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马寒松做客天津美术网。
马寒松,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美协人物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画院画家。
30年前,马寒松结束了第70本连环画的创作,踏上了自己的中国画生涯,也成为津门最早探索市场的一批艺术家。此后的探索,自在挥洒百无禁忌,用他的话形容就好似爬山,“一山有一山的风景”,每段过程都值得珍惜。而30年后,他再度离开已建立的城池,要闯出新世界,在此时重新审视艺术的原点,带上最不能割舍的创作情缘,开启一场向内观省、回归本心的浪漫冒险。
马寒松作品
彩墨里的逆向思维
马寒松与中国画的情缘,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出版社经历。多年担任美术编辑工作,他完成了70本部连环画,屡屡获得大奖,艺术天分显露无遗。然而,中国画依旧是他萦绕着梦想的心念之地,于是在1989年,他毅然停掉稿费可观的连环画,转入心仪已久的国画创作,此前大量人物和景物造型的坚实基础,给了他起步的资本。
“当时我打定主意,既然画就要有新的面貌,体现出独立的思想。”环顾周遭,马寒松选择了从重彩画中寻找视觉阅读的全新入口。
彼刻,内地正流行《黄土高坡》这样的摇滚民族风歌曲,以一股粗粝的气息诠释着昂扬的现代状态。受此启发,他大量搜集和吸收剪纸、木雕等民间艺术,试图用画面表现这种本土文化精神。“传统中国画像喝红酒,需要慢酌细品,而民间艺术好似白酒,喝下去是热的,充满了百姓爆发性的直抒胸臆。”利用高丽纸耐搓揉的特殊质地,他将整张画的底色染黑,勾上属于中国功夫的线描,并点缀着朱砂和石绿的环境色,肌理分明,色彩突出,形成了具有装饰性的半抽象意境。
如今回想,马寒松说,恰是凭借着不趋同于众人的逆向思维,自己的重彩创作才应运而生。通过摸索编造出这样一套彩墨画的程序,令初入中国画大门的他激动难耐——“似乎创造出一个新物种,兴奋得不得了,那种美感和震撼难以言表,每画下一笔心都在颤。”
谁若对待艺术一腔诚挚,艺术必不会亏欠于他。这场关乎水墨与色彩融合的变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之时,马寒松也受到了海外收藏者的青睐,渐渐拥有一方根据地,而在诸多人懵懂的意识里,市场还是个模糊的概念,于是他便成为天津最早进入书画市场的画家之一。“过去家庭条件差,所以特别想‘翻身’,绘画让我挣到了一些人生尊严,幼时的自卑感慢慢消退,画画竟能让我的家人衣食无忧。”尽管作品尚显幼稚,但那段市场的历练无疑为寻求认同的马寒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他面对任何收获都十足坦然。伴随画展延伸至国外,命运的巨轮递上了一张船票——一间美国画廊看中了他风格独特的作品,为他办理了赴美的全部手续,于是,当时多少人眼里艰难无比的事情,敢闯敢拼的马寒松就这么大步流星地,轻松跨出了国门。
马寒松作品
突破创造尽快意
被艺术牵引至海外,马寒松尽情汲取着油画明快缤纷的色彩指征,融入丹青点染的韵味表现,东西方文化于满纸融会贯通。然而他却清楚,中国画若想获得长足发展,还需回到祖国的土壤,才能赢得足够的养分。于是一年后,他选择了经济活跃、文化往来繁荣的广东落脚,并接触到全国各地画院、美院的知名艺术家。“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优点,我比较善于学习和接受他人的长处,能够博采众长。”也是通过与诸多名家的交流,学习了艺术家们的思维方式和创作理念,他更加深刻地体会传统,手摹心追,如醉如痴地溶入中国水墨艺术的高雅境界之中。
观其人物图,尤其觉得欢喜的,是道君出关、高士行游,在草庐幽阁里怀揣凝心静神后的虔诚与庄重。又或者是不拘不羁的狂士,躲避繁乱闹市,吃茶喝酒,仿佛神仙日子,独有一番世界的自在。题材虽古典,却融合了现代人的审美特性,显示出深厚的人文内涵。
“中国画从发轫之初便不是物质的,它是精神性的绘画,强调意象。由于农耕文明的社会经济状态,科学技术没有介入中国画领域,它一直在‘心源’的表达上发展,把内在的感受诉诸纸面,恰恰成了中国画的高妙之处。”对于人物画科而言,流传千百载,并在20世纪面临巨大变革的中国画坛掀起过一场剧烈的演进,却被这种流淌在骨血里的精神性紧紧相连。单单审视造型一项便一目明了,“中国画的抽象变形是表达内心感受与审美的基础,不能是生活里真实的影像,除了笔墨独特的味道,还有张力的需要,但不管造型走得多远,也必须遵循文化内涵。”
曾经,他也苦于转变时遭遇的造型问题,“变好便成功,逾矩便恶俗,”最后回到传统中寻觅,启发他的还是富有中国画内敛性的含蓄姿态。只有以文化底蕴作依托,形体化的流动线条方可与境界的节奏共鸣,显示出为物传神的内涵,以及艺术背后活生生的“人”。
那些重若千钧的笔墨博弈,在马寒松笔下总彰显出一种不滞于物的洒脱,寄托着对生命过往和未来的浪漫情怀,大抵是个性的写照。洒脱的另一面,亦源于从未接受过所谓学院派的浸染,而能够毫无负担地随心性舒展。“艺术的根本是思想,我喜欢突破的过程,创造的感觉十分过瘾,特别有快感。”他坦言创造自然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即使能够实现,起步阶段也必定稚拙,“但它是一个萌芽,只要你的作品有思想,有个性,经过时间、努力和学养的增加,一定会长成大树。”
“在人生这个阶段,我已经从连环画、重彩画、水墨画兜转了一圈,觉得没有高低之分,都是一个过程,始终自在地创作和体验,令自己获得艺术的享受。”难得的平常心背后,是马寒松对自己不放弃的严格要求,每年都会销毁一批不甚满意的作品。而在近一年,他放弃了熟谙的图式,尝试起全新的笔墨语言。他画吹芦笙的彝族小伙、西藏行走见闻、观舞后的遐想万千,方寸间淋漓恣肆,尽可能地释放着水墨丰富变化的趣味。“有的画稿要起五六遍,不断推敲和寻找感觉,坚决拒绝平庸,拒绝艺术手法的一般化,是我目前内心真实的想法。”虽然清楚可能面临的批评,他却坚持尊重感受和创作状态,因马寒松知晓,这是一株新的嫩芽,悉心呵护,陪同探索的新鲜感,终会迎来开花结果的一天。
马寒松作品
成就人类的诺亚方舟
幽默,是他画面里如影随形的元素。一度,马寒松在报纸上连载“浅笑村闲画”系列,每期刊登一幅题材新颖的国画,辅以笔记体的三言两语,抨击虚伪恶相,令人忍俊不禁,带着针砭时弊的妙趣。而在他近期的系列作品中,这种感觉伴随内容一起亲近着欣赏者,亦庄亦谐间,是属于道家的美学方式和叙述表达,寄托着知识分子的良心与感悟。
这性格深处的底色,让他连清苦年间的记忆都带着轻松色彩。受家庭影响,马寒松自幼热爱文学,作文成绩总是拔得头筹。中学时期碰上可遇不可求的好老师,近乎严苛的要求使他养成受益终身的良好文字习惯,后来赏识其文采的老师还给他单独开了“小灶”,辅导写作至毕业前夕。“当时学校有座图书馆,藏书量和区级水平几乎没有分别,无奈文革时期不能随便借阅,我和小伙伴就想方设法偷书出来传看。”路灯下、被窝里,都成了他研读世界名著的角落,《全唐诗》《花间词》更被他保留下手抄本。“那个阶段好就好在踏踏实实、刻骨铭心地读了些优秀的书,也是我阅读最为集中的时期,如今想来都特别怀念。”
往昔诚可贵,而当下同样值得奔赴。去年下半年,已记不清是第几次,他再度踏上美国的土地,看博物馆、逛画廊、访问画友,在率意的山水游历和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理智地思考绘画本身。“有一次我路过一片海滩,岸边是近3000家画廊的聚集地。我很好奇,这么多画廊都在一起能有生意么,结果发现家家都有各自经营的领域。而艺术家们聚在一起,日子过得像幅浪漫的风景画。”而艺术对百姓生活的渗透更令他叹服,在前往加拿大的游轮上,他目睹普通人参与的艺术衍生品拍卖会,热情洋溢,加购了一场又一场,大众对于艺术的接纳包容度和审美潮流感,使之焕发出最势不可挡的生命力,真真切切应了那句“艺术走进生活”。
“相较于西方艺术,中国画目前的发展进程是比较缓慢的。当大家都在延续一种模式,它就成为了新的将死程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看到并开创崭新的局面。”在马寒松看来,对待传统既要有敬畏之心,又要有超越之意,中国画必然要前进,是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道理,且应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任何题材、技法都可涉及,我坚信在真善美的框架下,艺术便该是成就人类的诺亚方舟。”之于他,绘画最终是心灵深处的酸甜苦辣,通过艺术的方式快乐表达,或许会经历痛苦的探索,但跟随而来的是雨过天晴的舒畅。而任何时候,只要望望来路,他便能把握脚下,走得更真切、更坦然。(文 谷珵)
马寒松作品欣赏
马寒松作品
马寒松作品
马寒松作品
马寒松作品
马寒松作品
马寒松作品
马寒松作品
马寒松作品
马寒松作品
马寒松作品
马寒松作品
马寒松作品
马寒松作品
马寒松作品
马寒松作品
马寒松作品
马寒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