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6年12月23日,“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将于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每三年一届的中国工笔画作品展迎来的第十届盛会,适逢中国工笔画会成立30周年,是一次对中国工笔画创作最全面的检阅。本次展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为支持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山东鲁信文化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羚文化(北京)有限公司、山东泰山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81美术馆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协办。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历史回顾展、学术提名展以及全国评审入会资格作品展,以此来保证展览的完整性、学术性、公开性和公平性。展览在“传承”与“创新”层面,多有突破,这次展览不仅是工笔画现状的全面呈现,是一次总结,也是一次重新出发。
30年工笔生生不息
——“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即将举行
薪火相传 “工”在传承
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冯大中在回忆学会成立之初的情景时,仍旧感慨万千。“二十九年前,在以潘絜兹先生为代表的老艺术家们的号召下,一批与我们今天称之为70后、80后甚或90后的同龄人满怀朝气地从东西南北汇聚在山东烟台。”工笔画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工笔画发展进入一个新纪元。
冯大中先生说到“工·在当代”这个主题时,回忆了潘絜兹先生在1988年首届大展献词中的豪言壮语:“我们怀抱着民族的信念和特点,豪情满怀,我们正信心百倍地走向未来。” 冯大中表示,“这是一种自信,正是老一辈的工笔画家孜孜以求的努力,才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了工笔的概念。”
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谢振瓯先生一直珍藏着这样一张照片,那是在中国工笔画学会成时,他和冯大中、何家英、刘临一起在山东烟台拍摄的。当年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年轻人,现在最年轻的都已年过半百。作为现今中国工笔画届的长者、历史的创造者,在回忆起30年前的大展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冯大中先生这样形容30年前的动物绘画——“那时,全国擅长工笔虎这个题材的艺术家不过三五人,但是,当我的工笔虎作品《早春》在首届当代工笔画大展中拔得头筹以后,全国画虎的人已经如过江之鲫,何止万、千”!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先生更是直言道:“大展成就了我,我感谢中国工笔画学会”!的确是这样,何家英先生在首届工笔大展中获得金叉大奖的《酸葡萄》至今仍为人物画领域的后来者所顶礼膜拜,业已成为20世纪中国工笔画的经典符号。正是通过一届届的工笔画大展,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具有时代精神、具有现代意识的工笔画家,他们已与旧的工笔画拉开了距离,让工笔画进入一个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阶段。
30年后,就如当年潘絜兹先生带领这帮年轻人开拓进取、勇往直前一样,冯大中借用工笔画会这一平台,为今天的年轻人搭起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冯大中介绍,与以往任何官方大展不同的是,在“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中,学会领导不再使用中国美术馆圆厅,而是将这个代表中国最高艺术成就的展示空间用于公共教育,以及那些最有代表性的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展示。他表示,通过此种形式,既能相对完整地呈现工笔在当代语境中的发展全貌,又能深入每一个个案的核心,剖析当代工笔画家艺术作品的构思及风格形成,为未来工笔画领域的创作提供更多可借鉴、有价值的样本。
此次“工·在当代”的核心是由44个年轻艺术家的个案研究构成的学术提名展部分,个案研究相对独立又完整地呈现出艺术家个人的创作脉络,整个展览将呈现出当代工笔整体的创作生态面貌与时代精神。此种破天荒的举措,就连参展的年轻画家也颇为惊叹,传统画种的官方展览具有如此大尺度的开放性,不得不说是种历史性的转变。
回顾工笔画学会成长的30年历程,在一代一代工笔画家的倡导之下,新生的年轻力量跟上来,百花齐放,取得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通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工笔画也达到这个时代的高峰。不断涌现出新人,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工笔画成为这个时代具有艺术象征性的画种。
然而,此次展览的“寻根之路”并未终止于此,我们追溯到更远更深厚的中国绘画的传承:在展览举办期间,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将在展览现场进行永乐宫壁画的原貌再现。此外,展览还将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宋代的《千里江山图》,其作为青绿山水画中的鸿篇巨制,不仅有着相当高的艺术成就,还反映了宋代统一国家的概念,塑造了宋代人的“中国梦”。
技近乎艺 “工”在创新
无论是永乐宫壁画的原貌再现,还是VR技术呈现宋代的《千里江山图》,这样的探讨将会在中国文化信心的塑造以及公共教育方面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中国工笔画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艺术盛事。
“工·在当代”以学术立展,沿用第九届策划委员会策展方式,以特邀、学术提名、公开征集三种形式邀约艺术家参展。展览突出强调以学术为导向、重点发现和推出能够代表中国工笔画未来发展方向的中青年艺术家以及他们的创新之作。
求新求变的不仅仅是展览的形式,在此次展览的工笔画家就是一个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的群体。近年来,工笔画领域涌现的一些新的力量,他们创作出与前辈画家迥然不同的面貌,工笔画的形式不仅多样了,题材范围变得更宽了,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其中不乏一些有生活温度,充满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青年画家们让工笔画在美学观念和表现手法上,做到既继承传统的精华,又能够以当代人的审美意识、言说方式去介入当代,表现我们的时代。此次展览就生动地呈现了工笔画领域多元化的探索方向,比如影像、装置等因素的介入等。年轻艺术家曾健勇此次参展的作品《山涧中》就已从以往单纯的架上绘画转变为综合材料完成的装置作品,《山涧中》描述一个有趣的场景,到处存在各种形式的矛盾——平面和立体的互动、真实和伪造的并置、虚空与实体的互换。 “在创作上,我用水墨的方式,解决平面、立体及空间的问题,探索水墨展示新的可能性。”曾健勇说。
青年艺术家杭春晖则是一直处于不断的尝试之中,在2016年的新作“日常系列”中,他又涉及到绘画的“物质性”以及“观看机制”的深入探讨,从而拓展了中国当代工笔创作中关于“形式”与“内容”新的可能,他试图在绘画的虚拟形式与雕塑的物化形式之间,构建一个模煳的区域。
很多年轻画家表示,并不将自己局限于工笔画家,工笔只是表达自我的手段。正如年轻参展画家罗翔所理解:艺术的多元化已不再是“边界”之争,而是在现代生活的整体情境中,艺术家对个体生命的反思与觉悟;“工笔”不是与“写意”相对应的一种画法,而是对“尽精微致广大”的一种精神诉求,它的外延在于作品中是否反映了艺术家“工笔式”的文心,有技术、有态度、有精神,所谓“由技入道”。
著名艺术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工·在当代”学术主持范迪安先生这样说:“今天的工笔画艺术家,尤其是中青年一代,知识结构更丰富,对图像的感知能力也更强,他们利用工笔的形式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个性感受和学术追求,拓宽了工笔画的表现力,为弘扬传统精华、开拓新领域做出了贡献。他们的艺术探索,不仅反映了工笔画在今天这个时代独特的发展面貌,也在创造新的历史。”
他表示,这些历史个案的再现,不仅与今天的工笔画创作形成互文关系,还有助于大众了解“工笔”概念的生成与传承,以及“工”的精神所在。范迪安先生表示,连续举办的“中国工笔画大展”对推动这一景象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展览既注重彰显老一辈艺术家的创造精神和治艺风范,又积极鼓励中青年艺术家探索创新,成为工笔画创作成果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他进一步阐释了“工·在当代”意涵的三个维度。首先是在创造精神上“工”的价值:“工”为形态,亦为语言,重要的是作为工笔画形式语言的价值所在,是在当代需要重振的“工匠精神”。工笔画是一种具有时间性、需要沉浸巨大劳动的绘画形式,除了艺术家的表达主题和表现方式之外,精神投入和研究性的投入,均需要被关注。这种蕴含在工笔画之中的艺术精神,是工笔画不断走向精进、达到精湛的动力。
其次,在社会接受层面,工笔画提示人们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沉下心来品味艺术,蒙养心灵。工笔画独有的意境和丰富的形式语言细节,能使观众获得更多的视觉体验,增加文化艺术的涵养,在欣赏工笔画不同形貌的同时,能够理解和体验“工”的美学意境,在“工”的精神层面获得更多感知,从而更好地实现展览的社会文化价值。
再次,“工”要落在“当代”。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工笔画也面临着传统的当代转换与创造这一文化课题。工笔画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它在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不同时代的生活景象、社会关切,乃至于美学追求。工笔画艺术之所以能绵延数千年,有着不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视觉思维与艺术表现系统,在媒介、技巧、展示方式上具备了兼融中西、会通古今的可能性。
重拾理想 “工”是精神
在1988年“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举办之时,潘絜兹先生发表了这样一段热情洋溢的豪言壮语:“中国工笔画正走上复兴之路,复兴不是复古,而是这门衰微已久的艺术获得新生”。他表示,艺术的发展在于创新。工笔画的创新,纵向要对传统中那些有生命力的、闪光的东西做更深层地开掘。横向要面向现代,目光四射,摄取一切外来艺术的营养,化为我用。“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放眼世界。我们怀抱着民族的信念和特点,豪情满怀,我们正信心百倍地走向未来。”工笔画会向所有人宣告:“工笔这寂寞之道已经不寂寞了。”
工笔画学会成立于工笔画的低潮期,从87年开始,工笔画逐渐从低谷走出,走向发展,走向繁荣,形成如今的局面。在工笔画会的带领下,许许多多工笔画家在工笔画领域不断探索,创作出丰富多样的作品,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
今天,冯大中先生重温潘先生的《献词》,尤能感受到时代的激情与温度。“回顾了这30年的历程,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烟台山下,蓬莱阁前那批年轻人已经两鬓双白、年入耳顺。” 在传递工笔画这杆传统文化的大旗时,冯大中更向工笔画未来的发展致以祝福和期望。“我们通过展示年轻艺术家作品的形式,来展现工笔画这一传统画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不仅回顾历史,梳理当下,更是致敬理想!”
“30年前,画工笔的艺术家没有今天这么多,在全国美展中,虽然已经崭露头角,但还不是主流。我们那代人,只要能画画就很幸福。”那时的画家,是用心去画画,画的是自然界所蕴含的生命感,那时没有考虑艺术市场。冯大中讲到,现在的很多工笔画家的创造性还不够,很多人只注重技法锤炼,但对修养的提高意识不够。“当一种题材被认可之后,很多后来者关注更多的是艺术品的价值,但却忘了艺术家的理想,这应该是当代艺术家应该反省的问题。这次展览,之所以用个案研究的方式去呈现工笔的创作状态,就是想借此鼓励艺术家去创造,去追求,重拾理想主义。”
冯大中表示,长期以来,中国绘画理论中并不把“工”作为一种高级状态,相反,常常带有一点贬低的含义。但是在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发现自己缺少一种工匠精神,缺少沉下来做学问的静气、文气。所以“工”不仅仅是技法,还是一种精神。
冯大中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第十届中国工笔画大展不仅关注到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在题材上能够与时俱进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呈现了工笔画领域多元化的探索方向,比如影像、装置等因素的介入等。“相信通过30年的总结和当下工笔创作面貌的再现,能在大众之中形成一种艺术理论、文化的氛围,这是一个总结,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期待下一个高峰的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