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大医仁人二十七家
编绘:李尔山
刘学仁
上篇
北京的冬天,风大霾多,今天却是格外的清朗。一大早,就收到了尔山兄新绘画集《大医仁人二十七家》,心中自又添了些喜兴。一边捧读着,一边也想起了许多的往事。
我从小生活在外曾祖父的身边,老人是河间府的大户人家,传承武术的门第。所以精通药学,行医治病,远誉十里八乡。因善行,曾授以扁额悬耀于门楣之上。
后迁居沽上从商,兼或医道。我小的时候,家里经常人来人往,求医治病的有很多。老人之长,善治疑难杂疾,尤对搭臂疮、砍头疮、乳疮有奇法,但从不收医费。记得那时候,凡逢年过节,就有好些上门送礼的人,但无非也是些糟点鲜果之类,我就特别的高兴。
我小时因受宠而任性,老人总是顺着我胡来。一次拿着一个不小玻璃球,非要外曾祖父敲碎了,弄得老人崩破了小腿的不知哪根大血管,那血呼呼的流淌了一地,吓得我脸色煞白。老人让我快去拿药箱,他打开后用药面相敷,以药膏复抹,血即时就止住了。从那时起,我就对医人药学,生发出了敬畏之心,崇拜之礼。
后来长大了,也读了点书,懂得了些事故,就想继续这门医术之道。但总又觉得自已毕竟是外姓人,不便这家学的顺承。再后来,动乱发生了。外曾祖父成了黑五类,成天扫街除厕,倍受污辱。文革结束,老人闷在家里,避门不出,感到世态炎凉,一辈子的身份丢失殆尽。不久,染上半身不遂的恶疾,郁郁而去。
今见尔山兄大医仁人之作,不禁泪流满面,不能持笔……
中篇
我自小喜诵古文,漫读过《黄帝内经》等医书,尤其喜欢孙思邈那道骨仙踪的风雅。晚来择居,依之人野相近处的训教购房而栖,曾吟得《龟赋》词章。所以看到尔山兄的大作,就有一种格外的亲近。
李君尔山,三晋的才子,木兰书屋的主人,曾从仕,然久掌报人的生涯。他的骨子里,有西北的野逸,黄土的根脉,悲悯的情怀。通晓史识、精于佛论,擅胜诗文绘彩。虽然与之交短,但恨知音晚矣。
前些时日,见其所绘《十大名医救世图》,也曾附短文就赏。这里再缀其后,以接续后面的浅论。
“尔山兄出生入死,大病初愈。由是感其悲怀,述之医患,心念念而存乎笔墨之端。于丙申夏日秋风,捡箧中残卷,翻史上说言,精绘往来杏坮十子。
余依一揽而观之,呆目不醒,凝思痴想。人物若此画者古今当有之,然山形险壁,水势旁流,花草乱举者鲜见矣。山水画人物伴之者多,此人物而能树一帜者,迺洞天别具。
画境,可远观为上品,可入里为中品,请进想进而不得是为下品也。兄之作,当为上品。尽然远望,心已动焉。二者兼之难,山水形勝人物简弱,人物冲盈景致旁涉。兄之人物,动而显神魂;兄之山水,立且成篇章。
余读画不多,亦不少也。见此等作,只此!”
下篇
尔山兄已是翘望古稀之人了,但他依然行走山川,笔耕不辍,泼墨晕彩,岐黄应对,真真的令人感佩不已。
继十大名医之后,尔山兄又推洐新绘二十七家。从农耕初始到清廷季年,以史家的眼光,诉诸于文题,释医术的所长,写人物的略传,论济世的风光,有血色,有流脉,有文有采,详尽一一。其绘,用旧染草纸,凸显古韵。敷淡彩,施浅墨,以侧貌写肖像,先贤的魂魄已然活现在目前了。
细细的览过,可以深切感知到,尔山兄那悲悯的笔触,那感恩的心绪,在流淌中写之画之。于是乎,观之,所以动人心魄。传之,所以送达久远。
大医仁人。仁者,爱人。这一题解,点破了大医的心源所系。尔山兄,为贤人造像,为术道行文,不愧为医者的千古知音。神农氏尝百草,孙思邈访深山,李时珍著书立说,叶天士试毒入口。怎不感天地,泣鬼神,万古留名!此时又想起了扁鹊的名言,大医者医无病之躯,中医者医小病之身,小医者医悬命之急(索意编句)。如今听此,只有掩面以愧了。
那些配以美文的画图,很素朴,飘流着古风的气象。或直面远视,或须髯潇散,或丹目圆睁,或侧立沉思,尤以那天士的尊容,青丝俊貌,惹人赏怜。二十七人,不重不似,各显其神。这一切,一个妙字,是难以尽诉的。
那日,尔山兄告诉我,说平城一家大商户,以医药行南北诸地,且德誉甚佳。喜收这些名医绘彩,拟张于壁,显堂舍辉煌,昭示天下。真是有慧眼,让人欣欣然。还有,尔山兄的整纸巨制《岐黄问对》正在成就之中,真是有一种期待,但愿尽早的让大家寓目吧……
公元二O一六年十二月九日午后
刘学仁草毕于北京寓中
(作者:刘学仁 学者、诗人 本网特约评论员)
大医仁人二十七家
炎帝神农氏
1 炎帝神农氏
炎帝神农氏(约前3245年 —前3080年),生活在姜水之岸。为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他遍尝百草,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教人医疗与农耕。
黄帝轩辕氏
2 黄帝轩辕氏
黄帝轩辕氏(约前2717—前2599年),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之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轩辕氏首创医学,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岐伯
3 岐伯
岐伯 (生卒无考) ,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今传《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中国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伊尹
4 伊尹
伊尹(约前1649—公元前1549年),夏朝末年生于空桑(今河南伊川)。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医学家。历代名医都认为中药汤液由伊尹所创立。曰:“神农尝百草,立九候,以正阴阳之变化,以救性命之昏札,以为万世法,既简且要。殷之伊尹宗之,倍于神农,得立法之要,则不害为汤液。”
扁鹊
5 扁鹊
扁鹊(约前407—前310年) ,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称为神医。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擅长各科,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华佗
6 华佗
华佗 (约145年-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张仲景
7 张仲景
张仲景(约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王叔和
8 王叔和
王叔和(201—280年),名熙,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王叔和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脉经》总结发展了西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将脉的生理、病理变化类列为脉象24种,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皇甫謐
9 皇甫謐
皇甫謐(215—282年),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在医学史上负有盛名,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并被誉为“针灸鼻祖”。
董奉
10 董奉
董奉(220年—280年),东汉建安时期名医。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侯官县董墘村(今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人。与华佗、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葛洪
11 葛洪
葛洪(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鲍姑
12 鲍姑
鲍姑(约309-363年),名潜光。上党(今山西省长治)人,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晋代著名炼丹术家、医学家。鲍氏医术精湛,尤长于灸法,以治赘瘤与赘疣擅名,以红脚艾进行灸治,取得显著疗效。“每赘疣,灸之一炷,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施灸家。
13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人称“山中宰相”。是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他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
孙思邈
14 孙思邈
孙思邈(581年—682年)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为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他博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在道教中是地位很高人物。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以"济世活人"为终生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他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着作《千金要方》。
钱乙
15 钱乙
钱乙(约1032~1117年),字仲阳,宋代东平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儿科医家。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
刘完素
16 刘完素
刘完素(约1110~1200年),字守真,河间人,世称刘河间。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为后世所称金元四大家中的第一位医家。开创了金元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形成金元时期一个重要学术流派“河间学派”。刘氏一生医学著述颇多,后人多把其主要著作统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
张元素
17 张元素
张元素(1131~1234年),字洁古,金比易水(今河北易县)人,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张元素重视脏腑辨证及扶养胃气的思想,最终成为“易水学派”最突出的理论特色。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形成以后,经过诸弟子及后代医家的继承、发展、在元代成为与“河间学派”具有不同学术风格的一大流派,两派相互争鸣,又相互促进,最终带来整个金元医学的繁荣。
朱丹溪
18 朱丹溪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其故居近“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丹溪医术高明,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忽思慧
19 忽思慧
忽思慧,一译和斯辉(1314—1320年),回回人。元代医学家,膳食学家。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20年),编撰成《饮膳正要》一书。在我国食疗史与医药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朱橚
20 朱橚
朱橚(1361年-1425年),明代著名医学家。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封吴王,后改封为周王,就藩开封。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冬,因擅自离开封地到凤阳而获罪,被太祖下令迁往云南,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底获准回到开封。此后三十余年间,组织编著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等作品,对我国西南边陲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时珍
21 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历27个寒暑,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三易其稿,集传统医学之大成,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王肯堂
22 王肯堂
王肯堂(约1552—1638年),字宇泰,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江苏金坛人。明代著名医学家。王肯堂博览群书,因母病习医。能做眼窝边肿瘤切除手术,又能治愈疯疾。历11年编成《证治准绳》、另著有《医镜》、《新镌医论》等,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
傅山
23 傅山
傅山(1607-1684年)山西太原人。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他对哲学、医学、内丹、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傅山在医学上,有着巨大的成就。他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科科均有很高的技术,而尤以妇科为最。其医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诀》,至今流传于世,造福于人。
张璐
24 张璐
张璐(1617—约1699年)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南长州人(今江苏苏州)。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自少壮至老年业医六十余年。一生著述颇多。著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张氏医通》、《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
叶天士
25 叶天士
叶天士(1666—1745年),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叶桂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所著《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
薛雪
26 薛雪
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清代著名医学家。与叶桂同时而齐名。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
吴鞠通
27 吴鞠通
吴鞠通(1758—1836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清代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是繼葉天士、薛雪之後的溫病學派重要代表人物。吴鞠通撰写《温病条辨》七卷,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对温病学说贡献很大,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温病学的一座里程碑,代表温病学的最高成就。
·读李尔山的两幅画:如淡雅菊子如云骤穹天
·国际油画大师程亚杰维加斯画派作品赏读
·东方之子程亚杰与“拉斯维加斯画派”的诞生
·墨韵心语,婉约大美-读津门女书画家李淑香新作
·蝉鸣依旧,画里存声—李淑香书画赏读
·组图:神妙入染魂魄-画家卢津艺作品赏读
·总为自家生意遂—读卢津艺花鸟画印象
·落落水墨之笔 静极而厚情流焉—卢津艺书画赏读
·书法之道妙处不在法 写在尹连城书法展之后
呼唤生命,亲近天然 孟宪奎《太行人家》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