。当时我还是个学画的学生,那幅画对我的吸引令我多次留连在厨窗前,欣赏之极却不知是何人所绘。幸运的是恰巧我从工艺美院毕业后于1968年被分配到天津人民出版社工作,到哈密道22号社本部去报到时打听到此画的作者是张德育先生,从此得与先生相识,成忘年之交,不久他还送给我他画的一幅毛主席画像。其实见面之前已久仰先生的名望和见到他不少的作品,崇敬之余,后来又有幸成为先生的学生、同事、邻居。特别是和先生在嫩江路60号做邻居的日子里,每次一起彻夜长聊,之间又亲身经历、见闻和见证了那一阶段的历史烟云。
德育先生的艺术生涯中,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黄金时期,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苦菜花》、《铁木前传》、《太阳从东方升起》、《珍珠》、《红色少年夺粮记》等一批杰出的文学作品插图,还陆续创作了巨制国画人物创作《岭南风》、《铁堤》等蜚声中外画坛的作品。
左起:张德育先生的儿子张恺、华克齐、于競、张德育先生的女儿张铮、华绍莹在“张德育艺术与文献展”现场。
德育先生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在政治上、艺术上、精神上都遭受过许多不公平的待遇,而他却总是以中原农夫般热情豪爽的胸怀笑对人生,执着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十年浩劫,恶运接连残酷的降临在他的身上,先是家中突然闯进一伙号称“河南二七公社”的歹徒,抄走了他的全部作品和收藏。1962年间他受梁斌先生之邀为《红旗谱》一书再版插图,赴河北蠡县所画几十幅大幅人物肖像写生素材,在展出中赶上“文革”开始也全部不知去向,《铁堤》一画也是至今下落不明。更令人齿寒的是,造反派围绕《岭南风》无中生有地肆意加害于他。在这幅画前群起而攻之,一面揪斗、批判,一面有人恶狠狠地用针和钉子刺向画中人物的面部,言称他画面中是一帮“地主婆”,逼迫他招认“岭南”即是台湾,此画的意图是“盼蒋介石归来”,顷刻间杰作的辉煌成为反动的罪证,德育先生实难接受不能承认,因此画被撕毁,惨遭追逐殴打,腿也被人踢瘸……
实际德育先生此画作的构思明显来源于他多年在广东岭南部队时环境的生活积淀。每当说到个人创作历程他总是说:“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没有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就不可能创作鼓舞人的艺术形象。”当年岭南的风土人情、诗一般的百姓田园生活感染了他,激起他的创作冲动,促使他情真意浓地将这一景象生动、细腻的定格在这一传世佳作中。他的老师叶浅予十分肯定他在国画水墨人物表现上的创新和开拓的胆识;在教学中还将此画列为典范,以有德育这个弟子引为自豪,并表白自愧弗如之意。此画德育先生先后共完成了三幅,一幅被中国美术馆列为国家永久馆藏、一幅珍藏在天津美术学院,还有一幅在被我有幸得到,据张先生讲这一幅是此次创作的初稿、处女作也是自己留存最满意的一幅。
张德玉塑像作者刘鑫教授与张德育先生亲属张兰林、张恺,以及华克齐、于競、王书朋、何莉、杜仲华在“张德育艺术与文献展”现场。
发现这幅画的下落纯属偶然,那是70年代初的一个寒冷的日子,看到几个当时的“牛鬼蛇神”在楼道往外清理从专案组抛弃的废品垃圾,我意外发现其中掺杂着带有水墨痕迹的破纸,我从中仔细地翻拣,万幸此画虽被撕成几条,整体还可以拼对上。当时我兴奋地告诉了德育先生,并说将画交还给他。先生当时的心理很矛盾,既感慨又悲愤,最终还是嘱我将画收好留作纪念。他忍痛说不忍再看这幅画了,那会让他勾心思和想起当时悲惨的记忆,以至后来在他个人画展上悬挂的那幅《岭南风》是从天津美院借来展出的。然而也有令人欣慰的事情,那就是我终于尽力帮助先生追寻到他遗失多年的人物肖像个展上的那几十幅写生作品,完璧归赵后德育先生喜出望外,当即就慷慨地将其中的十几幅赠送给我。我深知这是他为此付出的心血,之后几次都想还回给他或编入个人展览或画册时,他却总是爽朗地付之一笑,说道:“还是你留着吧!”至今,这些画我已珍藏了四十多年,日前提供给天津文史馆举办的“彩绘天津”书画展中《不老松》即是其中一幅。得以又见“德育大车”的轨迹,相隔五十年,参观者见到后仍感震憾、亲切!
德育先生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被部队培养保送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诸多国家级中西画大师,从1958年始在百花文艺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和国画创作工作二十一年,1980年调入天津画院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美展评委,天津美协副主席,市文联委员,天津市第七届、八届政协委员,河西区政协副主席。1991年离休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被聘为天津市文史馆馆员。
张兰林看到哥哥张德玉的塑像百感交集。
如今,“德育大车”斯人已逝,大车何在?往事并不如烟而逝,文化大革命那十年浩劫给人们留下的深深的心理创伤是很难轻易抚平的。世态炎凉,当年《岭南风》使他收获崇高荣誉,也使他跌入低谷深渊,沦为被批斗的“敌人”、隔离反省、丧失自由、被倾家扫地出门遣送到农村改选。甚至殃及妻儿和老人,还被诬为“五·一六”分子,被剥夺了调到美术学院当教师的资格,几近将其置于死地。然而“恶梦醒来是早晨。”1977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拨乱反正的形势,又点燃了德育先生的创作激情,重振雄风披挂上阵接踵完成了《火种》、《对虾丰改》和反映新疆少数民族生活的创作。他感恩党和人民对他的培养,弥留之际还提出了入党的要求。痛定思痛珍惜今天,展望未来,我们还应该以史为鉴、继续前行。追忆德育先生使我们更清醒的看到这位资深的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家为人处世的高尚品格,研究他的艺术创作风格,继承他的未竟事业,激励我们在践行天津精神,推动天津市文化和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齐心合力追寻、实现“美丽中国”之梦。
左起:华克齐、何家英、于競在“张德育艺术与文献展”现场。
邓家驹、刘栋、徐礼娴在“张德育艺术与文献展”现场。
适逢天津文史研究馆建立六十周年。一个甲子以来,文史馆同仁以敬老崇文的宗旨,聚集了众多的我市乡贤、志士名宿为天津文史研究各尽所能。作为晚辈后生,有机会书撰此文意在痛惜纪念这位德艺双馨的前辈老馆员。值得欣慰的是此举得到文史馆的领导以及宝贵、钱钢、宝明、樊恒等先生的热忱鼓励,更难能可贵的是文史馆又特意将德育先生当年被污损撕破的《岭南风》原作精心揭裱复原,即将在文史馆60年庆典书画展和画册中重见天日。相隔五十年的今天,大家可以睹画思人,似应看到“德育大车”将伴着历史的车轮显现在我们眼前;此景此情不禁令人赞叹,这不仅是对张德育这位老馆员的告慰,这也是对文化的崇敬,对历史的尊重!
我想,假如德育先生在天有灵,也应可以宽慰了。
(本文经作者华克齐先生同意,刊发于此。文章选自《天津文史》2013年第2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
人物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