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9月2日至22日,“人道之光——蒋兆和文献展”于势象空间举行。此次展览由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与势象空间联合主办。十二幅博物馆级的精品力作以及一批珍贵的美术文献的公开,呈现蒋兆和先生杰出的艺术成就和精彩的艺术人生。
蒋兆和一直将光倾注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身上,对待自己的创作极为认真,创作了一大批为时代传神、为苍生写照的作品。若干年来,关于蒋兆和的研究不断深入,他的夫人萧琼先生,子女蒋代平、蒋代明等人,做出许多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
然而蒋兆和的艺术成就,犹如深邃宝山,探之不尽。本次展出的十二件绘画精品,时间跨越近半个世纪,分别为:1946年的《还乡》、1952年的《给爷爷读报》、1954年的《毛主席在麦田》、1961年的《学习毛主席著作》、1939年的《对门女》、1962年《西双版纳一小姑》、1964年的《倪志福像》、1978年的《学写字》、1979年的《小孩与双鸽》《七条鱼》、1980年的《白居易诗意》、1982年《鸽子——为纪念郑成功作》。其中不乏多次出版、著录过的重要作品,现根据家属的整理和回忆,探索几件作品背后的深层内涵:
还乡 181×109cm 1946年
大后方的回迁——还乡
“逃亡,逃亡,逃亡到何方?还乡,还乡,还乡不得更凄凉。腰束带,背前抗,为我儿孙挣希望。交通毁坏路途长,行不得也待天亮。饥寒交迫我彷徨,何时到家乡。国府还都之日。”
据统计,抗战爆发后,超过4200 万劳苦大众为躲避战火被迫逃离家园。胜利后,三千万大后方的难民迫切希望返回故土,重建家园。数以千万计的难民自西向东回到故土,形成我国近代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人口大迁徙。
这些数量庞大的难民群体“腰束带,背前抗”,在粮食、医药、交通工具均极为匮乏的情况下,性命之虞,缓慢前行,盼着回到家乡与分离的亲人早些团聚。他们辗转流离,风餐露宿,身体极度疲惫,抵抗力大大降低。战时儿童保育会收容的难童中,由于长时间的奔波劳累,生活贫苦,大部分都染有皮肤病、沙眼、胃病、肺病、贫血病等,其中沙眼、疥疮、湿气占80%以上。
因为夫人萧琼的关系,蒋兆和一家得以在胜利初期回到北平,而妹妹蒋万琦是一名普通的银行职员,她与家人团聚之时已经是1946年的夏末了。抗战八年,蒋万琦逃难8年,逃到长沙抱着吃奶的孩子躲避轰炸,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一百多架敌机的轰炸,四个孩子最后只剩下蕲春的大儿子还活着。他回来的时候,正是《还乡》中那个男孩的样子,瘦成一个骨架子,脏兮兮的,还得了传染病。蒋兆和的悲怜、同情、亲戚、关爱之心交织在了一起。
《还乡》起笔于1946年的4月,此时妹妹蒋万琦正在返乡的途中艰难求索,彼此信件中获得的点滴信息足以使蒋兆和心痛,挂念,思索。整个1946年,蒋兆和只画了这一幅《还乡》,它的背后,是画板上一幅又一幅的难民写生稿,是重重堆迭的积累,还有他深刻的同情与凝神思考。《还乡》的落款时间在国府还都之日,即1946年5月5日。那一天南京举行了盛大的政府还都庆典。蒋兆和选择这一天诉说了千万难民的心愿。不久,内战爆发,苏北广大地区亦沦为战场,众多苏北、淮北难民背井离乡避居上海,1946年夏至1947 年2 月,沪上一时充满沿街满巷的难民,他们食宿无依,形同乞丐,为状甚惨。“饥寒交迫我彷徨,何时到家乡?”千百万难民呼声载道,《还乡》的背后是一段中国的惨痛历史。
抗战胜利后,描述千万难民返乡的作品仅有两件,一幅是吕凤子的《噫,归矣》,另一幅便是《返乡》。《返乡》,仅爷爷与孙子,仅4句打油诗便清晰地再现了难民返乡的历史。以后理论界的多篇论文以大量数据印证着这幅画作表述那段历史的准确性。它的价值与《流民图》等同,永远迸发着人道之光。《还乡》编录于1948年版的《蒋兆和画册》,此后多次出版、展览。2013年收录于陈履生主编“红旗飘飘——20世纪主题绘画创作研究”。2014年在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不尽丹心——蒋兆和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上展出。它的精神力量,穿越时代,在今天仍然是美术史上的重要篇章,是不容忘却的纪念。
给爷爷读报 97×80cm 1952年
保卫和平——给爷爷读报
1953年,《给爷爷读报》是《红领巾》杂志的封面,封面上还印有一行醒目的黑体字:准备着:为建设祖国的事业,为实现毛主席的伟大理想而奋斗!1954年9月,《给爷爷读报》首次印刷成3万张宣传品(定价1800元),后被入选小学生五年级图画课本,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一代青少年和父母们耳熟能详的画作。60年后,作为五十年代的标志性作品,被收入《中国美术六十年》大型画册。
创作艰难,创作苦闷,这是当时文艺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文艺逐渐变为工农兵服务的一项任务。
多年的构思思路没有变,依然是纪实性的,真实地记录当前所发生的,表现老百姓普遍生活状态。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在改变画风,增加色彩,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明亮欢快的调子。
1952 年10 月2 日在北京举行了有几十个国家的几百位代表参加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会议的主席台上悬挂着毕加索的“和平鸽”巨画。那时国内的画家们纷纷画和平鸽。宣传画以关于设计的《我们热爱和平》最著名。蒋兆和也因此创作了《保卫和平》,以毕加索的和平鸽为背景,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1952 年12 月12日,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隆重召开。1952 年12 月14 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毕加索为大会所绘的和平鸽。以这一天的报纸为背景,创作了《给爷爷读报》。画面上戴红领巾的孙女手拿的报纸就是这一天的人民日报。画面中报纸上毕加索的和平鸽明朗地表达着:饱经战争灾难的老百姓太需要和平了!
1953 年,《给爷爷读报》随美院的一批新作品进了中南海。“院长江丰觉得这样一幅有着历史意义的重头作品,应该找机会请国家领导人过过目。他知道丁井文与中央领导们很熟悉,便与他商量:‘院里有一批好画,是不是找机会请毛主席看一看?’丁井文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就向老领导汪东兴求助。没过多久,在汪东兴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安排下,包括《开国大典》在内的一批美院教授们的作品,就被送进中南海悬挂在怀仁堂内。”1953 年4 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观赏中央美术学院的画展。据后来丁井文回忆,那次毛泽东在《给爷爷读报》画前看了许久。
《给爷爷读报》画中对和平的赞颂,除了远离战争,还有另一个细节,画中爷爷穿着棉袄,孙女手拿一张冬日的报纸,冬日里,却添上几笔象征新的生机的嫩绿柳树枝。《给爷爷读报》是五十年代标志性的作品之一。父亲也感觉到这是深受社会欢迎的作品。为应遐出版与展览,他画了两幅,其中一幅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毛主席在麦田 57×72cm 1954年
走向地头——毛主席在麦田
新中国成立后,画毛主席像迅速地普及到全国。当时普遍认为国画不能表现现实的重大题材,提倡画油画和年画,国画要为年画服务。蒋兆和却一直坚持画水墨画,思考怎样用自己独特的水墨形式画出毛主席像。蒋兆和画的第一幅毛主席像,应该是1950年创作的《毛泽东与儿童高唱东方红》。1951年,蒋兆和创作了历史题材的水墨人物画《毛主席与孙中山的会见》,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196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群众美术画库《蒋兆和作品选》出版,编者朱章超写文说“在蒋先生近年的创作活动中,致力于描绘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的形象,也是他的一个重要课题。”在1955年与1956年,蒋兆和集中画了不少毛主席像。1955年,北京儿童医院成立。应老友首任院长诸福棠邀请,蒋兆和创作了《听毛主席的话》(毛主席与少年儿童)。甫一问世,便发表在《文艺报》,后又被多种彩色宣传画与报刊、日记本采用发表。1956年3月,根据人民画报发表的照片,画出一幅《毛主席在工作》,亦被印为明信片等广泛发表。
1955 年下半年至1956 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毛主席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党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作了系统阐述,并对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会后,农业合作化运动急速发展,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蒋兆和也与其他画家一样投入这场新的、全国范围的农村运动。为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宣传,他创作了这幅《毛主席在麦田》和《向农业合作化迈步》,后者被作为政治宣传画典型,发表在《文艺学习》、《时事手册》中。《毛主席在麦田》画的是毛主席走出中南海,走向基层、田间地头。毛主席站在麦田里,向远方凝望、思索着,给了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信心。蒋兆和一直对其珍惜爱护,因为它是一幅纯粹的艺术创作。画面对毛主席脸部的刻画极为细腻。毛主席站在麦田中,静静聆听着农民的心声。他像一位和蔼的父亲,抬起头,微皱着眉头,信心百倍地在为几亿农民谋略。
学习毛主席著作(春光明媚) 109×79cm 1961年
劳动小歇——学习毛主席著作
《学习毛主席著作》是最具时代特征的作品之一。1960年,刘开渠、华君武、吴作人、潘天寿代表、丰子恺、傅抱石、蒋兆和委员的联合发言说:“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美术家必须和劳动人民相结合,必须不断改造自己的思想,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具备劳动人民的立场和感情……现在美术界正形成一个新的创作高潮,准备用更好的美术作品,在明年七一,向我们伟大光荣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四十周年献礼……我们要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武器……无产阶级的美术队伍将在这个斗争中更加壮大成长起来。”
1960年,蔡若虹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在我们新的肖像画里,有普通的工人、农民和士兵,还有劳动战线上的英雄模范,劳动人民的功臣和领袖。新的肖像画坛,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麒麟阁,让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流芳万古,才不辜负我们这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时代。
1960年9月30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红色大标题: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10月1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蒋兆和的近作《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一场建国以来较大规模的“学毛选”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展开了。各大报刊均不间断地刊出学习毛选的指导性文章。1960年他又画了《姐妹学毛选》,题词是“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为发展农业的主导思想”。1961年,他创作了这幅《学习毛主席著作》,以农民学毛选为题材,可以说是在许多幅画稿的基础上完成的。“春光明媚东风暖,劳动小歇读毛选”这一美丽、温馨的画面,微风吹动着嫩柳,农村女青年,头上裹着白毛巾,长辫搭肩,时尚的粉红色花上衣,盘着一条腿,左手撑住石台,右手放在膝盖上,手中有一本翻开的毛选。她的脸庞透着甜蜜与愉悦,理想化十足。理想中的农民丰衣足食,生活幸福,劳动快乐,休息的时候,坐下来学习。《学习毛主席著作》画了两幅。其中一幅在参加迎春画展后收藏于北京画院。