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等观看展览
天津美术网讯 8月1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当代工笔画家张见《见微集》、高茜《花笺记》展览在中国美术馆4号厅开幕。《见微集》是艺术家张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至2017年20年来创作生涯的首次全面性回顾,《花笺记》展出了艺术家高茜近10年创作的15组30余件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张见是中国当代水墨阵营中新工笔领域的领军人物,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副院长。此次展览名为《见微集》,取义“见微知著”——通过仔细的观察能够从细小的事物中反映出其中蕴含的真理。展览作品体现出张见一直在不断思考和变化。从不迷恋一时的成功,而不断的迈向新的成功。展览既是张见个人绘画风格的探索史,也可视为新工笔绘画的发展缩影。
张见作品《失焦》系列
张见陪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观看展览
艺术家张见一直坚信越深入的了解传统,就会越发觉得在当代可做的事情会更多,近几年的课题便是在寻找工笔画这一传统艺术母体自身发展的原动力。我们也很惊喜的看到了2017年新创作的《叠》系列作品,从《桃色》、《桃花源》、《藏春册》、《山桃红》一路走来,逐渐提纯。“因由审视差异,张见的新作“叠”系列至少显现出两种意味。近观,线条的往复自有逻辑,女体细节于遮蔽中的显露精妙而狡黠;层叠的物象远观时被透视法则浇筑,观者与女体的看与被看关系被悄然锁定、不容更改:在这场视觉诱导之中,艺术家借给观者他的目光,众人的“游目”被唤起,屡历周旋、探秘的错觉。一贯的“迷藏”与明确的“去叙事化”显现出与以往创作同条共贯的关联,运思及语言更为纯粹、精炼。丝绸分明是他的魔法布,编织出隐于其内的物象,可以是女体细节,同样也可以是宇宙万物或者不存在之物。在魔法布被揭开之前,其遮蔽之物永远只是一个无限接近真实的假想。一段有效的隔离,艺术家张见多元文化内化后的美学——阒寂之‘隐’。”
观众观看张见《藏春册》
张见陪同嘉宾观看展览
张见在每一个系列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在不同程度之间徘徊,他从文本到状态、从古典到当代、从图式到语言,通过在不同范畴内的实验,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而其美学追求却是一致的,不断秉承着“中庸、迂回、超自然和性高远”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品质,其艺术也在不断地变化中更加虚幻和博大。
艺术通感是高茜在工笔绘画实验中努力研究的方向。作家卢梭和画家卢梭对于植物都有独到的理解。他们认为植物研究不应该是标本化的,而主要是观察方法。“以医学入植物学的研钵是对自然的偏见,是对美的无视。”所以从图像来传达气味应该成为绘画一种可能性的,如何运用图像产生味觉的感知和气味如何传达图像意味将是一种新的尝试。在面对图像的同时也能感知气味,这是一种感官的挪移。高茜正是希望观者通过“呼吸一件作品”来实现图像传达的多种可能性。
观众观看高茜《花笺记》
观众观看高茜《花笺记》
《花笺记》,原是明末清初流传在广东一带的木鱼歌唱本,曾经影响了歌德的诗歌创作。它以优美词句讲述了才子佳人悲欢离合故事。“眼前多少离人恨,对花長叹泪偷涟……花貌好,是木樨,广寒曾帶一枝归”《花笺记》中描绘的古時男女情愛,往往借花起意,聞香賦兴,凭依各种花姿芬芳,于窗前闺內倾诉相思,花之香气,与魂魄相連。而于高茜,则是沉湎于花香和情感的微妙緊密关联,她用笔尖的描绘,给花写了封美妙的信件。工筆的细膩轻柔,花与蝶,交尾昆虫的片断画面,宛若《花笺记》中少年男女反复相思、牵肠挂肚的恋爱曲折。在高茜给“花的信件”中,我们看到她们之间彼此这种单向的单纯的关系,就好像不经意的交谈,话题微不足道却撩动心弦,在每一个仓促的人生中都闪过一个动人的契合点。
观众观看高茜《花笺记》
高茜陪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何家英观看展览
展览持续至8月20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