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张佩钢
张佩钢在创作中 (2017年3月)
王怀远
初读津门画家张佩钢先生画作,亦被其笔端呈现出的流畅线条、独特气韵、浓郁笔墨和诙谐趣意所吸引。这种感受,单从他近期以钟馗为题材所创作的几幅小品便可窥见一斑:一幅是钟馗伏于案前,一脸惊奇地瞪着眼睛,对着电脑屏幕上一位裸女的丰乳肥臀出神,乌纱帽子歪戴,黑眉虬髯凌乱,尖桃帽翅跳跃,额上似有细汗渗出,却伸出一指欲再敲击键盘往下浏览,神仙亦是一幅欲罢不能、乐此不疲的凡人模样。一幅是钟馗坐在麻将桌前,手里正摸得一张非和即炸的好牌,于圈椅上乐得眉目舒展,尖桃帽翅平颤,前仰后合着敞怀大笑。一幅是钟馗于茶余饭后,抱肘扒在桌上酣睡,尖桃帽翅沉寂,浓眉高挑,一脸倦容,阵阵鼾声之中,亦不忘手握宝剑。款题得更是有趣:“春眠不觉晓,鼾声惊飞鸟。人间贵太多,钟馗忙坏了”。我正是从张先生的此类小品画作的语境中,真切地感觉到他是一位有阅历、有积淀、有故事的画家。
丙申腊月某日,张佩钢先生因我书信之嘱,专门从天津快递来他新发行的台历和不同时期出版的几本画册,随书为我还题写了图文做念。寒冬静夜里,独自在斋中灯下细细观品,颇觉所寄画册中呈现的作品极为养眼,更为自己当初仅凭几幅图片便做出其人其作精妙的精准判断而暗自乐怀。总体感到,张佩钢先生不同时期的国画作品,在创作方向上路径明晰,在艺术风格上传统纯正,虽浸淫在传统国画艺术笔墨的范畴之中,却挥洒自如地展现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感觉和艺术取向。他能自信自如地徜徉于现代美学取舍之间,又在用心兼顾从寓意、线墨、章法到作品必须散发出的美妙风骨。真可谓古雅脱俗,意韵丰饶,画面中处处充满着传统水墨的写意精神和艺术情怀。
张佩钢作品
欣赏张佩钢先生不同时期创作的诸多作品,不难看出,虽然他对人物、山水、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各种题材皆有涉猎,而且在技法形式上也很全面而宽泛,但还是对罗汉、钟馗、老虎等神仙人物或猛虫野兽等情有独钟,这类题材理所当然地也就表现的多而全了。张佩刚在创作中能将自己的每一幅作品中想要表达的画境,用尽心思去处理得极具生活气息,让观者在心里总能产生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有趣感受。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在自己的国画作品中,既能用心地将传统的神仙人物及飞禽走兽的形象,与充满无限趣味的现实生活景象有机地融合起来,又能让彼此间碰撞出令人会心一笑、会意而喜的感受。这种情趣巧妙而富有生机,令人感到和谐而心生畅逸。这正是佩钢先生作品中最吸引观者也最令人感到钦佩和称道的地方。
他的画作是把自己所亲身经历过的真实事物,加上其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再用千变万化的笔墨语言调和出来的。品读他笔下的伏魔罗汉,抑或捉鬼钟馗,很少能寻觅到传统印痕里那种严肃冷峻的造型,代之于童心未眠的开心老人或乐善好施的慈祥长者形象出现在画面当中,仿佛是在有意塑造他自己的心像。呈现在他笔端的罗汉形象,个个乐善悠然,远离世俗,无论是打坐参禅、谈天说地,还是访友出游、望山听泉,皆描绘的逍遥自在,快乐安逸。读罢冥思,既有置身其中之亲切,又有高不可攀之悬念。
张佩钢作品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通过写意的艺术形式,加以取舍组合而描绘出来,有时也配上些文意不俗的落款,让整幅作品充满道心禅意。譬如他的《养心图》,画的是一只老虎匍匐在一位读书罗汉的身后,伸出它的舌头,轻舔罗汉露在袍子外的脚心,惹的罗汉回头嬉笑,无心吟读。题曰:“离离落叶请,罗汉方诵经。猛然觉一事,痒心”多么富有生活情趣。他在《淡坐观鱼图》中题到“游鱼欣我至,淡坐静忘归”;在《戏虎图》里落款“处处随缘住,无求梦亦安”;在《得悟图》里的款识是“枯坐十年,一朝得悟”;在《蝉禅一心图》中题到“禅心尽入空无迹,诗句闲蒐寂有声”。他笔下一个个铁面虬髯、豹头虎眼、身着红袍、足蹬皂靴的“终南进士”钟馗的形象,手持着一柄春秋利剑,或拔剑欲砍,或握剑正眠,或掩面相视,或持籍憨笑,或舒臂放蝠,或仗剑独立,或持剑兀坐,再将一只蝙蝠入画,以蝙蝠之“蝠”与“福”谐音,颇具幸福来临之意。细细品读,虽说自古到今喜绘钟馗者数不胜数,且代代名家也不乏其人,但张佩钢先生所绘的钟馗,有属于他的艺术创造和文化理解蕴藏其中,每每观之,依旧趣意横生、韵味悠长。
张佩钢先生不愧为一位绘虎高手,在他以虎为题材的作品中,不但能将老虎身上与生俱来的狰狞面目和凶猛气象刻意地淡化,而且还能巧妙的赋予其“禅心对虎闲”的佛性禅意。从他笔下一只只或跳跃,或坐卧,或嬉闹的老虎身上,总能寻觅出画家本人从容淡定的悠然善念和处世心态。作为一位佛家居士,张先生通过此类艺术表现形式,让佛家所倡导的那种慈悲良善的情怀在画面上坦露无疑,给观者以美好的视觉享受。众所周知,“虎”与“福”谐音,不但寓意吉祥,贴近民众的现实生活,更代表着一种不畏艰险、追求自由、心存善念、宁静生息的美好向往。他所绘就的老虎,不是照片上的拍出来的或游历于山川间的真实老虎,而是通过敏锐的观察和不遗余力的反复提炼后,用自由不羁的笔墨表现在纸上“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之虎。用他的话说:“我认为这是一位画家必须牢固树立、刻意坚守且非常重要的一点,好画家不是在画东西,而是在画意境,通过绘画的语言,把画家眼中所看到的事物、世界,用自己的笔墨在宣纸上尽可能多的表达出来。”
张佩钢作品
从张佩钢先生的作品中感觉得到,他是一位内心世界细腻,想象力极为丰富且注重文化艺术传承的画家。他认为画家的思维必须活跃起来甚至无限跳跃。否则,就很难创作出“通神有趣”的艺术作品,或者就容易步入进作品程式化的泥潭中而难以自拔。关于艺术创作,他曾说过这样的话:“画画是一种充满艺术乐趣的高级享受,画家在享受此番情趣和韵味的同时,也要将自己内心世界里所愿意表达的东西,尽可能多的呈现出来,与喜欢自己和自己喜欢的朋友们一同去分享。”因此,张佩刚的国画作品,素材多取自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当中,寓意美好,韵味十足,观之畅逸,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他的国画作品也许在一些同行的眼中,确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与不足,但对于我这类只是单纯喜欢中国书画的普通藏者而言,面对张佩钢先生的作品,感觉到的是那种对胃口的舒坦,和已经接近于完美的欣赏。更何况置身于当下这个功利心比雾霾还频繁的环境中久了,有些思想的藏者,除了自己还敢轻易去信任哪个?!其实,作为一位乐于创造的艺术家,就是要尽可能多的拥有一些经历,波澜壮阔远比循规蹈矩要受用的多。就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张佩钢先生而言,单凭他壮年时代静思顿悟后的沉着坚守,和步入中年以后一心向艺且矢志不移的精神,就足以令人钦佩和折服。在他的身上,之所以能表现出一种执笔奋进的劲头,靠的正是他对国画艺术的酷爱和执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把绘画视作自己生命中笃行、养志、调心的高尚追求。面对这位佛家弟子的国画作品,我不但欣赏到了他脱俗出尘的笔墨,更领略到了其身上所潜藏的上善若水般的品德。
张佩钢作品
作为张佩钢先生的师兄艺友,著名画家何家英先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是这样评价张先生和其作品的:“画家,乃至于一切的艺术家,表现的永远是孤独自我与自然万象的对话,从中体悟物我相容融之道,也是艺术家的必要之途。经过二十多年安心读书,握管作画,诚修佛学,艺术与文化双修并进,他的画笔墨纯净,结构宏盛,用色清雅,题材多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诚然可喜可贺。”
诚然,唯有固守一念,方能修佛通禅。设若心守一事,定得人间清欢。天下万物皆一理,既然这位诚遇居士都能够皈依空寂,一心向善,也必定会轻视红尘,在艺术的广袤天地间大道精诚。
我和许多关心张佩刚先生的人都期待着!
——丙申腊月二十八日于长安南塬豳風堂斋中
作者简介:王怀远,本名王晓彬,字怀远,以字行,号彬风堂主、菊村耕者,陕西扶风人,现居西安。酷爱文学创作及摄影,擅长文艺评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书画鉴赏及古玩玉器鉴藏领域亦有造诣。曾在武警部队服役二十余载,现供职于某生态环保机构。
张佩钢作品中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的罗汉造像
张佩钢在创作中(2017年3月)
张佩钢简介
张佩钢,号直沽老民、空山牧虎客,其室名啸谷堂。1956年生于天津,自幼喜爱书画,爱画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与何家英同拜于津门画虎名家李墨门下,学习绘画。从事中国绘画 研究长达40余年,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天津美展。擅长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尤善画虎 。作品笔法细腻,追求绘画意境,参古法而又别于前人。旁及罗汉、佛像,皆以神取之,别具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